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J叔叔:支离其德,承认事实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3-01
  TJ叔叔:支离其德,承认事实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儒家为主流的社会,儒家就会叫人做【君子】,对不对?可是,以道家的观点来讲,就会觉得:君子这个东西哦,他的意识、他的信念之中,有太多的【我应该】了,所以他太容易被罪恶感给勒索到了,所以会很难去听到他内心真正的呼唤,他总在想【我要做一个国家社会要的人】。
  
  什么是君子?国君的孩子嘛:你不是我家的孩子,而是国家的孩子,你是一个对外在世界有贡献的人,是国君很喜欢的乖儿子,你是【认君作父】了,可是,就不是自己家的乖儿子啦。
  
  什么叫【你家的孩子】啊?在《庄子》的世界写到【君子】这两个字的时候啊,语感都……不是很好哪。
  
  如何的不好呢?这个笑话啊,其实讲来也是超不好笑的;因为是英文的,翻成中文就难笑了。就比如说,Tailor家的小孩,叫作Tom,两三岁大,有一天,有客人来啦,叔叔伯伯看到小孩就会问:“诶,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对不对?“What’syourname,kid?”这个小孩就说:“MynameisTomDon’t!”我的名字叫“汤姆,不要!”因为,他妈妈每天在管他,都“Tom,don’t!Tom,don’t!”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所以他不姓“泰勒”了,他姓“不要”了。所以他不是泰勒家的孩子了,变成“不要”家的孩子了。——我的意思是说,中国人道家的观点里面,认为人变成君子,就是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去了,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能够关爱的内在小孩,而是表演给外在观众看的马戏团牲畜,那是很虚伪的孩子。
  
  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常,像一般常常打开电视看的乡土连续剧啊,什么情况会一直强调【这是你家的孩子,不是我家的孩子】啊?就是外面有一个苦命的酒家女,牵着一个小男孩来认祖归宗时,大太太就会说:“我不知道你这小孩跟谁生的,反正就休想进咱们家大门、做我们家二少爷!”之类的对不对?所以就是【管你是谁家的孩子,反正不是我家的孩子】就叫做“君子”。那这个“君子”翻译成英文叫作什么啊?【Sonofbitch】,婊子生的孩子。
  
  《庄子》这本书讲到君子的时候,有一半的时候啊,那个语感,是在说【Sonofbitch】:跟自己的性命脱了节、无家可归的孩子。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要很小心,不要活在太多的【我应该】之中。
  
  因此,在《庄子》的修行法里面……首先,当然,我想每一个修行的法门,都有一些所谓的【基本条件】,像道家的入场条件,你可以说是<渔父>篇的【不要有代偿反应】,要学会拥抱自己的黑暗面,这个是最基本的。因为人活在代偿反应之中的时候,绝不能修行,一修就坏。所以这是最基本的;还活在代偿反应之中的时候,你连入场资格都没有。
  
  那其次呢,如果要说道家的修行、实践方面的基本功,当然就是<齐物论>的【丧我】法。什么叫丧我法呢?或者你换个讲法也可以,因为同样的一个心法,放在<人间世>篇是叫作【支离其德】。支离就是打成残废:要打残你的道德。
  
  难怪历史上好多人,都觉得道家是反文明、反道德、么社会的哦。老子、庄子在写书的时候,的确都把话讲狠了,难免惹人非议。
  
  然而,他们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子说呢?
  
