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史上最牛的五个口吃文学家

 宛平2008 2015-03-01
口吃是指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它牵涉到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口吃病,俗称“结巴”“嗑巴”“大舌头”等。
文学与疾病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兼而有之,普鲁斯特甚至这样说,一切伟大的文学和宗教作品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钱锺书先生认为:口吃而善著书,笔札唇舌,若相乘除,正堪比诸近世西方心理学家阿德勒氏所谓补偿反应,又举例说古代的乐师多以耳聋者为之,所谓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在我国的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些文学家,他们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同时,他们也是口吃患者。拙于言辞,长于著述,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是一个奇特的景观。

 

“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的韩非

韩非为韩国公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一个著名的口吃患者,他不善言辞,却善著书。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其中除了少数篇章为后人所伪托外,绝大部分均是韩非所著。
韩非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就连后来贵为秦相的李斯也自以为不如。韩非的文章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
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始终置若罔闻。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只能退而著书。他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虽然韩非是个口吃患者,但是他的文风却峭刻、犀利,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 “老马识途”等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无不蕴含着深隽的哲理意味。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言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甚至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向李斯询问,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得到韩非,即可派兵攻韩,虽然最后得到了韩非,然而却由于种种缘故,韩非未能得到嬴政的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加之二人的妒贤嫉能,他们诋毁地说:“韩非是韩国公子,如此弃置不用,久则生变,不如索性杀掉。”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派人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口吃而善著书”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因为钦慕蔺相如的为人,所以才更名相如。司马相如不仅读书好,还会剑术,可谓文武双全。他仪表堂堂,相貌俊朗,加之文采斐然,所以颇具时名,但是,司马相如是个严重的口吃患者,同时还是个糖尿病患者。
司马相如写了《子虚赋》, 由此声名鹊起,确立了其在文坛的江湖地位。在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老家,临邛地方多富人,又以卓王孙为最,有家僮八百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十七岁,面容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因为新寡,也住在娘家,性喜音乐。卓王孙请了临邛令王吉与司马相如到家里喝酒,酒酣之际,王吉请司马相如奏琴,司马相如弹奏了一首《凤求凰》,以琴心挑之:卓文君听得如醉如痴,遂心生爱慕之情,遂夜奔相如,奈何相如家徒四壁。卓王孙见女儿私奔相如,十分恼火,怒其败坏门风,一钱也不肯给女儿。
司马相如有办法,他携文君又折回到临邛,将车骑卖掉,于闹市街头租了一间门脸,卓文君当垆卖酒,相如身着犊鼻裈,与杂工一起洗酒器。这就是给卓王孙上眼药啊,家里的亲戚朋友都来劝卓王孙,卓王孙迫不得已,分相如与文君家童百名,金钱百万,以及文君出嫁的陪嫁衣被财物。于是相如携文君回成都,大买田地,广修屋宅,成为当地巨富。
蜀人杨得意在宫内为狗监,一次,汉武帝读了《子虚赋》感叹说:“朕怎么就跟这个人生在一个时代呢?”杨得意立刻回答说:“这篇赋的作者就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汉武帝大惊,立刻将司马相如召入宫中,司马相如说,这篇赋写的不过诸侯之事,我再为陛下写一篇天子之赋吧,就是《游猎赋》。
司马相如后来因病免官,举家住在茂陵。汉武帝听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急忙派人去把他的文字著述取回来,唯恐散失。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又有这样的说法:“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相如的文名可与司马迁比美,其文采风致由此可知。
司马相如虽然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丝毫不妨碍其大赋的创作,可以说,司马相如的大赋水平达到了当时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为人口吃,不能剧谈”的扬雄
扬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与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 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家境贫寒,不慕富贵。40岁后开始游历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他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称其赋和司马相如相似,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思想发生变化,认为辞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易经》作《太玄》。《太玄》是扬雄一生最得意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它是模仿《易经》而作,体现了扬雄卓越的哲学创造力和高超的玄思水平。
扬雄除仿照司马相如作了四篇大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根据《仓颉》作《训纂》;根据《虞箴》作《州箴》;根据《离骚》作《反离骚》,扬雄还有一部语言学著作《方言》,这本书是研究西汉时期语言的重要著作。
班固在《汉书》中为他立传,称赞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扬雄的口吃成就了他,因为不能剧谈,他只好以学术自娱,甘于恬淡,博览典籍,一生从事著述,成为“巴蜀第一圣人”。

