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桓公&晋文公

 不言2016 2015-03-02
——贪图享受、亲近小人酿悲剧;以身作则、令出必行成霸业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齐僖公的小儿子。他从小就聪明机智,度量宽宏,非一般贵族公子哥儿们能比上的,齐僖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诸儿为正室所生,理所当然地被立为王世子,成了王位的继承人。二儿子名纠,是僖公所娶鲁国的女子所生。小白是娶莒国的女子所生,其母早亡,大女儿名叫宣姜,嫁与卫侯为妻。小女儿名叫文姜,从小聪明好学,出口成章,人也长得漂亮,嫁与鲁桓公为妻,两个女儿都成了诸侯国的国母。
  齐僖公因老至病而亡,诸儿即国王位,称为齐襄公。他从小就轻佻无礼,贪婪自私,好色成性。刚成年时,便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发生淫乱。那时朝中几个下大夫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是好朋友,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议论起齐国的政局与安危时表示十分担心,一致认为齐襄公如此荒淫无道、穷兵黩武,迟早是要垮台的,为了避免池鱼之灾,必须早做预防,因此管仲和召忽二人便担任了公子纠的师傅,准备到他的外婆家鲁国去避难,要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出奔到梠国去避祸。鲍叔牙认为小白出身过于寒微,母亲早死,而外婆家国小力弱,难于成事,不如公子纠,便打算放弃这一做法,管仲劝说道“小白虽然沉默寡言,但隐忍不发,胸怀大志,历经的苦难越多,所遭受的歧视、、排挤与打击愈大,就更加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的毅力,说不定将来齐国的国君非他莫属呢?现在我们三人分头辅佐他们兄弟二个,无论谁担任国君,我们三人都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因此鲍叔牙这才担当了公子小白的师傅,并立即启程伴随和保护着他奔赴莒国去了。
  由于齐襄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被手下的戍边将领连称和管至父杀死了,国内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公子纠和小白得到这一消息后,便都急匆匆地赶回齐国来争夺王位,管仲对召忽说道:“公子小白离得较近,必须先设法派人去阻止,否则如果让他捷足先登,我二人就没有一点功劳了。不如让我带几个精壮汉子先行前去见机而作,你同公子随后赶来。”不出所料,他在路口碰到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师徒一行,管仲便劝说道:“国家之君,长幼是有规矩的,你们就不要争了吧”。鲍叔牙反驳道:“当初咱们三人约定时并不是这样说的,他们兄弟谁都有资格担任齐国的国君啊,为什么现在却又要反悔呢?”管仲见劝说无效,突然之间便用箭射向了小白,只见小白胸前中箭,呀的一声,口吐鲜血,一下便倒在车子上。管仲慌忙地逃走了,并对公子纠和召忽说道:“小白已经被我射死,国君的位子非公子莫属,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处理即位中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大家坐在车子上边走边谈,不慌不忙地向齐都临淄进发。
  其实,小白并没有被管仲射死,他见管仲说话气势汹汹,手里摸着了箭,就知道他来者不善,于是提高了警惕,管仲的箭刚近身,小白便将胸前的玉佩放在要害部门,刚好射在带钩上,小白灵机一动,反应非常地快,何不麻痹他们,便嚼破舌尖咬出血来了,一跤倒在车子上。待管仲逃走后,立即翻身坐起,倒把鲍叔牙吓得魂魄出窍,弄清事实后,他为小白的机警感到十分高兴。君臣二人经过简短的商议后,立即快马加鞭地向都城进发。由于距离近,速度快,比管仲他们提前两天赶到了。起初,大臣们还坚持要立公子纠为君,鲍叔牙劝说道:“鲁庄公亲自护送公子纠前来即位,必然以功臣自居,向我国索取大量钱财,而我们这几年经过大量的挥霍与内乱的发生,已经十分贫穷,哪里还能支付这样庞大的开支呢?不给一定会带来祸患,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可是立公子小白则不同,他十分贤明能干,而莒国又是依附我国的一个小国,它不敢向我们索取钱财,也不会构成威胁和危害。”经过他一番合情合理的解释,众大臣这才下定决心,一致拥戴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称为齐桓公。