  以理论框架而言,是这样的:
  
  人的【自我】,由我执所构成的自我,英文一般写成“ego”,这个我执所形成的自我,其实就是一堆信念跟观念。那么,在道家的基本修炼,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去认出来:其实我们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我们相信的事情,只是我们相信的事情,不一定是宇宙的真相。所以,我【认为】的种种,只是我的信念,不等于大宇宙的真相。大宇宙的真相其实是……讲白一点是:“现在,我也还不晓得。”
  
  以一个“不知道”,当作一个原点,每一个信念呢,都要在后面……简单来讲是加一个【吗】字。要先存疑。这才是承认事实、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是健康的心灵最基本的元素。
  
  因为,人类最大、最权威的信仰,其实不是大宇宙的真理、不是你自以为皈依的上帝神佛,而是我们自己里面的,这个由自己的信念结成的我执坨坨。你太把我执构成的自我当成你的上帝了。《庄子》说人的头脑是【师心者】,【把自己的心,当成了权威教主来崇拜】的一名狂信徒,凡是和你相信的不一样的,你都要否定、想要辩倒它。结果,反而变成看不到大宇宙的真相了。所以,道家的第一步,一定是打残你、损你,《老子》说的【为道日损】。
  
  所以,道家不是宗教,它是科学;用来寻找上帝的一门科学。宗教都会叫你【要相信、不要怀疑】,道家却是先要让你主动去制造出信仰危机。既然是科学,自然也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是探究事实、寻找真相而已。
  
  人为什么活在罪恶感里面啊?比如说你有一个信念是【吃了甜点就会变肥】,所以你就不敢吃甜点、吃了甜点就有罪恶感,对不对?那你就要在这条信念后面加个【吗】:“吃了甜点,真的会肥……吗?”其实有很多人,吃很多甜点还是很瘦,对不对?所以你相信的这个信念是伪科学,不是绝对的真理。
  
  我们常常都不小心把一些伪科学的内容,当作是绝对的真理了。
  
  或者有些人,会不小心相信了什么“女人超过三十岁不结婚就是败犬”对不对?所以她超过三十岁没结婚,就觉得【我真差劲】,是不是?自我感觉就不良好,就自卑啦。可是他如果加一个【吗】的话:“女人三十岁不结婚真的就是败犬……吗?”那想一想:“说不定不是败犬哦?说不定是世界上的男人不够好而已?”中岛美雪的那首《男人缘》写的嘛:“我的男人运,其实从来都不差,只是,那么好的人,世是怎么可能会有……泪……”
  
  就像这样子,对于自己的信念或是道德观,一个一个去解离它,把你称之为【自己】的那个信念坨坨,一小截一小截掰断。拆到后来,你的人格就会散成一小片一小片的。以我而言,国灰丧我法已经练了十几年了,我可以跟各位讲,我的经验是:当你所有信念都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时候,你就会变成一个人格非常破碎的人。(这,值得高兴的吗?)
  
  因为,信念要一条沾粘一条、结成一大坨,你才会形成人格,可是当你没有结成一坨的时候哦,你就会发现:比如对我爸爸,拿【父母应该多关心小孩】的观点来看待他,我会觉得他是一个很可恶的人。可是,换个像在看卡通化合物的观点来看,又会觉得这个角色很有趣——我朋友在听我抱怨我爸爸的时候,都是在笑,没有人在为我落泪的啦——同样是【他懒得理我】这件客观事实,从【你应该爱我】的观点,会觉得“这个人对小孩很冷漠,差劲!”可是换一个“人终究是要学会自己爱自己”的观点,我又觉得这个人是【疗愈系的父亲】,对不对?如果从【自由是生命最宝贵的礼物】的观点,我就觉得“他好好哦,给了我好多的自由!我真是幸福。”……怎么看都可以。所以你对一个人会变成同时可以具备多重向度的看法,然后加到一塌,结果就是:你没有情绪。
  
  单一向度的同类信念,一条接上一条,一个帮一个,节节增幅,才能构成情绪的【生产线】。
  
  游离的单一信念,无法构成【形成情绪】的那个回圈(circuit)。
  
  这个练习的第一步,也可以说,就是要先练习这张心境表上,250分的【冲和心境】(Neutrality)——正负相消等于零——虽然还远不及600分【安祥心境】那种充满光的大安定状态,但这是让人心境提升,一定要走的起跑点,要从这里练起。
  
