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塘下陈氏最早起源于唐

 昵称22120037 2015-03-01


 

 [编者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人对姓氏十分看重,通过姓氏,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塘下,姓氏众多,从本期开始,《今日塘下》推出“塘下百家姓”栏目,尝试探寻这些姓氏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精彩故事。

  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位,在2010年全国前20位姓氏人口数排名中居第5位,其中在中国南方居多,与林姓曾共享“陈林半天下”之美誉。在塘下,据有关人士统计考证,目前有陈姓居民5万余人,大致有3支陈氏血脉,且多由福建赤岸迁居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塘下陈氏中,杰出人物辈出,南宋著名学者陈傅良、南宋学者陈武(陈傅良族弟)等都在史册中留有重要一笔。在沙渎村的草儿山,至今还保存着自五代十国以来的陈氏古墓群。

  塘下陈氏始祖陈忠公

  “陈姓始于周朝初期(大概公元前1046年),已经有3050多年的历史,传了120多代。”陈金喜是塘下沙渎村人,今年56岁,作为瑞安市陈氏宗亲会会长,10多年来,他不辞辛劳奔走于全国各地,研究陈氏的根源与文化传承。

  据陈金喜介绍,陈姓的始祖是陈胡公妫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在周武王克商纣以前,陈姓还不是固定的姓氏,其血缘子孙的姓氏,每代都不尽相同。

  周朝建立以后,当权者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陈国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68年,被楚所灭。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塘下陈氏大致分为3支,分别是五方陈氏、湗村陈氏、陈岙陈氏,都由福建赤岸迁徙而来。”陈金喜介绍,赤岸只是一个码头,是人员的集散地,温州一带先祖大多由福建迁徙而来,在后世撰写家谱时,具体地址并不完全记得,逐将集散地赤岸记为根源地。

  塘下的陈氏,最早一脉起源于唐代,陈忠公为其始祖,其子陈邕。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陈忠、陈邕父子入闽。经八世,陈昭文公任福州录事,后其子居静自赤岸迁徙至“浙温瑞邑五都长桥”(即现在塘下场桥),五林村、八水村、西河村陈氏都为这一脉。

  湗村陈氏起于五代十国年间,其始祖为肇文公(918——974年),居福建省长溪县。其子陈阳为奎吾大将军,授内衙兵马使,从福建迁徙到瑞安帆游乡湗村固义里(现为凤川村)。该脉繁衍甚众,现在塘下沙渎、凤渎、韩田、沙门、驮山、新坊、上马、陈宅等地的陈姓都出自这一脉。

  而陈岙的陈氏一脉,则相对较晚,是明朝由福建赤岸先迁徙到梅头(今海城),后迁居陈岙村,现在花园村、塘口村的陈氏皆出于这一脉。

  塘下陈氏中最有名的要数陈傅良

  在塘下陈氏中,杰出人物辈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南宋著名学者陈傅良,他也是湗村陈氏九世祖。

  陈傅良(1137—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人称止斋先生,湗村人。青年时曾以教书为业,在温瑞一带小有名气,后于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先后担任福州通判、湖南桂阳军知军、浙西提刑,官至宝谟阁侍制,卒谥“文节”。陈傅良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

  陈傅良为官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仕途多次大起大落。在任福州通判的陈傅良因秉公执法遭忌恨,当地豪强私下勾结,诬告其专权,陈傅良因此被罢官,主管崇道观(闲职),后回家教书。

  绍熙六年(1196年),南宋发生轰动一时的文字狱,韩侂胄取代宰相赵汝愚后,发动“庆元党禁”,上书指控朱熹的道学为“伪学”,并把当时一系列名士共59人列入“伪学”名单。根据温州文献丛书《瓯海轶闻》记载,温州受牵连的共有9人,陈傅良、叶适、蔡幼学、陈武等皆名列榜上。此后,尽管宋宁宗征召,陈傅良仍然闭门静居,并专注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终于成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大学者,宋光宗赐联一对:“南宋文章第一家,东瓯理学无双士。”