  桓公执政后,励精图治,内政、外交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贤任能,广招人才。依靠人才富国强兵是他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老师鲍叔牙的开导和引荐下,不计前嫌,重用不久前企图谋杀自己的仇人管仲为相国,一切大政方针皆由管仲制定并施行,而且尊敬地称呼为仲父,凡有人诬陷、诽谤他的言论一概予以斥责。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足以说明了齐桓公很爱才,那是他在一次率领诸侯国去讨伐不服从盟主命令的敌国途中,卫国有一个名叫宁戚的山野村夫,赶着牛、拿着前军统帅管仲的推荐信交给桓公后,桓公十分高兴,准备重用,这时,一名叫竖刁的宦官说道:“我们现在离卫国不远,不如派人前去调查,了解一下此人是否真正贤能,再给他官职也不迟。”应该说,这个建议也是合情合理的,可桓公却不是这样看问题,他回答道:“一个不拘小节,豁达大度的人,必然性格刚烈,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招致别人的嫉恨,那么,说他的坏话在所难免,了解得知后,用它又觉得不光彩,不放心,不用又觉得可惜,不如不调查。并于当天晚上在军营中点上蜡烛,举行庄严的仪式,任命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这一故事成为后人尊贤用能的典范。又在管仲的发现、推荐下,王子城父、隰朋、东郭牙等一大批贤才都得到了重用。
  二、尊崇王室,扶助弱小。周朝王室虽然衰微,但它是各国诸侯的民心所向,为此,齐桓公对于不服从周朝政令的楚国、宋国等强横的诸侯进行讨伐,并对弱小、遭到强国侵犯的卫、蔡等小国予以大力扶助。如此一来,得到了众诸侯的拥护,一致推举他为盟主,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委托,代替王室对不法诸侯的征伐和处理。到了这时,齐桓公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各国公认的无冕之王,其权势远远超过了周朝王权。
  三、宽大为怀,诚信是宝。他返回侵占鲁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对内实行轻税薄赋政策,给百姓修养生息,并且大力发展生产,在当时来讲,齐国是所有各国最富裕的国家,因而获得了百姓的拥护。
  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奴隶制社会来讲,无疑是十分进步的,推动了政治和生产力的发展。给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留下了很好的经验,为后人所赞赏。遗憾的是,齐桓公在晚年,特别是管仲、鲍叔牙、宁戚、隰朋等贤明正直的大臣死后,没有听从他们临终前的忠告,贪图享受,最后被竖刁、易牙、开方、幽巫四个小人也是桓公最亲近、最受宠爱、自以为最忠于他的人将其明目张胆地害死了,手段的残忍令人发指,就是彻墙将桓公困起来,水米全无,又饥又渴,几个月下来,蛆虫将尸身全部吃掉了,只留下了一付空洞骨头架子。这个在位四十三年、享年七十三岁、大有作为的一代霸主,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光辉也好,痛苦也罢,成功与失败都集于一身,留给后人的是深思、警诫和反省。
  同样是春秋五霸之一,稍晚一点的晋文公重耳,年轻时,兄弟三人就受到父亲—晋献公的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出逃流浪,东奔西走,到处乞食,经历了十九年的艰苦磨练,在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由于国内发生了内乱,才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回来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担任国君后,为了整治这个多灾多难、吏治腐败、民心浇薄的国家,在狐偃、狐毛、赵衰等贤才的帮助努力下,狠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肃法纪。在攻打曹国时,下令军中任何人不得伤害该国贤明的大臣僖负羁,违令者斩之。大将军魏某很不服气,气愤地说道:“我们今天攻城掠地,擒君斩将,这样大的功劳,主公没一言褒奖,他僖负羁只不过以前我们逃难时,请大家吃了一顿饭,赠了点路费,就如此看重,太不分轻重了”。颠颉也道:“这个人如果留下来了在晋国为官,必然会受到重用,搞不好我们还会受他的管制和欺压,不如放一把火烧死他全家了事”。就这样,僖负羁被二将派兵包围住地,放火活活烧死了。文公很是伤心,觉得对不起他,大家也不敢隐瞒,只好如实地汇报,文公大怒,下令将二人斩首示众,担任军队执法官的赵衰奏请道:“二人跟随主公有十九年从亡奔走之劳,近来又立有大功,可以赦免”。文公答道:“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须严格依照法令行事,部下不遵从命令,不是一个好的部下;领导不能执行自己制订的法律条令,就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既然大家都不是好的领导与部属,那这个国家就十分危险了。你们这些大臣都对国家和我本人做出过贡献,如果可以违犯法令而不惩处追究,那还需要制订法令?国家也就不存在了”。不管众将如何求情,还是将主犯颠颉斩首示众,将身负重伤的从犯魏某革职。将士们都相顾失色,十分害怕地互相诫勉道“颠、魏二将,与主公共患难,有十九年从亡大功,一旦违反军令,或杀头或革职,真正是国法无私,我们都应该谨慎从事。”从此以后,出令必行,官吏和将士们都严格遵守纪律和法令,真正做到了风化肃然,无人敢以身试法。