  同类信念结成坨坨的时候,它会有高度的排他性,会形成辩论心,会否定不同类的信念。但是,拆碎之后,就【齐物】了,每个信念都是平等的,都是对世界的一种【假设】论点,没有孰高孰低,炒饭、汤面、烙饼、蔬果,谁是比较“正确”的食物?看你爱吃什么而已。
  
  事实仍是事实,没有需要去否定事实,但你自己练出这么一种【多重选项不确定游离型人格】的时候,你就再也不是情绪的奴隶了。
  
  这是道家丧我法的基本功夫。练法,其实是不难的。问题在于,有的人是上瘾于自己的【理直气壮】,有的人是不敢质疑自己的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一要他质疑,他就好像恐慌症要发作。于是就没法子练了。
  
  但是,终究而言,道家是练科学,不是练道德,更加不是练宗教的。我们至少要一条一条地检视自己的信念、观念:“我的这个信念、这条道德观,会为我制造出什么情绪?”而如果它制造出来的情绪,并不是你想要的,你就得学习如何解离它。
  
  因为,凡是会令人起情绪的信念,几乎都是我执。承认真相是会让人免于情绪的:好比说,有一个人很烂,你如实承认他就是这么烂,那你就只剩下单纯的【选择】:“我是要留在他身边包容、等待他,还是离开他?”这样子是不会有情绪的。但,如果你不能承认事实,误把他当成一个更好的人,那你跟他相处,就天天要体验那个失望、那个挫败:“你这个人,怎么会这样?”这样就很有情绪啦。又或者是,你明明看到他很烂,你在感受上也已经不再喜欢这个人了,但你有这种观念:“我不可以不够义气,我怎么可以抛弃他、让他痛苦?”那你就是被你自己的道德观框住箍住,而要陷在那个情境里无奈啦。
  
  而当你解离的愈多的时候,你就愈不会被罪恶感勒索、愈不会被羞耻心勒索。你会发觉:看什么事情都有好多好多的角度……而,哪一个角度是绝对的对?其实,没有耶,都无所谓。因为你会知道,你的每一个情绪,都是你自己的信念“解释”出来的,只是如此而。都是内在主观事件,而非外在客观现象。
  
  所以,那个人真的有伤害过我吗?我真的是这个家庭的受害者吗?很难说呢,对不对?如果我换个想法,也可以想说:我有胆投胎到这一家来,说不定就是我想要用这样子的人生主题来学习,对不对?如果我【真的】不想要这样的人生,三岁时就可以摔楼梯回另一个世界去。
  
  你永远可以换一个信念,换一个心情,是不是这样子?我到近一年来,平常过日子的时候,我就处在那种人格是破破碎碎的,小片小片的状态,然后情绪是【不一定】的,大多数情况是不会有。
  
  因为我对一件事的【解释】多半是悬而未决的,也不晓得那么几百种信念要选哪一个才好。遇到一个状况,我可以笑、也可以生气。就觉得:因为只是信念、只是我的解释而已嘛,你给哪一个信念充电,你就会产生哪一种情绪感受,如此而已嘛,对不对?时时刻刻我的内心都好像是有一张写满情绪的菜单,等我去点菜,今天想说:“不然来试试红油川味牛肉面。”结果,哎哟,被辣到了,不然下次点日式猪排套餐好啦。
  
  就这样点着点着,你就会愈来愈了解自己的口味,也就是【feelingtone】。
  
  因为我上次有讲到【有罪的自己】跟【伟大的自己】之间的代偿反应,如果你一开始就练成了道家的【支离其德法】或是【丧我法】的话,你就根本不会形成【有罪的自己】,因为,有没有罪的标准在哪里?你要依据什么法律条文给自己判下去?当这个东西没有的时候、当你自己为自己【施洗】,洗去了有罪的意识的时候……那么,人生就会剩下一个什么样的关怀?就是:“我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开心?”于是就找回自己的【feelingtone】啦。
  
