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北漂人终是异乡客|北漂

 窗前有树905 2015-03-03

(人民大学东门外,对李文三来说,这是他在北京最熟悉的地方)

2014年7月,45岁的李文三带着读初二的小儿子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北京。五年前,同样在7月,他的妻子带着当时读初三的大儿子回到老家安徽淮北。

因为没有北京户籍,孩子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成为一家人离开北京的直接原因。“他们都不愿意走,都想生活在北京。他们不喜欢老家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教学方式,都跟北京没法比。”李文三说道。

在这个常住外来人口达到818.7万的城市里,李文三在人民大学附近有一套自己的商品房。生意做得好的时候,他的店雇了5名伙计。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开北京。

第一批“北漂”族

出生于1969年的李文三,高中毕业后在老家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铁佛镇做老师,教小学数学。很快,他感到前途渺茫。“工资少,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我决定开始做生意。”李文三辞了职,转而出售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商品。

一年之后,李文三卖出去的种子被反映出苗率低,村民们开始质疑他出售假种子。“得罪了客户,生意做不下去,这里也待不了了,正好有朋友在北京打工,就去北京了。”

这个选择被李文三后来评价为“太正确了”。他当年教书的小学现在已变为一堆废墟。铁佛镇上百名适龄读书儿童,多数被外出打工的父母接去身边读书。全镇原有的5所乡村小学,到2000年初只剩下1所。

1993年,24岁的李文三带着新婚妻子一起前往北京。临走时,父母将夫妻俩送上,李文三的父亲对儿子说“去了北京,只准混好,不准混坏”。

那一年,实行了39年粮票制度被取消,对城里人来说,自由迁徙成为一件可以自主选择的事情。那一年,还没有“北漂”这个词,北京不到1100万的常住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拥有北京户籍的人。

李文三成为第一批“北漂”一族。

靠香烟饮料发家

在人民大学附近,李文三租了一间平房,和妻子安顿下来,月租金300元。

他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租了一个零售香烟的营业执照,开始在魏公村路口卖香烟。每天早晨6点,李文三骑着三轮车去德胜门河边香烟批发市场进货,他还记得卖得最好的英国“希尔顿”香烟,卖价4元一盒,进价不到3元,一天可以卖将近20盒。

一年之后,李文三将摊位从魏公村搬到人民大学东门附近。当时他每天的收入已达到80元左右。除了卖烟,他还顺带开始卖饮料。“卖了之后发现,饮料比烟更挣钱。”李文三的摊位开始扩大,规模最大的时候,他雇了5个伙计帮忙。

1996年,李文三的大儿子出生,也在这一年,他攒够了10万元钱。李文三用这10万在老家修了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子,在李家所在的村里,许多村民对李文三能挣到10万元感到不可思议。李文三外出打工致富的故事成为村里人教育下一代努力工作的榜样。

修房的时候,李文三没有回家。他把钱寄回去,让弟弟全权负责,他仍旧在人民大学东门摆摊。1999年,北京市出台规定禁止路边摆摊,所有摊位被撤。李文三在东门附近租了一间门面,继续做香烟和饮料生意。两年之后,门面被拆,李文三又在人民大学南门附近租下一间门面,开始经营超市。

“就是累,做超市非常辛苦,几乎没有休息。”妻子虽然也在北京,但只负责在家做饭带孩子,并没有参与到超市的经营中去。李文三需要自己一个人进货、管账、看店,没有周末与休息日。

从1993年到2003年,十年时间,十个春节,李文三没有回去一次。“当时就一心想着挣钱,别的也没考虑。全部的时间都待在店里。” 2003年,人民大学附近的超市慢慢增多,李文三的利润开始变少。经营了十年的香烟饮料后,34岁的李文三决定转行。

“看到很多人,四五十岁,说没了就没了,觉得自己年龄到了,要保养身体了。所以就决定不干了。”他把档口转手给了别人,然后买了一辆面包车,开始跑运输。

心怀不舍的离开

为了多一点时间陪家里人,李文三开始给几个固定的公司送货。每天都有固定的路线与时间,这让他的生活比以前规律很多。

2006年,跑了三年运输的李文三又攒够一笔钱。他在人民大学附近买了一套70平米的商品房。

李文三自己没舍得住,他把房子租出去,每个月收3500元的租金。一家人住在出租屋里,每个月交1500元房租。

2009年,跟同来北京打工的朋友们一样,李文三在老家淮北市区里买了一套房。“我一直都知道,我最终还是会回老家。从我儿子开始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回去的一天。”这一年,为了适应当地高中的教材与考试,读初三的大儿子跟着母亲回了老家。

2010年,李文三将自己在人民大学附近购买的房子卖了,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

去年7月,李文三决定带读初三的小儿子离开。小儿子不想走,他甚至跟父亲说,“你们走,让我自己留在这里,我自己租房住,我自己在北京读书。”

两个儿子都不喜欢老家的学校与环境,即便他们入读的是淮北市最好的中学。今年6月,大儿子即将高考,李文三能明显感觉到,儿子回到老家后,成绩跟在北京比起来差了很多。“没办法,只能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在北京21年,李文三说自己没觉得有漂泊感,没觉得自己是异乡人。他完全能适应北京的生活,他的两个孩子出生成长在北京,说普通话,淮北对他们而言,更像异乡。

李文三设想过一种生活,孩子在北京读高中,参加高考,最后考上北京的大学,然后在北京找到工作。“那样的话,一家人一直在一起,在北京,真的很好。”

回到家乡之后的李文三,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他住的商品楼,面积是之前在北京出租屋的五倍。“比以前宽敞舒适多了,生活也没有压力。但是如果比较起来,有钱的话,还是生活在北京好。”

(凤凰网/杨希越)

(凤凰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