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飘影23号】从宇宙起源到人类

 飘影23号 2015-03-01
\

  恒星是太阳,太阳有50亿年的历史,在这之前附近一定有一颗超星星于此爆发,形成了各种元素,不然不会形成重元素,没重元素就不会有岩石,没有岩石就没行星,生命不可能在灼热的恒星上形成。所以重元素造就了整个地球。
  那个超新星体积庞大,一生灿烂而短暂,爆发时发出亮光可照亮整个星系,最后形成的气体,再度融合,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形成了太阳,但太阳归太阳,生命不可能在灼热的恒星上形成,那地球是怎么形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等我来慢慢说这个问题。那时的太阳已有太阳系的百分之九十八的质量,而剩下的能量就是构成太阳能关系除太阳以外的天体,如:行星、彗星、卫星、小行星、奥尔特云等其它太阳系天体。在初期,它们只是十分小的天体,在一起结合,成了一些比较大的星子或行星胚胎,,有的行星胚胎十分大,其中有一颗是类似于现在地球的质量,不仅它有强大的引力,而且太阳系由许多氢气和氦气组成的气体盘还未消散。于是此行星胚胎有巨大的热量及引力,于是大量吸收各种气体,而且也形成了一颗气体巨行星。但这颗气体巨行星要在现在的轨道上,有一场与恒星坚苦卓绝的一场拔河――在形成初期,形成的气体巨行星会有一个力矩,这个力矩由恒星造成,把气体巨行星推向恒星系的中央,所以我们观察到的其它恒星系气体巨行星大多是十分靠近自己的主星。木星这场拔河赢了,但是消耗掉了巨大的质量,有人问,木星与我们生命有什么关联。当然有关联,以前,小行星十分多,多得比地球无法形成生命,使小行星数量减少的正是木星。木星还个有一个功劳,他把地球推到了现在合适孕育生命的轨道上,此话且讲,听我慢慢说。在气体巨行星形成时,当然有巨大的质量,木星可是地球的1300倍,当时地球大约在火星轨道上,气温十分低,难以孕育生命,这时木星用其强大的引力把火星一样大的天体扔向地球,结果地球被削掉了大半,并到达了现在轨道上,那个火星大小的行星被击了个粉碎,抛出的物质变成了月球。从此,地球上到了如今的轨道和方向上。
  地球走过了冥古代和太古代,进入了元古代。细胞由原核细胞进化为真核细胞,有了明显的细胞核。多细胞生命体从此产生,但是由于氧含量极少,生物长度很难超过一毫米。
  在五亿七千五百万年前,地球告别元古代,进入古生代。古生代第一纪既寒武纪,大量的海洋生物出现,三叶虫开始繁荣,成为古生代的标志性动物。同时巨型动物浮现于世,如奇虾,上演了一记“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之后是奥陶纪,奥陶纪初期,物种持续上升,但在末期,因为地球气候骤变,出现了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
  由三叶虫主宰的古生代告终,进化就从水中转移到了陆地上来藻类与蕨类的植物代表地位被裸子物代替;爬行动物也代替了水生植物的霸主地位。又恐龙主宰的中生代开始。
  历史进入中生代,中生代的开始纪是三叠纪,即将统治地球两亿年的恐龙粉墨登场,并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早期恐龙的大繁荣,在三叠纪末期出现了“三叠纪物种大灭绝”。三叠纪接下来是侏罗纪,裸子植物繁多,又有大量微波背景辐射,恐龙体积加大,更具有多样性,其足迹遍布全球。与此同时哺乳类动物、鸟类动物、被子植物相继出现。侏罗纪之后是白垩纪,白垩纪是恐龙黑暗统治时期,哺乳类动物身长很难超过一分米,像老鼠这样的小动物靠地道战才存活下来。白垩纪末期又是一颗直径10多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爆发了“白垩纪物种大灭绝”黑暗统治地球两亿年的恐龙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备受压迫的哺乳类动物终于迎来了新生代的曙光。
  新生代的开始纪为第三纪。第三纪初期,哺乳类动物多样化,被子植物繁盛,鸟类统治天空,在第三纪中期人类、猩猩、猴子的祖先灵长类出现,在距今七百万年左右出现了公认最早的人科动物:乍得沙赫人,出现不久就灭绝了。在三百五十万年前,人属及傍人属的祖先南方古猿阿尔法种在存世的七十五万先后分裂出南方古猿奇异种、南方古猿非种种、傍人埃塞俄比亚种、能人,前两种很快灭绝了,傍人埃塞俄比亚种产生傍人粗壮种、傍人鲍氏种之后也很快灭绝了;傍人粗壮种、傍人鲍氏种也在其之后灭绝了。能人存世的时间长一点,活了一百万年,并产生了匠人。匠人离开了非洲,分裂出前人和直立人后也灭绝了。直立人存世将近两百万年,之后分裂出弗洛勒斯人后灭绝,弗洛勒斯人是灭绝最晚的人科动物,于距今一万七千五百年左右灭绝。再看看前人这一支,前人分裂出海德堡人后灭绝,海德堡人分裂出尼安德特人及智人,尼安德特人不久前灭绝,唯一生活下来的是智人。
  这就是宇宙与地球的历史。

【飘影23号】制作:图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