  所以,道家对于人【修炼的位阶】,会觉得人一开始要先学会做真小人,对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很诚实,对于【没有爱】的人事物,就不要玩弄彼此的感情,从人生里面放下。学会做这样一个好恶分明的真小人,拥有一个【时时刻刻都让自己觉得怦然心动】的人生以后,再往自己喜欢的方向,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很厉害的人,那样叫达人。然后,再从达人变成真人。
  
  达人的状况,《庄子》是这样说的:“当鞋子合脚时,你就不觉得自己有脚了。”这个象征物是在说啊,人的头脑、人的思考力,是人的心力还不足的时候的一种代偿反应,是一只让你脚不舒服的鞋。而当人心力够强了的时候,你做什么事就都不用【想】了,不需要【想】的头脑,才是真舒服的头脑。比如说英文还讲得很艰难的人,他讲的时候要一直思考文法:真的练成了,就直接脱口而出,不用想了。刚学做菜的时候,一匙盐巴一匙糖都要回头翻食谱;到了很会做菜,变成达人之后,就随手一撒就对了。
  
  达人就是【做一件事,完全不必思考,就能做得很漂亮的人】。
  
  所以,你要先从自己最爱的事情做起,用热情去把那一件事做到【达人】的境界;爱唱歌的人就要变成歌神,爱弹吉他的人就要变成吉他之神;当你体验到【心力充足了就不必动到思考力】的舒服之后,再把这样的经验,频化到人生的其他每一件事情上面去,等到人生真的再也没有一件事需要【伤脑筋】去想它的时候,就代表你已经完全地活在舒服之中了,也就是没有我执,只剩纯粹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了。思考都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烦恼了。这种全然舒服的状况,就进入真人境界了。
  
  道家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一个位阶的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满口仁义道德,要你去符合外在社会的这些道德观。因为,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不是真的有爱,是不可能从中修成达人的,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所以,道家有一句【无用之用】,同学有没有听过?道家很讲究【无用之用】,把这个无用之用讲得很好的,是在《庄子》的一个小故事,讲一个好像是打剑的师傅,他打出来的兵器,人家都觉得:“哇,太神了哦,都是神剑。”那就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能够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到这么神的等级呢?”那个打剑的师傅就说:“因为我发现,我的人生,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我都没有爱啊!因为其他事情我都不爱,而不爱,就不碰,所以我就变成一个伟大的打剑师傅了。所以,你的人生所有没有爱的事情,都是你的无用之处,就没你的事了。而这些所有的无用之处加在一起,反而成为你人生的大用。”
  
  所以,一个真小人,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不爱的,就不要理它,包括情绪哦:不爱生气,就不要生气;恨一个人,就代表你还是太爱他了,真的不爱的话,想他都不要想,一秒钟的人生都不要花在他身上。
  
  这是人要健康很重要的基本功哦,我这不是在讲笑话哦,这是道家讲的无用之用。这是一些很基本的、一些必须要配备的,让自己健康起来的元素。
  
  既然都已经讲到丧我法了,我就觉得,当一个人不再用道德规范、或是各种自以为的【我应该】来约束自己的话,一个人就会慢慢慢慢地活成一个【符合自己内在呼唤】的状态、合乎自己本性的状态。当然,可能有的人本性是做菜、有的人本性是做运动,对不对?这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不是可以要求标准规范化的。
  
  “我应该做人要活泼开朗”、“有心事应该要讲出来”、“一天应该正常三餐吃够营养”、“人应该多运动才会瘦”、“人应该要有爱心、心存善念”、“人应该多多去户外走走”、“人应该要好好工作、存钱、让生活安定”、“人应该要多交朋友才不会孤僻”、“人应该好好侍奉父母”……这许许多多的【应该】,这些所有的“德”,道家都是希望我们能打残它,这样才有好日子过。
  
