分享

说豫剧归韵(转帖)

 文化龙乡 2015-03-01
说豫剧归韵两帖
第1帖: 事大事小大家论,豫剧应该如何归韵?
浅谈河南方言在豫剧中的归韵问题
李树建先生是河南目前呼声最高的演员,不断地吸引着戏迷们的注意力,老家出了响角,总算是戏迷们的幸事,我特意在“经典豫剧收藏”网站下载了两个唱段,过了一把瘾。对李先生的评价不乏溢美之词,我这里便不再锦上添花了。有一点看法,当然也是个人欣赏的需要,经慎重思索,还是一吐为快。
在“清风亭”的一段唱腔中有“入了睡”和“累不累”两句唱词,“睡”和“累”是不同声母又不同韵母而押同一韵脚(同是灰堆辙)的两个音节,普通话的注音是“shuì”和“leì”。河南方言里”睡”历来都念”shei”,还有”谁”字也没有”shuì”的念法。”累”字人人都念”luei”, 而不念“lei”,也可以这样说,河南无“lei”音,雷电的雷、打擂的擂、累计的累、垒墙的垒、磊落的磊都念“luei”. 戏曲演唱时,吐字的归韵“ei”是开口呼,“uei”是合口呼,口型是有差别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如果说家乡话,这几个字用念普通话的音,定会遭到非议,孩子们在家这样说话,一定会说孩子造作,我相信在舞台上使用这个音节的艺术家们在自己家里也不会用这个字音跟家里人对话。
听听五、六十年代的名家们的录音,没有发现河南梆子使用京韵这样严重的现象,近几年马金凤来个“shui”(谁)料想,常香玉也就“shui”(谁)的是,“shui”(谁)的非了,王素君也“shui”(睡)不着了,金不换也慌着擦面上之“lei”(泪),李树建跟着“shui”(睡)了“lei”(累)了也算赶上潮流了。显然,这是近几年普及普通话造成了对河南方言的冲击,按说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一个以地方方言为基础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来说,河南地方戏使用普通话的音节,其合理性,我琢磨了很久说啥也找不着理论依据。
如果说舞台艺术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依我看艺术虽不是复制现实生活的自然主义,高于生活的根本在于戏剧情节的思想性、故事性、艺术性,而不在于动摇艺术形式的基石。
如果说使用普通话的音节是地方戏的发展方向,观众更好懂,豫剧与京剧的方言基础是一样的,都属于北方方言,两剧种尽快合并最合时宜。我国其它五种方言的地方戏,与普通话天差地远,象南昆、川剧、粤剧、闽剧,越剧……,尽快消失才符合潮流,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当即可以宣布完成使命。说来也奇怪,京腔京韵的国粹,好多剧目也不使用“shui”(睡)“lei”(累)等音节,象脚、药等好多字音都与河南方言一致,使用的是同一韵母,京剧尚且与普通话保持距离,河南的艺术家对普通话却是那样敏感。
类似“睡”“累”等与普通话不同韵母的字音,在河南方言中不乏其例,因为河南话与普通话除了四声阴阳的差异之外,河南音的韵母多于北京音。河南的地方戏正是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音就是河南味的代表,这些音就是河南的文化资源,这些音就是地方戏的文化特征,尤其那些离乡背井的河南游子特别需要这些音。普及普通话与保持地方艺术的文化特征不是对抗性矛盾,有些艺术家把这些音当作文化垃圾扔掉了,上了舞台连家乡音的发音位置也找不到了,不信,问问省级剧团的艺术家们,颜色的“色”,政策的“策”,勒索的“勒“,河南音的位置在哪里?难怪有些戏迷发出”不是戏味“的感叹。当然,本人并不希望那些晦涩难懂的杂乱音节纷纷上台,望戏迷们对该题展开讨论。
第2帖: 外行抡起音韵学,再侃豫剧归韵
音韵学是规范戏曲音乐美的基础理论,同是一个“十三辙”,由于各个剧种使用不同的方言,演唱和念白汉字的归韵便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本人出于个人欣赏的需要对豫剧的归韵在论坛上稍有涉足,有意引起专业人员的重视。看来该文仅是蜻蜓点水,见地还显浮浅。现予以稍微深刻一点地阐述,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听到程林远先生的指教。几天的观察可以看出,论坛是由专业人氏主持的,转达这点意见应该有近水楼台的有利地势。
从“大脚皇后”的“脚”,侃豫剧演唱和念白的吐字规范