  二、提倡仁道。当时周朝襄王的弟弟昭叔与王后私通并谋反叛乱,襄王被他们赶出了国都逃奔到了郑国,虽然周天子那时只是名义上的诸侯领袖,为了使民众和诸侯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忠义,文公出兵帮助周襄王平息了叛乱并返回国都重掌政权,这一做法在各国诸侯和百姓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诚实守信。晋文公不仅在国内对百姓所作的承诺都一一兑现,就是在邻国和敌人之间也是如此,有一次他率兵攻打原城,当初只带了三天军粮,可是整整打了三天,城池还没有攻下来,于是就下令退兵,而派出去的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道:“原国的人已经支持不住了,正准备投降呢。”因此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敌人投降,可文公却说道:“当初只带三天粮食,准备只攻打三天,期限已到,虽然不能攻下来,也应该按决定退兵,这就是对敌我双方讲信用,如果不退兵,即使攻下了原国,但却失信于民,就失去了军心,民心和众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原国却增加了隐患,不仅无用反而有害。”便毅然退兵。原国的将士和百姓们知道了之后,派人骑着快马追了好远的路程前来要求投降。结果,既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土地和人民,又教育了广大民众,因此民风大变,凡事都讲究诚信。
  四、大兴礼仪。晋文公刚即位,便设立了专门维持社会秩序的各级官吏来规定,督察百官的等级与职责,使军民等对什么样职务的官员行什么样的礼仪,官员又应该怎样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对工、农、商、学、兵中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与称呼进行了统一严格的规范。从此,人们不仅懂得了礼貌,还能根据礼仪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功过。
  正是实行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国家很快就强大起来了,因而各国尊其为霸主。综上所述,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他们在用人、从政等方面有着共同的优点,也同样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建立了强大的事业,应该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功者。为什么到了后期,结局却不一样,齐桓公是“人老无刚,箭老无芒”,一代雄杰就这样悲惨地死在自己宠幸的臣子手中,而晋文公却能够慎终如始,使事业壮大并延续下去,自己也安度晚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点 评
  
  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人之间的优缺点和区别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出身与社会基础。齐桓公青少年时期为了避祸,也曾经在自己的外婆家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家中富裕,但也相对平安稳定,而晋文公则不同,中年时期全都在外逃难,没有哪个国家收留他,时刻遭受到本国君主的通缉和捉拿,因而东躲西藏,四处流浪达十九年之久,直至近花甲之年才在别国的帮助下结束了这段艰辛的生活,回国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人情冷暖、酸甜苦辣真是难以名状,但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这些都远胜于齐桓公,因此对事物有着超前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力,这是齐桓公不能相比的。
