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 赵孟頫《洛神赋》与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之比较

 昵称974066 2015-03-03



【讲堂】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赵孟頫的小楷到底好不好,看下去就知道了。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赵孟頫小楷《洛神赋册》,书于元延祐六年(1319),时赵孟頫56岁,属于后期成熟作品。


册尾有两跋。


元张雨跋:“公藏大令真迹凡九行,尝为余手临于松雪斋。此帖典型具在,当居石刻之右。”


元陈方跋:“蔡襄云王子敬爱写洛神赋,故世多传十三行而已。余见陆子顺所藏者,其笔意峭拔,得之于文敏公。且谓文敏公晚岁楷法之进盖得此故也。或者又谓陆藏十三行其法往往类欧搨,今较文敏所书此赋,诚与中年临本不同。赋后所题年月当为公最后之笔,故其法度如此。”


从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十《洛神赋跋》可知赵孟頫曾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墨迹本,只是在宋时由于前后分离再合裱时前九行与后四行分置。



将赵孟頫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比较,主要差异有以下几点。



一、柔软





二、弯曲





三、顿笔






四、修饰






五、强化单个笔画





六、强化部件对比







结 语


唐人书《灵飞经》(局部)


  1. 赵孟頫用笔之柔软是笔力未到,或者说是对笔法的理解有问题。


  2. 顿笔、弯曲、修饰、强化单个笔画、强化部件对比,这五个方面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展现笔画与字形的表面美感——悦目,这是与赵孟頫师法写经相一致的。


  3. 赵孟頫没有以文人审美的内在要求去把握书写,只追求外表的华美,而忽略了王献之小楷在平易、朴实的外表下所表达的更为深切真挚的情意与意蕴追求。“言有尽意无穷”才是书写表达的根本,只有将外部的视觉性降下来才有可能展现精神的本质,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倡导的。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