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孩子的朋友,别让孩子做你的朋友

 昵称22148745 2015-03-02

     



      曾经看到一篇以此为标题的短文,初看此题,我很疑惑,现代家庭教育中都提倡父母与孩子交朋友,但是谁做谁的朋友难道还有差别吗?看完短文,再仔细想一想,还真是有些道理。作者说当你做孩子的朋友时,你得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的时候,你会想孩子在想什么?你需要理解孩子什么?而反过来,如果孩子要做你的朋友,他就必须把自己拔高,在他的幻想中,他非常高大、能干、懂事,他想承担爸爸或妈妈所缺失的那部分角色,但实际上他的能力做不到,幻想全能就会成为他焦虑的源泉。所以为人父母,要想真正尊重和接纳孩子,得做孩子的朋友。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两点想法。
      一、教育孩子前先体会孩子的感受
      尽管每一位父母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生活中大人们却很难容忍孩子的缺点与不足,一旦发现,就要苦口婆心劝孩子改正。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无可厚非,但是,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有没有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去接纳他的个性与行为呢?
      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学钢琴,因为总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加之也有点天分,所以弹琴的热情很高。但是,我渐渐发现儿子过于要强,并且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比如,弹奏一首较长的曲子,一旦中间出了差错,他一定要从头开始弹,如果连着几遍都错,他就越弹越快,越弹越错,最后冲自己发脾气,用力拍打弹错的那只手。刚开始,我还能耐心劝他不用着急,放慢速度单独练习错误的那段,等熟练后再完整弹奏。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我心里的火就冒上来了,冲他发脾气:“有些严厉的妈妈看到孩子弹错就要批评,要求重弹,你呢,妈妈能理解你,你自己倒较上劲了。你的老师还有弹错的时候,你就不能错?你这么追求完美,趁早别弹……”儿子看到我发火了,一声不吭坐在那,但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很不服气。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母子俩带着糟糕的情绪僵持一段时间后,他极不情愿地又弹了一会儿,效果可想而知。经过几次这样的交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我认识到整个处理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去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这样说出来的话怎能得到他的理解呢?首先,我否定他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担心这种个性会带来某些心理困扰,所以一心想要压制和纠正他。我认为这是为他好,但却忽略了儿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必然有其特有的个性,况且可能某些领域正需要这样的个性,比如乔布斯,正是他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才有了完美的Apple产品和人们完美的使用体验。
      于是,当儿子再次不满于自己弹奏错误时,我没有发脾气,而是坐到他身边,告诉他:“儿子,你希望自己能非常流畅地弹奏一首曲目,而不是随便弹弹完成任务,妈妈从中看到了你对待事情认真和执着的态度,这一点妈妈很为你感到高兴。”儿子抬头看着我,眼睛里闪着亮光。“你现在弹错了,妈妈知道你很着急,想赶紧弹好对吗?”儿子点点头。“想一想前几次你着急想弹好,越弹越快,结果是弹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儿子不吭声。“妈妈现在其实有点担心,你看你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跟自己生气,还打自己的手,这既对身体没有好处,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你的情绪这么难调整,妈妈真的为你着急,为你担心。”“可我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儿子说。“这样吧,妈妈给你买一个充气锤,以后你觉得情绪很糟糕时,可以用它来敲打沙发发泄一下”“好的”,儿子的语气轻松了许多。“妈妈去做事了,你自己再调整一下情绪吧”。结果不到两分钟,儿子走过来告诉我,他已经调整好情绪,高质量地弹奏好了乐曲。
      二、尊重孩子的想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句经典的话: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 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觉得孩子总能以他们自己的术语向你解释。为什么我们觉得孩子做得不对呢?是因为我们总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想,觉得他这样做不对。所以,一旦孩子的言语或行为与父母的思维不一致时,父母就会以各种方式试图去纠正,脾气急躁一点的还劈头盖脸一顿责骂,但往往孩子未必接受这些想法,更谈不上调整和改正了。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是学校鼓乐队的成员,孩子在国庆节前两周做了一个小手术,朋友担心孩子吹奏乐器会影响伤口的恢复,不允许她参加国庆演出的排练。但孩子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集体活动,缺席会影响节目演出质量,坚持要参加排练,还让奶奶偷偷地把乐器送到学校,朋友对此非常生气,觉得孩子太不听话,不体贴大人的苦心。站在朋友的角度,他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考虑加以阻止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的想法呢?在她看来那个极小的手术没什么影响,她不希望由此影响班级的演出,可是她的集体荣誉感、她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却没人理解。她虽然每天坚持练习,但面对父母的不支持,她未必快乐。所以我建议朋友,找孩子好好谈一谈,先肯定她的好品质,然后告诉她父母的担心,最重要的是提醒她要懂得分寸,一旦伤口有不舒服的感觉就要减小力度,并及时告诉父母。朋友采纳了建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告诉孩子把握好度,孩子也能开心练习,最终皆大欢喜。
      卡尔·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之后,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我想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之一是父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对他们缺乏同理和接纳。现在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孤独的,爸爸妈妈有时候确实需要蹲下来,做孩子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