  陈傅良一生坎坷,为官时不畏权贵,心系百姓。去年10月,陈金喜为了查询陈傅良的相关资料,只身前往湖南桂阳县,在那里走访10多天,带回当地关于陈傅良的重要史料。

  “陈傅良在桂阳时关心民间疾苦。至今,桂阳当地还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在流传。当地人说‘陈知军虽然脾气不好,但他为老百姓办事说一句、做一事,是位大好官’。”陈金喜介绍,在桂阳任期内,陈傅良将瑞安农业工具和先进的技术带到桂阳,积极改善当地落后的水利和农业,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五方陈氏一脉祖先中有一位抗元大将

  五方陈氏一脉和永嘉楠溪江芙蓉村的陈氏最为亲近。

  五方陈氏宗亲会会长陈光锡介绍,其始祖昭文公兄弟昭远在杭州当官,“后迁居永嘉楠溪小源茗岙,昭文子居静徙居瑞邑长桥,越五世,拱又迁楠溪,芙蓉陈氏复合为一家也。”而在这一脉中,曾出过一位抗元英雄——陈虞之。

  陈虞之(1225—1279年),字云翁,号止所,永嘉芙蓉村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勘,积阶承议郎。

  在陈虞之任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职务期间,公元1274年7月,宋度宗病死于福宁殿,遗诏4岁的儿子赵显即皇帝位。1276年1月,元军东进和南下,直逼当时的都城临安。2月,元军攻陷临安,将宋帝赵显俘虏北去,南宋王朝遂告灭亡。但临安以南各地军民仍在继续坚持抗元斗争,陈虞之带领的部队便是其中一支。

  自临安陷落后,元军继续南下,由降将吕文焕带领的元军进犯温州时,陈虞之率领族人1000多人在永嘉绿嶂蚌顽强抗敌,双方鏖战激烈,因元军人数众多,虞之等寡不敌众,边战边退,一直退至他家乡后面的芙蓉崖。此崖巍然耸立,高插云汉,顶上平坦广阔,四面峭壁千仞,只要守住几条小径,就可据险固守,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

  陈虞之等在崖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一直坚守孤崖达2年多时间。在这期间,击败了元军发动的大小数百次进攻。期间,他缴获的元代八思巴文“总把之印”(铜质),迄今还保存在芙蓉陈氏家庭中。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陈虞之听到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而死的消息,悲痛欲绝;加上芙蓉崖背面的唯一粮道为元军所截断,致使粮食无法解决,芙蓉崖被元军攻下。

  陈虞之宁死不屈,将战马用布蒙住眼睛,自己带头骑上战马,策马加鞭跳崖殉国。他的妻子、弟、侄,以及族人800余人亦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下一曲少有的、可歌可泣的壮丽乐章。

  重修陈氏古墓群

  每年清明节,塘下家家户户都会上坟扫墓,祭奠先祖。由此,保护先祖坟墓也成了每个姓氏传承该宗室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凤川村凤凰山北坡,陈傅良的墓地至今保存于此,是浙江省文保单位。除陈傅良墓地外,位于沙渎村的陈氏古墓群则是湗村陈氏先祖坟墓的集中地,现为瑞安市文保单位。

  该墓群起源于陈氏先祖陈阳,南唐天福四年(939年),陈阳任奎吾大将军,奉旨到帆游乡澌渎固义里附近扫寇,后定居于此。其与几代后人去世后均葬于此。宋朝时,陈傅良中进士后,奉旨回乡祭祖,修建了该陈氏古墓群,明代著名书法家任道逊写墓志铭。目前,该古墓群共有古墓16座,分布在沙渎村草儿山(又名西尖山)附近。

  “2004年的时候,古墓群曾遭到严重破坏,墓中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真是可惜。”陈金喜介绍,2004年1月7月,塘下镇山官村村委会将草儿山包括陈氏家族墓群在内的24亩荒地经营权进行招标。同年1月20日,塘下镇某机械公司取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此后1年间,该公司多次拆除陈氏家族墓群,古墓群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了2座。后经相关部门介入,经过协商,这2座古墓才得以保全。

  为了保护陈氏古墓群,2004年,陈金喜与几名文史爱好者自发组织了陈氏文化研究会,并着手重修古墓群。

  移墓地、修牌坊、建风水缸……如今,陈氏古墓群已基本修缮完毕。

  “这个古墓群不仅仅是我们陈氏祭奠的主要场所,为陈氏家族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也是瑞安文化的根源之一,保护古墓群就是保护瑞安文化。”陈金喜说。(记者 黄国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