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桂英故事与泰山

 齐鲁一粟 2015-03-02

穆桂英故事与泰山

(2010-03-10 10:17:59)

穆桂英故事与泰山

 如果说杨六郎与泰山的联系是基于历史因素,而穆桂英形象的出现则更多是源于泰山的民间文化。

    关于穆桂英形象的由来,前辈史家曾做过细密的考证,如卫聚贤先生《杨家将及其考证》、汤开建先生《穆桂英原型出于党项考》(分载《杨家将研究·历史卷》页75、300—306,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及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等,均认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自鲜卑慕容氏,“穆桂英即为慕容之音转”,“戏曲小说演杨宗保打穆柯砦的故事,或即因播州的杨文广打穆獠的老鹰砦而形成的”(《杨家将史事考》页279)

    不过,戏曲小说中的穆桂英与穆柯寨,既不在西北党项慕容部族,也不在西南穆獠(即仫佬族)族群,而分明是在山东——

    穆桂英与穆柯寨故事初见于万历刊《杨家将演义》:“却说木阁寨中,号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后来木桂英演变为穆桂英,木阁寨演变为穆柯寨。关于此穆柯寨的所在,罗奋删定本《杨家将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明确称在“山东”。“山东穆柯寨”之说遂为后世小说戏曲所承袭。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穆柯大寨上有俺的门庭……”,便是脍炙人口的唱段。  

    关于此“山东”的解释,赵捷民先生《杨家将考辨》中论称:“戏剧、小说称‘山东穆桂英’也是对的,当时‘山东’不是现代的山东省,古时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带,即战国时所称得山东六国。”(《杨家将研究·历史卷》页181)窃以为此解非是,山东指称太行山以东的古意,在宋以前或尚通行,但自金代设置山东路、明代设置山东布政使司之后,“山东”二字皆专指今之山东省境。成书于明清的说部戏文,绝无可能搬用先秦古称。所言“山东穆柯寨”只能指当今之山东地域。

    正是这“山东穆柯寨”之称,逗透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与山东(具体说是泰山与沂蒙地区)的文化渊源。

    根据拙见:穆桂英其人不是历史人物,而是文学形象;其形象不是来自官书史册,而是源自民间传闻。具体来说,这一文学形象的产生,直接源于诸多宋元时期的山东(泰山)山寨女杰——

    宋元之际,在泰山地区涌现了多名结寨自守、抗拒金蒙的巾帼英杰,飒爽英姿,载誉史册。

    是时女杰之魁首推杨四娘子(杨妙真),《宋史》卷四七六《李全传》载:“(红袄军杨)安儿妹四娘子狡善骑射,刘全收溃众,奉而统之,称曰姑姑。”与其同时,又有一“刘小姐”,《大金国志》卷二十五:“贞祐四年(1216),是时两河既为战争所扰,山东群盗大起,……有刘二祖者(按二祖为泰安州人),亦名盗也。其女刘小姐,亦聚众数万。”

    泰山山势险峻,自古为用武之区,因此诸女多于泰山周边结寨,其中杨四娘子之寨尤为闻名。《历乘》卷三载:“妙真寨:(在)龙山,宋末长白山寇李全据济南时,其妻杨妙真所据者。”

    这些山寨女英雄的传奇故事,成为山东民间竞相传唱的素材。如明人王象春即有诗咏妙真寨故事云:“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齐音》)经过百馀年的不断铺张、渲染、增饰、丰富,山寨女杰的故事愈传愈广,越演越繁,形象也不断更新,最后以“木(穆)桂英”之名定型于民间文本之中。在其身上,明显有着杨妙真、刘小姐等历史人物的影子(如军阵招亲为杨妙真事、父女相承为刘小姐事),兹举一显著例证:孔另境先生《中国小说史料》、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页315)在论述杨家将枪法时,都曾列举梨花枪,按这一枪名实出杨四娘子所传,《宋史·李全传》述杨四娘子语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可见杨家将故事确曾纳入山寨女将的素材。

