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mlg997 2015-03-02

 银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玮

  同志们:

  12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我市被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这是银川“两个最适宜”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市民群众的荣耀,标志着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天,市委、政府召开大会,总结创建工作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动员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珍惜荣誉,再接再励,把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首先,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今天会上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创城工作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朋友,特别是在创建过程中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环卫工人、公安民警、城管队员、志愿者、教职员工、街道社区干部等基层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多年来,我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市委政府加强领导、坚定信心,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盯目标,常抓不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建成果,先后两次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2009年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今年终于圆了“创城”梦。 主要做法和特点是: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建工作保障有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水平的集中展示,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最高荣誉。市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创城工作,把创城工作作为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推进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谐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从1996年就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 2005年正式申报参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从兴工强市、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每年一个主题,集中力量加以推进,着力营造一个经济繁荣、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创业活跃、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法制健全、文化先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并列入“十二五”规划为“六创”的首创,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和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201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成立了首个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双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委各常委、分管人大副主任、政府各副市长、分管政协副主席任副总指挥,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指挥部。实行创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创建工作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和条块结合,为创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全市基本形成了创城工作“统一指挥、上下对接、归口管理、高效运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责权明晰、关系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媒体曝光、文明督导、受理投诉、督促整改”的群众监督反馈机制、“专项测评、奖罚分明、责任追究、问责有力”的奖罚问责机制和“快速反应、责任到人、通讯畅通、指挥有力”的迎检应急机制,保证了创建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开展。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共涉及八大环境和一大创建活动共200多项指标,范围广、指标多、任务重。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在创建指标体系的大框架下,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使各方面工作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全面推进。

  一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在全区率先开展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执行力为核心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制、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决策咨询、社会公示及听证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探索建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和群众制度,建立了市级和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扁平化”改革,机关内设机构减少了三分之二;推行强化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和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切实解决乡镇(街道)在社会管理上存在的“看得见,管不了”问题;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行政许可事项减少了54%,审批时限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成为西北地区行政许可项目保留最少的城市。民主、公开、高效、务实、清廉的政务环境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以推进依法治市为重点,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2009年以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以严格执法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年”活动成效明显,“五五”普法高标准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司法机关内控机制日趋规范,“执行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得到缓解。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设立22个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实现了街道办事处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型。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访首问责任制、三级终结制等制度,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台账,实行包案到人、一抓到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筹措资金25.7亿元,基本解决了前几年征地拆迁和农民安置等遗留问题。建立工程款审查拨付、清偿准备金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当年付款比例全部达到了工程进度的70%以上。探索实施网络问政,开通了银川市党务政务网、微博银川、手机短信“三个网络问政平台”,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宽。加快创建平安银川,建成城市综合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和应急管理中心,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查处,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深入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是以市场信用体系和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加快“诚信银川”建设步伐,成立了银川市信用管理中心,组建诚信建设促进协会,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共享平台。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共铸诚信”活动,在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诚信示范活动,发挥政府诚信的表率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维权打假,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诚信街。探索建立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树立诚信理念。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拉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成功实施了城市中心北移西扩,“三馆两中心”等一批地标式建筑相继建成,“七横十六纵”骨干路网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2%,提高9个百分点。“塞上湖城、回族之乡、西夏古都”特色日益彰显。“五创”目标全面实现,“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面向“十二五”发展,市委政府又提出了“六创”,为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银川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形成并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逐步形成,为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遴选对银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大事18件,评选了银川市荣誉市民,评定市徽、市歌、市树、市花、市鸟,城市人文内涵不断丰富。“四德”建设深入推进,涌现出大批道德楷模和先进模范人物,良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大力实施文明细胞创建工程,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基层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我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明单位分别达到 15 家、 206 家和497 家,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明村镇分别达到 4 家、53家和69 家,市级文明社区达到103家。深入开展“百千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评选文明家庭146170户。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扎实开展。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爱国歌曲大家唱”、红歌大赛、“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踏歌起舞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在西北地区率先提出建设运动休闲城市,成功举办贺兰山岩画艺术节、汽摩节以及钓鱼、风筝、龙舟大赛、首届全国休闲体育大会等大型文体活动。鼓励文化原创活动,组织创排回族纱巾舞等12套广场民族舞蹈,精编《回乡宴席曲》、《幸福银川》等文艺剧目,我市作家郭文斌小说获鲁迅文学奖,大型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先后荣获“文华奖”特别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最高奖项,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并组建中青院线文化公司,完成东方红影院和新城影院改制,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五是以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为重点,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突出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大力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五大工程,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送温暖”、“小手拉大手”、“扶残助残”、“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明礼仪、辨是非、守秩序、别陋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功承办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传唱优秀童谣和与身边的好人现场交流等多项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日行一善”、“小公民道德银行”、道德论坛等活动,营造学习、崇尚、争当美德少年的浓厚氛围。我市创新开展的“日行一善”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评价,今年7月,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专程到我市调研“日行一善”活动,要求在全国推广这一做法,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自治区有关部门认真调研,总结经验。该做法已被编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书。在全市219所农村学校建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新建100个社区未成年人室外活动场所,成立银川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和社区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站(室)。组织开展了整治网吧、清查非法出版物、盗版光碟、口袋书等专项行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实施了“小楼长行动”、“少先大队社区护绿行动”、“青少年咨询热线”等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是以建设“两型”社会为重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出台《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推动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向科技和人才支撑转变。在西北地区率先实行全社会能耗分析预警及调控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实施重大节能技改项目和节排工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行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入选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 三同时管理,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的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100%,境内消除劣五类水体,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西北城市首位。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东南、北部水系全面建成,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绿色图章”审批制度,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湖泊湿地面积达4.7万多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森林覆盖率达到14%,构建起了“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格局。

