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好的分寸,才有好的感情

 Z教授的e 2015-03-03

有好的分寸,才有好的感情

有分寸地爱一个人,是我们一生中必须修习的课程。两性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莫不如是。很多由爱而生的悲剧,下场凄凉,收稍惨淡,不是因为爱错了对象,爱错了时间,而是因为爱着爱着就昏了头脑,失了分寸。像一部制动失灵的车,飞驰起来只顾着嗨了,完全不计前路可能存在的坑洼、高墙和岔道,在极速中眩晕,不知道会撞向何方,也不知道会不会车毁人亡。

作家六六在微博上晒一个网友的抱怨,说婆婆在自己家“越距”,让自己极不舒服。翻东找西,查账问开销,说三道四。这个网友的应对和六六出的主意就不在此赘述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搜。值得留意的,恰恰是“越距”给人带来的“极不舒服”的感觉。

这个不能越过的距离,就是分寸。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研究过人和人的相处距离。从大于360厘米的公共距离、45120厘米间的私人距离到45厘米以内的亲密距离,有非常详尽的划分。和一个人可以在多少厘米之内相处而不至于紧张、警惕、浑身不自在,是有科学实证的数字的。当不是那种关系、却超过了那种距离时,多数人会产生不适感。

分寸是距离。

贴身紧逼的爱和关怀,会带来压迫感,让人喘不过气来。

有的人分寸感很差。比如这位婆婆。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儿子媳妇的家,不是她自己的家,以女主人的姿态全面介入儿子媳妇的生活,几乎是一切传统婆媳关系陷入缠斗的死结。她无疑是爱儿子的,只是这种没有距离、忘乎所以的爱的表达,常常是两代人之间冷漠、隔膜甚至敌对的隐形杀手。

我年轻时有个一度交往密切的女友。她的前男友恰好也在相熟的朋友圈里。在我和她最初走近时,她的前男友对我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你就跟她好吧,好着好着就知道了。”果然,在我们越来越熟悉和亲密时,我发现我们进入一种出双入对的状态。如果我没有和她在一起,就必须随时向她汇报我的行踪,我在哪里,和谁吃饭,几点到家,我所有的交往都要跟她报备,事无巨细。她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拼命张开的羽翼成为遮挡我天空的阴影。她待我很好,我还是很没良心地、甚至都不太委婉地、刻意坚决地疏远了她。

贴身紧逼的爱,即使是友爱,当它在一个人的私人空间里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地渗透、覆盖、包围、吞噬时,都会形成一种不愉快的迫使,让人本能地想要逃离。

分寸是知进退。

往小了说,有分寸感是所谓“话头醒尾”,点到即止,心中有数。一个成年姑娘,在你约会她时,跟你说她有功课要做,她妈妈不允许她晚饭后出门,她有闺蜜要一起看这场电影,这叫作婉拒。就别再往前冲了,非要人说出“不,我不喜欢和你出去”吗?同理,男人跟你说3次以上他忙,你理解为他有比你更重要的人要陪,你在所有能占用他时间的人和事中排序靠后,你对他已经构成打扰,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那么,有没有可能他真的是忙呢?有的。只是,如果你对他足够要紧,他会很耐心地告诉你他因为什么这会儿不能脱身,而不是大而化之地敷衍说“忙”。并且,他会在能腾出空来的第一时间联络你。如果没有这些后续,趁早知难而退、鸣金收兵吧。

往大了说,有分寸、知行止是对对方的尊重。一段相处中,并不是你的心愿、你的感受、你当时当刻的渴望,就等同是对方的。你想说话时,他未必想说,你想见面时,他未必想见。

西蒙·德·波伏娃曾经写下这样的语句: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段话示范了什么叫尊重。良好的分寸感,进退有据,不卑不亢,知所行止,这一切的前提是脑子清楚、不失去判断力。实在说,这个前提,才是在爱这种比较极端的情绪里最难把握和保有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所谓的爱,因为一方的没有分寸,把双方都逼到墙脚,吃相难看。

分寸是度,是自爱。

爱作为一种能量,需要有交互、有转换、有平衡。千万别把所有能量都一股脑儿地聚集、倾泻在对方身上。

记得留一些给自己。自爱永远是最可靠的依赖,是疲累时最柔软的那张椅垫。

或者说,爱难道不应该是奋不顾身的吗?

答案是,真的不应该。极端情形下,死生之际,炼狱考验。如果你真能不假思索地以身相代,或者飞蛾扑火愿意共赴大难,恭喜你,那的确是真爱。除此之外,一般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中,过于奋不顾身的爱,带来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

随便在一个咖啡馆小坐,都能听到隔壁有人语气哀怨地诉说:我就是对他太好了。之后是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历数自己如何对方如何,总之,自己一直在付出,而终于被辜负。

对一个人太好,不断给予,一心取悦于人,不由自主地满足对方所有的要求。这种完全没有分寸感的相处方式,不是爱,是病,得治。

这种被心理学称为“取悦症”的病理状态,是一种人格紊乱,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我,根源在于你太渴望被人需要,你的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你所有的付出,不是因为你爱,是因为你怕。你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你奋不顾身地付出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恐惧、痛苦、孤立、畏怯、愤怒和焦虑。

很不幸,隐藏在背后的这些情绪往往最终主导了一段亲密关系的走向。因为,只要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一定可以透过表面直抵内心。那是瞒不过的。

另一方面,有没有听过“斗米恩升米仇”的老话?当你把对他好当成了习惯,任他予取予求,他会把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你简直就是欠了他的。一旦你不能满足他愈来愈多的要求,生出罅隙几乎是很难避免的。你一手调高了对方的期望值,养成了他无止境的需索,制造了他对你不满的因由。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分寸还是制衡。

到目前为止,我见过的人前最恩爱的夫妻、恋人,当众喂饭的,连上厕所都要男人手牵着手送去再手牵着手接回来的,用一个杯子嘴对嘴喝啤酒之后直接腻上身的,都告仳离。相反,恨不得从结婚就互有小不满、小抱怨的,倒很多都过了一二十年太平日子。

我的意思不是人前恩爱秀不得,而是任何一方的分寸感公然丧失,不论是公主病还是大男子主义,呼来喝去、颐指气使,一时之间没问题,长了,会累积出后果。倒是彼此知道对方有小不满,不轻易挑战对方的底线,心中有分寸,行动有克制,互有忌惮和包容,反而能够长久相处下来。

好的分寸,不是士兵等公主99天,然后在公主动情的第100天掉头而去;好的分寸,不是一方狂追不舍感动至另一方冰融雪化;好的分寸,是双方各自往前走50步时,发现居然在长路的中央相遇。好的分寸,是恰恰好,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迟。在张爱玲那里,它是被这样表述的: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你也在这里吗?淡淡的一问里,有深深的庆幸。

好的分寸感来自直觉,更来自教养。通常,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他的阅历,奠定了他的分寸感。

有好的分寸,才有好的感情,好的相处。当然,最好最好的感情,是不用有分寸这根弦儿的。你什么时候想他就找他,他都愿意都想你。比如我4岁的小儿子,我什么时候想抱他,他都是满腔欢欣地迎上来的。

只不过最好最好的,往往不是人人能拥有的。而且,最好最好的,也常常是阶段性的。过去了就不再有,不可以挥霍无度。或者,挥霍了也好,反正也省不下来。就像挣了的钱、攒着的钱,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钱,只有花了的钱,才确凿无疑地归了你一样。

挥霍就挥霍吧。分寸是一世修行,任性的机会却不常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