 

“貌寝口讷,辞藻壮丽”的左思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小时候父亲左雍先后教授他学习书法及鼓琴,都没学会,气得左雍对人说:“这孩子,没出息,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左思听了这话,发愤图强,勤于学问,深谙阴阳之术,虽然相貌丑陋,口吃,但是辞藻壮丽,文采斐然。不太愿意交游,只喜欢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读书。花了一年的时间,创作了《齐都赋》。
其后,准备创作《三都赋》的时候,左思的妹妹左芬入宫,(据出土墓志,左芬字兰芝,芬应作棻)移家京师,左思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 邛(今四川), 就多次登门求教, 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 物产、 风俗。大量搜集整理资料,为创作做准备。 构思十年,家里到处甚至就连厕所都备有纸笔,为的是灵感一来,哪怕是一句,也要立刻记录下来,免得遗忘。为了广博见闻,左思还主动求为秘书郎。十年后,《三都赋》创作完成,但是并未当即取得轰动效果,所谓的“时人未之重”,就是当时的人并未看重这篇《三都赋》。
左思认为自己的作品并不比班固张衡的赋逊色,于是拜请皇甫谧代为斧正,皇甫谧阅读后,十分赞赏,并为作序,张载为《魏都》做注,刘逵为《吴》《蜀》两篇做注。当时的司空张华见到这篇赋惊讶地赞叹说:“左思实乃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这篇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到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世所说的“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即出于左思。
当初,陆机刚入洛阳的时候,曾经想做《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在作此赋,抚掌而笑,在与兄弟陆云的信上说:“此间有一乡野粗俗之辈,想要创作《三都赋》,待其创作出来,估计也只能用来盖酒瓮吧。”及至亲睹左思的《三都赋》,陆机叹服。
另外,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有“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诗句,感叹门阀士族制度对人才的摧残。诗风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辞采壮丽,情调高亢,勃郁着一股英豪之气,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曾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贾谧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远离政坛。再后来移居冀州,数年后即病逝。
“自以口讷,不善言辞”的谢脁
谢脁,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与谢灵运是同族,所以二人并称"大小谢",后人称谢脁为“小谢”。谢安、谢玄是其族中高曾祖辈。祖父谢述曾为吴兴太守,祖母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的姐姐,父亲谢纬,为散骑侍郎,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五女长城公主。到了宋齐之际,家族势力已渐陵替。
谢脁毕竟是所谓的“衣冠子弟”,并非纨绔子弟,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史载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扬名于朝野,谢脁最擅长写五言诗,“竟陵八友”的重要成员,就连文坛盟主沈约也常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称 “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谢脁开始任豫章王太尉行参军的时候才十九岁,后在随郡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团体“竟陵八友”之一。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宣城),故有谢宣城之称。
隆昌初年,郁林王萧昭业敕命谢脁接北使,但是谢脁自陈,声称自己口讷,不善言辞,上书请求换人,得到了允许。说明谢脁的口吃不能言确实是实情。
谢脁的岳父王敬则谋反,希望自己的女婿跟着一起干,可是谢脁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前者,告发了自己的岳父,王敬则由此被斩,谢脁虽然三次上表辞让,仍然被升为尚书吏部郎。王敬则的女儿,也就是谢脁的老婆岂肯干休,时常胸怀利刃准备刺杀谢脁。谢脁一直躲避自己的老婆不敢相见。谢脁自己也不由得慨叹:“我的岳丈虽然不是我杀的,但确实是因我而死。”
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因为不预其谋,再一次站在了皇帝一边,这一次的结果却是反遭诬陷,下狱而死。死时年仅三十六。
李白一生对谢脁极为敬慕,这与二人诗风皆清新秀逸有关,加之,李白的的性格孤直傲岸,一生遭逢际遇皆与谢脁近似,所以李白在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称道谢脁,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李白曾有“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句子,清代王渔洋也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脁虽然本人口吃,不善言辞,但是他认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故此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