  三、创新机制,全民参与,创建工作保持了旺盛的动力和活力。

  创建工作重在日常管理,重在全民参与,重在制度建设。在创城实践中,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创建工作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块负总责、全民动手、齐抓共管”的创建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社会化的共建机制、规范化的活动机制和科学化的考评机制,把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限时必达标”的创建保障体系,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之以恒、不留死角。实行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测评机制,制定《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任务。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各县(市)区、各相关责任单位的考核细则,委托第三方每个季度对6个县市区、22个窗口行业和10个重点市直部门组织开展公共文明指标测评,将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向社会公布,并召开点评会进行总结和反馈,测评结果与各县(市)区、各责任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引起了相关领导、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各窗口行业的高度重视,促使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有效解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行重心下移、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一些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

  创建文明城市,最终目的是为民惠民,让群众生活更幸福。在创建过程中,各县(市)区、各部门牢固树立创建为民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出台了《银川市提升市民素质的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市民素质提升这一核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广大市民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市属媒体开设专题专版,设置户外广告,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社区欢乐行”、“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万名机关干部进社区” 、“百千万”不文明行为劝导、文明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等主题活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涌现了市民巡访团、文明督导队、“五老”人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红领巾一条街”等典型做法,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支持创城、人人参与创城的浓厚氛围。积极发动“五老”人员、市民巡访团、文明督导队重点对网吧、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开展督查和劝导活动,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开展督察活动,对存在问题发放整改通知书,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广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各县市区、各行业、各单位组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志愿者服务队,广大志愿者认真开展了文明劝导、维护交通秩序、整治城市“脏乱差”、关爱农民工、优老助老、扶残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劝导市民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增强自身文明意识。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6万人,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有效带动了市民参与。

  回顾不平凡的创建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银川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美誉度、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广大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焕然一新,城市处处洋溢着文明、进步、开放的时代气息。实践充分证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快了银川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步伐,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也促进了一大批民生问题的解决,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更为重要的是,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力量,锤炼了全市干部队伍,为银川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创建过程中,从干部职工到市民群众,从市属部门到驻银单位,从责任单位到创建工作组织者、参与者,大家共建共创,荣辱与共,拼搏奉献,形成了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督导检查创建工作、带头参与文明创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心系创城大局,埋头苦干、攻坚破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创建成果;市民群众以热爱家乡、建设银川的巨大热情,大力支持、衷心拥护,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文明素养,体现了热爱生活、崇尚文明、追求卓越的良好精神风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全市各级干部、广大群众能干事、干成事的生动体现。创建成果来之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政府班子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荣誉归功于大家,成绩属于全体市民!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实现了“六创”工作的开门红,确实可喜可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为了拿到一块“金字招牌”,更主要的是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银川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更好地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对照全市人民群众的期望,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市的文明创建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不足,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公益活动等日常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创城”工作长效机制还不尽完善。全市上下一定要冷静对待荣誉,理智看待成绩,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牢固树立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思想,始终保持旺盛的创建热情,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扎实工作,着力提高常态创建水平,着力完善长效机制,着力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创建工作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不断把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向新阶段,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加快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