    至于“穆柯寨”的原型,则可能来自泰山以西的牛山大寨(今肥城市境)。在牛山之巅,建有大寨,寨之北侧系悬崖,南侧则为依山势而建的寨墙,墙体外侧约高23米不等,环绕三个山头,总长3600多米。山寨西、南两面各建有拱形寨门,寨内有房址数百间。关于其寨由来,清代学者唐仲冕《游牛山小记》称“传为黄巢负嵎之所”(光绪《肥城县志》卷一《方域志》)。至于其寨名称,唐记称为“木头塔”,光绪《肥城县志》则称为“木阁砦”。而最早传述穆桂英故事的《杨家将演义》与《北宋志传》,也都将其寨称为“木阁寨”。与牛山大寨之名一字不差。因此,演义戏文中的穆桂英山寨,很可能是得名于牛山木阁寨。因寨阁名木,故早期穆桂英故事也是以“木”为姓氏。此虽为推测,但今牛山寨上点将台、擒将河、赤炼沟等众多的穆桂英遗迹及周边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则可为这一推测提供口碑佐证。

    职是之故,在后世流传的穆桂英故事中,许多都浸染上泰山地域的风物色彩。

    ——如“天门阵”。此阵在元明杂剧中皆称之为“天阵”,主角为杨六郎,毫无穆桂英的“戏份”。此一“天阵”后来演变为“天门阵”(有的戏曲更称之为“南天门”),明显是受到泰山地名的影响。泰山古有“天门”(见于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元代于南天门山口建天门阁(又名摩空阁),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遂被演绎入民间故事中,一变而为“天门阵”,谓穆桂英统兵所破,即此门此阵。南天门下之沐龟沟,也由此被称为“穆桂英沟”。不仅如此,至于清代,穆桂英还被奉祀于南天门阁之中。民国艾杲《泰山的登临》记称:“(南天)门上为摩空阁,中供穆桂英塑像。”(《杂志》1944年第2期)足见这种传闻社会影响之巨大。

    ——如“降龙木”。此木本系传说中的神木,但在泰山地区,确有被称为“降龙木”的神奇树种。此树生于泰山北麓的历城彩石乡捎近村中,树高近九米,其木质韧性极强,折而不断,故又称牛筋树。村民世代相传:杨六郎攻天门阵时,为辽兵放出的毒气所阻,由穆桂英折取此降龙木驱散毒气,终大破辽兵。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林木专家曾来此考察,确认此树系中国现存惟一的降龙树种(袁宝银等《济南见到降龙木》。小说戏曲中写到的“降龙木”,是以泰山降龙树为原型,是完全有此可能的。

    根据上面的推考,穆桂英乃是源出于泰山民间的传说人物,并非实有其人。但这一文学形象,是如何与历史上的杨家将“缔结良缘”的呢?

    前面征引的陆采《览胜纪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根据《纪谈》记述,宋真宗在封禅泰山途中(故事发生地精礼寺,在今肥城市安驾庄镇张侯村),遭逢一红裳女子挡驾进香,被武臣杨六郎抽箭射退。这段情节极可能便是穆桂英故事进入杨家将的原始文本,请注意故事中的几个关键之处:红裳女子——香(香木——降龙木)——杨六郎——“抽矢射之”,一个堪与杨家将交手争锋的奇女形象已呼之欲出。

    《纪谈》之中“红裳女”颇具神异,而早期文本中的穆桂英故事,深染此一色彩。《杨家将演义》在穆桂英出场时述道:“却说木阁寨中,……有一位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生有勇力,曾遇神女传授神箭飞刀,百发百中。”隐隐透出了穆桂英形象与神女故事的传承之迹。经过一番民间口传文学的整合与变异,一位神异英武的山寨女杰,便开始进入杨家将的英雄传奇,随着后来小说戏曲的杨门男将逐渐演化为杨门女将,穆桂英形象也流光溢彩,发展成杨家将故事的第一女主角。

    综上所考:杨家将故事与泰山有着诸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历史上杨延朗作为扈从武臣,参加了宋真宗封禅大典,将杨家将的威名播于泰山,宋元之际泰山周边涌现的众多山寨及女杰,乃是“山东穆柯寨”与“穆桂英”艺术形象的直接源头;而明人笔记中红裳女子在泰山与杨六郎过招的情节,则是穆桂英故事进入杨家将传奇的一个关键链环。泰山周边众多杨家将遗迹的出现,实基于上述这一复杂而有趣、离奇却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