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古装戏“大脚皇后“,曾在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中播出其中一折.。剧中,明太祖以马皇后的大脚为题,对其臣仆进行了一场关于政治品质和应变能力的考核。马皇后一双大脚本已失雅,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求其下属作出公正的评判,着实让下人们作了点难。如果按照当时那个年代的美学尺度下结论,有伤皇后颜面; 背离审美标准曲意奉迎,又有对皇上不忠之嫌┅┅, 这场戏的趣味所在都是从脚上展开的,不管是朱元璋别出心裁,还是编剧匠心独运,既在脚上作文章,便决定了“脚”字的较高出现率,因而,脚字的发音便直接影响着戏曲的艺术效果。
脚字在北方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音节,声母为“j”,韵母为“iuo”(以下称“药”音),新华字典没有收编这个音节,但在河南, 山东. 安徽等地却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群体,甚至京剧也使用这个音节。戏曲中作韵脚习用十三辙中的”梭波”辙,河南地方戏普遍使用这个音节。普通话的读音为“jiǎo”,声调为上声,本土在校学生和省外学说河南话的人士大都发这个音,但使用的是河南声调,与吃饺子的饺同音.豫剧新秀们在现代戏中也曾把这个音节搬上舞台.至于听众是否接受,业内行家如何看待,也是值得商榷的.有些人日常生活中发“jiuo”音,当脚字出现在书面时,读“jiāo”觉得脱离生活,念“jiūo”又觉得土俗,于是发了“jūe”音,与决心的决同音.因为戏曲中称角色和脚色既同义又同音,普通话里把“角色”读作“júesè”,这些人便随上了普通话的音节.“大脚皇后”中的皇帝发的是“决”音,与其他角色的发音有的了明显区别.一个高品位的艺术团体在同一出戏中,同一文字使用两个不同的音节,是否合适还是值得探讨的.由此便引发了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类似脚字这样不同于普通话的音节在河南不乏其例,豫剧的演唱和念白对这些字音是否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普及普通话的力度不断加大,地方语音受到冲击已成必然走势,以后将如何保持地方特色,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实际问题。名家的唱段一般都是戏曲爱好者临摹的蓝本,而名家的失当又该由谁来规范?“梨园春”热播以来,专家们对争擂手们演唱的点评,在吐字方面并不涉及这些特色音,处理这些音节演员有了很大的随意性。作者不是专业文艺工作者,不敢对名家名团妄加评论,仅从一个戏曲爱好者的角度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尽管当作胡侃处理就是了.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之一,因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流传地域越来越广.地方戏毕竟是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的演唱和念白应当附合地方韵味的要求和本土民众的审美习惯.豫剧使用的河南方言属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之一,除了四声阴阳的差异,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大部分音节相同,普通话则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但因河南音的韵母多于北京音,河南话有些常用字的音节与普通话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独具特色的音节一定意义上就是河南韵味的代表,因此豫剧的唱和念不能全部使用普通话的音节.为了保持地方戏特有的韵味,正确掌握和使用这些特色音节也是很有必要的.如:
1, 不可抛弃的“药”音:
前面所讲的“脚”字就是用的“iuo”音韵母,“药”音只与声母“j、q、x”相拼,不与其它声母组合,如“脚确学药”等同音字.“秦雪梅”这出戏中有一大段唱腔“到何时咱二人鸳鸯同穴”,就是以“梭波”辙为韵脚,把“药”音字融入唱腔的典型,唱段中的“觉鹊穴岳”等字音很符合河南传统的口语习惯,听起来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土俗,反而让人感觉十分悦耳.近些年来虽然有的“iuo”音韵母已经被普通话“ue”代替,像学习的“学”,决心的“决”,确实的“确”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免还是要回到本土音的位置.像“脚”和“药”两个字,在群众中扎根太深,简直是到了雷打不动的地步,假设让李豁子跺跺“饺”(脚),吃点“要”(药),听众也是不会接受的.