  二、思想根源与执政理念上的区别。齐桓公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老师的辅导和书本的学习,而知识只是局限性很大的一些理性东西。没有经受实践的检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重要环节,虽然在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等方面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却分不清好坏,良莠不齐,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严格地说,桓公有三失:一是只注意眼前,忽视了长远,刚上台后,放手使用人才,国家和社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的大好景象,因此便以为天下太平、国家长治久安,对于隐藏、潜伏的矛盾和问题忽视了,这就是悲剧的来源。二是只注意发展经济、军事和外交,忽视了教化工作。从横向比较和眼前利益来看,代表国家强盛的标志就是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以及外交上的认可,特别是被各诸侯国尊称为盟主后,更是志得意满,认为一切都是凭实力说话,这种观点也没有错,但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它丢掉了对人的教化工作,因此为了金钱和地位,忠孝节义,礼仁廉耻全都丢掉了。所以才出现了子不孝敬父母、臣不尊崇君主,最后竟祸及自身。三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他心中佩服和重视的只是一个管仲及少数几个助手,没有大力搜求和培养人才,致使在管仲等人死后,出现了断层,才使得这些小人掌权并作乱,这里主要的责任在桓公本人,管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宠幸和荣华富贵,不愿提拔年轻的人才,以自己一人的聪明取悦于桓公,而将众多的人才拒之门外,这种自私自利的结果使领导和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
  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缺点和失误。那就是相国管仲病重临终之前,齐桓公前去看望并询问他谁可以接替相国这个重大职务时,而当时的人才除了管仲外,首推宁戚,其次是隰朋和鲍叔牙,但他们也都年纪老了,并且宁戚先于管仲而逝。于是管仲叹息道:“真正可惜了的是宁戚也,”桓公又问道:“宁戚之外,难道就没有别人吗?我想任命鲍叔牙,你看如何?”管仲答道:“鲍叔牙。是个真正的君子,但是不可以为政,因为他性格刚烈,见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便深恶痛绝,终身难忘,这种性格是很难和合大众的,这就是他的短处”。桓公再问道:“隰朋如何”,管仲道:“是个合适的人选,不耻下问,在家里也不忘记国家的事情,是一心为公的人”,接着又叹息道:“他就好像是我的舌头,我这个作为身子的人都将马上死去,舌还能单独存在吗?恐怕也不久于人世了。”桓公沉思一会儿继续问道:“那么易牙可不可以?”管仲立即回答道:“你就是不问,我也准备向你提出来,像易牙、竖刁、开方三人,是一定不能亲近和利用他们的。”桓公反驳道:“为了使我吃得高兴有滋味,易牙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烹给我吃,足可以说明爱我胜过爱自己的儿子,难道还能有什么怀疑吗?”管仲道:“一个人的感情深厚能有超过儿子的吗,连儿子都能下毒手而不顾,还能真正顾及到别人?”桓公又提道:“竖刁自己甘愿割掉生殖器进宫来侍候我,这是爱我胜过爱自己,不应该怀疑吧,”管仲答道:“一个人,有谁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连身体都不爱的人,还会爱别人吗?”桓公又问道:“卫国的公子开方,丢掉了继承有着千乘兵车的太子职位,而来做我的臣子,是对我的尊敬和爱慕,更何况他的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丧和继承王位,足可以说明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也。”管仲反驳道:“一个人最大的亲情是父母,连父母都不顾了,难道还会顾及别人吗?何况有着千乘之国的封地和王位,这本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欲望,能够抛弃这样一个千乘之国国王的位子前来投奔侍奉你,那么所希望得到的必然是超过千乘之国的地位,所以说,对于这三个人,你千万不能与之接近,不能相信他们,否则,国家必然会发生大乱,到那时就会后悔莫及了。”桓公不解地问道:“这三人待在我身边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没听见仲父向我提起他们呢?”管仲应对道:“我平时之所以不说,是为了适应你生活的需要,他们就好比是水,我就好似堤坝一样地预防泛滥,今天我这个堤坝将要死去,堤坝一失,水就会泛滥成灾,所以国君必须远离他们。”桓公没有做声,因为他们通过长期的接触,感情实在太深了,所以才对管仲的谈话和警告不以为然,甚至很是不服,这一席肺腑之言,既道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又暴露了双方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错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影响。