  像我啊,既不活泼,也不开朗;有心事也觉得讲又如何,不讲也罢;我一个星期吃的食物,大概只有丁助教一天份的量,大多数的时候只靠喝几口糖水在活;我不爱做运动,如果要减肥,我就编讲义、校对稿子、睡觉,因为睡觉身体会燃脂生热,而我【用脑】烧掉的卡路里,远超过有氧运动,我最高纪录是校对稿件四十八小时内瘦掉四公斤,什么运动能比这更强?有啦,外科手术截肢。而“爱心”吗?……我最后一次觉得自己在【爱别人】的时候,都不知道是N年前的事了。户外走走?我最讨厌荒郊野外啦,我要走路也是逛大卖场、百货公司啦。好好工作?我一周上班时间不足2小时,都在玩。存钱?可是,“花钱“比较快乐耶……生活安定?如果往后的日子都是可以预料、毫无变化,那很闷耶。交朋友?不要啦,我好怕人类,我就爱孤僻;反正朋友是有缘自然会遇得到,你硬要交也不见得交得到的东西。侍奉父母嘛,在我家好像不太需要啊?我父母都比我有钱,给他们钱也没什么意思;又嫌烦,不喜欢我多搭理他;自尊心也高,大约要到全残废了才会让我去照顾吧?不过到那之前,他们可能就先自杀了,不见得会忍辱偷生呢……我就样样都活得如此【不应该】,可是,对我而言,这样活,很痛苦吗?好像……不会耶?蛮舒服,也蛮开心的。可是,这些种种的【应该】,如果我都要逼自己做到的话呢?……那就是无间地狱了啊!所以,从我的角度,看成别人勤勤恳恳要求自己活成一个【正确】的人时,常常会想:“他会不会很累了?想休息了?怎么还不病倒?”
  
  当然,其实今天我们的课,如果只是要讲到【健康】这种事情哦,就不用讲到太多修道的话题。做到【真小人】,就可以很健康了,都还不需要变成什么伟大的道家真人。
  
  因为,如果要说伟大的道家真人,以《庄子》的修炼来讲——我现在是在讲一些道家基本的字辞解释——丧我法跟支离其德法,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要让一个人的表面意识的【自我】或者【观念】,全部都打散开来,变成游离状的东西。变成这样松松散散游离状的东西之后,这个人潜在意识的声音就比较容易进得来。
  
  当一个人的潜在意识,开始能够进到表面意识,去影响、支配这个人的表面意识的时候:就好像控股权从零到一到二……到慢慢愈来愈多百分比。
  
  ……潜在意识支配表面意识的程度,差不多有到50%的控股权的时候——这样的状况,差不多是在这表格的心境540分(喜乐心境)的时候会发生——当你心境到了540分的时候,那种感觉大概就好像是:今天有件事情我好生气,气了三分钟……忽然发现:“咦?怎么不气了?”因为你的潜在意识的【定力】,会把你表面意识的那些情绪收拾掉,会有这样子的很奇怪的感觉:高兴也撑不过五分钟、伤心也撑不过五分钟,正面、负面的情绪,都闹不下去。
  
  这样的状况,我和助教的家常话是称之为【彼岸主导】——希望不要误踩到什么宗教界的重要专有名词哦——由彼岸的那颗心、灵魂世界的那颗心来支配你这个人;我执的力道,已经赢不过潜在意识的力量了。
  
  如果用道家的词汇来讲,用<人间世>篇的说法来讲,叫做【心斋、气听】法。我觉得庄子的用字都很有幽默感,心斋是什么啊?斋就是不要吃饱嘛,对不对?把你的心饿到够瘦了,于是你听得到你气的声音了。这现象,我是把它叫【彼岸主导】,《庄子》叫【心斋气听】。
  
  那《庄子》说的【心斋气听】,在《老子》叫做什么?《老子》叫【无为】。就是你可能会一个直觉做出一件事情,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这件事,那个真正做这件事情的人是潜在意识支配你做的。你是medium,是灵媒;不是doer,不是做它的主人。所以《庄子》说的心斋法,在《老子》这本书叫做无为、道家老、庄二支派,本身用词就不是完全统一的。就像之前说《庄子》的【真】这个字,在《老子》叫作【冥】(你看不到的另外一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