2,不可不用的“欸”音:
介于汉语拼音的韵母“ai”和“ei”之间有一个河南特有“欸”音,21个声母有14个与“欸”有拼音关系,如:与唇音“b、p、m”相拼的“百、拍、麦”; 与齿音“zh、ch、sh、s”相拼的“摘、拆、色、塞”.“欸”音与“ai”音是并存的,并不互相取代,如“拜、派、卖”“寨、柴、晒、赛”等,依然使用“ai”音. 另外与舌音“d、t、l”相拼的“得、特、勒”;与喉音“g、k、h”相拼的“隔、刻、黑”(黑与白河南“欸”音相对应)等音节,还有一个戏曲目前很少使用的“屋欸”(歪)韵母,与“g”相拼组成“国”音,在一部分地区仍在使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欸”音韵母相拼的音节已由“e”音代替,并逐步取得人们的认可,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用“欸”音最为得体,尤其像负责的“责”,政策的“策”,颜色的 “色”(河南音声母发卷舌音“zh、ch、sh”),勒死的“勒”。河南已习惯了“欸”音,有些演员在舞台上却找不到发音位置。不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使用普通话的“e”音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河南人口中不离“欸”音,河南戏就不应甩掉“欸”音,“朝阳沟”中拴保娘唱的“棉花白,白生生,麦子个个饱盈盈”, 如果用“ai”音就是少了点河南味, 喜剧小品“越洋电话”中为了突出河南特色,艺术家们有意把美国的“国”字突出了“欸”音,可见省外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在语言上的开掘深度。
3,不要甩掉 “热”音:
只与声母“zh、ch、sh”有拼音关系的“热”音,未见可记载的韵母符号,韵头为“r”,韵尾接近“e”音.与“热”音相拼的音节字数不多,却是不分声调全部使用这个韵母,只要你留心观察,这个“热”音无处不在,使用频率很高,使用面积又很广.如:这里的“这”, 遮挡的“遮”,坐车的“车”,拉扯的“扯”,社稷的“社”,割舍的“舍”……,这样一个贴近生活又极有地方特色的常用音有些演员却在竭力回避,结果是甩又甩不掉,反而丢了地方味。象“朝阳沟”中银环唱的“祖国的大建设”的“设”,省三团坚持不走“e”韵,听起来就很顺耳,而黄爱菊的劝驸马,朴实且自然地一段唱,叫一个“这一回的“这”字煞了风景。
4,不能滥用“尖团”音:
“尖团”音在我国南北各省有些地区很是流行,京剧很多剧目都使用“尖团”音.并且有很严格的要求。具体地讲,尖音与团音是不同声母的两个音,以 “i”为韵头的韵母“ie、 iao、iou、 ian、in、iang、 ing”与 齿音“z、c、s”相拼的字称尖音,与牙音“j、q、x”相拼的称团音,还有一个字数很少、使用也很少的,以“ü”为韵头的韵母与“z、c、s”相拼组成的尖音.旧字典曾将这些尖音收编在册.普及普通话以来两音合并,尖音已不再单独使用,但尖音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尖团”音分开使用还是能够被大多数听众接受的,但使用的规则是尖音可以团,团音绝不可尖,并要保持前后发音一致,不可时尖时团。.尖音和团音的区别没有词性规律可循,只能根据当地使用习惯判定,如拥挤的挤、油漆的漆、东西的西属尖音,现在也可以用团音;记录的记、生气的气、,喜欢的喜,只能用团音,绝不可发尖音, “截焦揪尖进酱精”“切瞧秋千亲枪情……”“足蛆须”属尖音,“结交久见金讲静”“歇孝县香兴……”“句曲虚”属团音,不可发尖音,如果滥用尖音,发出的是造作之音,让人身上起鸡皮疙瘩。
5,不得脱离本土常用音:
普通话普及的力度不断加大,河南方言中有许多常用字也不时时受到冲击,日常生活中似乎还不太明显,戏曲演唱时却发生了变化,如鲜血的血,普通话念“xuě”,河南话念“xiē”诸如此类,字头(声母)与普通话相同,字腹(韵头)不同,而字尾(韵尾)又相同的字音还很多,如一个典型的“雷”字,普通话发“léi”音,河南省话从来无“lei“音,不分声调见“雷”即念“luei”,擂台、劳累、堡垒、雷电等。另外河南话中“水”和“税”念“shui”与普通话音节相同,但其它同类音节一律念“shei”,如:睡觉的睡,谁是谁非的谁,连京剧有的剧目也不使用普通话的音节。还有钢笔的“笔”、披挂的“披”、砖坯的“坯”,河南话念“bei”“pei”,从不念“bi”“pi”。固然, 汉语统一在普通话的规范之内,有利于使用不同方言的各个民族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但这与保持地方的艺术特色并不是对抗性矛盾,普及普通话也应当尊重地方戏曲艺术使用本土方言的文化习俗。
6,力戒小区域性地方杂音:
这里所说的突出语言的地域特色,并不是要把河南各地的小区域范围内使用的杂乱音节纷纷搬上舞台.除了地方剧种的需要和戏剧人物用语的专门设计,这些杂音还是应当戒除的.俗话说“三里不同语,十里改规矩”, 各地都有一些习惯性音节与河南标准音保持着一定距离,比如豫北和有些地区声母“zh、ch、sh”与“z、c、s”不分,韵母“an”与“ai”不分,“en”与“ei”不分等.这种距离并不意味着对戏曲艺术有多么重要的采用价值。那么,何谓河南标准音?我们不能按照确定普通话标准的方法来制定河南标准,因为在普通话的三个要素中,方言基础和汉语语法规则与河南话雷同,只有声调在两种语言间形成有规律的错位, 但这仅是一般规律,有些字的音节并不遵循这个规则(见表)。
北京音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河南音 阳平 去声 阴平 上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