  晋文公则不同,他本人在自己的国家中就是个受迫害、打击的对象,在流亡期间,各国内部存在的权力斗争及其产生的因果关系、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对他影响深刻,等于是上了一场场活生生的课,所以文公决策和干事没有随意性,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既虚心听从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又有自己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况且这些部属多是年轻时期朝夕相处,并为他的品德、才干所折服的有识之士。可以说,在战略决策和处理重大问题上,比部下的能力要强得多。
  可是齐桓公却不同,虽然自己也豁达大度,尊贤任能,但其治国从政的能力和才干却不如大臣们,特别是管仲,更使得他心悦诚服,言听计从,其实,谁都会出现失误的时候,有的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愿纠正国家和社会弊端,因为只有敌人的存在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因此,不加分析,盲目地听从某一个贤者的话是有危害的,如在对待易牙等三个奸臣的问题上,应该在刚接触时就提醒桓公并立即将他们驱除,管仲完全有这个权力、地位和影响力办好这件小事情的,但却从未提及,等到自己将死之际桓公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就难上加难了。可以说,这是管仲放纵的结果,当然,主要责任还在于桓公本人。
  三、生活作风问题。齐桓公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好逸恶劳,贪恋女色。哪怕是领兵出征,也要带着几个妃子相随。他利用人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事业,更是为了能够摆脱繁琐的政务,自己尽情的玩耍享受,在缺少制度与监督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管仲劝告和鲍叔牙的一再要求下,虽然将易牙等三人放逐出去,但最终由于奢华生活的需要,又将三人召了回来,他们也以受委屈和迫害者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复职的条件,因此,分别担任了桓公几个儿子的师傅,更加受到了重用和信任,就这样,在小人和女人的包围下,一代英明显赫的霸主就悲惨地死在他们手中。晋文公则不同,他自始至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将生活和享受放在第二位,所以才能够避免这些危害和损失,保证了自己晚年的安全和事业的顺利。

提 示
  
  “天下事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本来就不会是平坦的,人只要有理想、信心,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闯过重重难关创造辉煌,诚然,也会遇上不可抗拒的外力干扰与困难,造成损失甚至极大的祸患,但只要生命还在,更重要是精神不垮,是垮不了的。可是在一切向钱看的浊浪逆流冲击下,有许多的失败却是自己造成的,贪污腐败、自私妒忌,违法乱纪,一步步走向深渊,将自己埋葬掉,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们干事业,办事情,既要想到这件事情如何开始,更要考虑如何结束。能做到善始善终,小心谨慎,就一定能成功。节制欲望,去掉奢华,是人生中最需要注意而又容易疏忽的。失败与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
  “学史使人明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用鲜血、生命、汗水和眼泪凝聚而成的经验和教训,是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不学习、不借鉴,那真是最大的浪费,也是无知和愚蠢的表现。当然,首先必须懂得历史的概念是什么,其实,历史不是学校教科书那样简单的朝代更迭,也不是单纯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更不是统治阶级断章取义的说教,历史是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投身、创造社会的结果,谁失败了,谁成功了,原因何在,从中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学到政略、战略、策略和权术,能更好地为国家、事业及家庭服务,这就是历史,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一定要珍惜和爱护,奢华、荒淫其实是在摧残自己,而艰苦的岁月恰恰是增长知识、智慧和勇气的最好时光。它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前进,保持清醒头脑的一剂良方妙药,是教育后代的好教材和宝贵财富,不总结、不传承,那才是遗憾和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