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鉴(十七)

 天上星星期二 2015-03-03

  台北故宫依承民国老称呼:国立故宫博物院。其历届展览与出版连绵不断,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功不可没,诸多出版物为人们所珍藏,尤其是略为早期的图册,分门别类,制版清晰,大多为英日文版,经常出没于拍场,很是珍贵。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数字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一徒更新,与时具进是博物馆的前途所在,也是一种奠基历史的责任,还有一个去伪存真的义务。它通过图片和文字传导的是民众对文物的关切,对历史的研学和对器物真实性参考的绝对信任,在此“两宫”堪称中华文明的丰碑。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深沉的皇家宫殿,沁透了时代变迁的沧桑,也带来了人们对它宝藏的好奇与猜测。时常看到不少贴图,时称是“故宫藏玉”,夺人眼球,但多为随意传抄转载,或鱼目混珠加杂其中,无人考究,有意无意,可为误人。很多时侯,文物就像这三张照片,最上面那张是新造,中间那张是翻新,而下面这张是原味,原味这张最是陈旧荒凉,貌似无人顾及,但它是最真的历史风貌。

故宫太和殿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故宫藏玉无数,囊括古今,多为乾隆好古所为。如今,凡沾乾玉之边,皆是身价倍增,近几年频频拍卖的那些显露于国外的清宫玉玺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来历不明,但比对宫器,大势炒作,追捧已极,市场价值极高。

清 雍正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 乾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 乾隆御宝 田白雕出游图玺  印文“意静妙堪会”  9.2公分  2014年春售出:约一千一百万港币。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我们所知,清宫中的“百宝阁”是皇上寝宫和书房中的必备之物,其中所袖玉件,瓷器等物皆小巧玲珑,深得历朝皇上喜爱,视为珍藏。因此,这类摆件也已成为今日观赏的重点,为大家所乐道。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台北故宫举办了一个唤作“敬天格物—中国历代古玉展”,尽管眼熟的器物不少,介绍也属启蒙,但终归是经典馆藏,重新集合编纂,也有温故知新之感。它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做如下描述的:

     世界上沒有任何物質,像玉那样更經得起歲月的洗禮;也沒有任何物質,寄託了中國人如此多濃厚的情感與深邃的理念。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遠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從掘土、伐木等生活歷練中,認識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頭;它散發春陽般的光澤,令先民相信美玉含有豐富的「精氣」,也就是「能量」。將美玉按照心目中陽、陰二氣運行的模式,琢磨出圓璧與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樣,刻畫上「密碼」式的符號,希望經由「制器尚象」發揮「同類感通」的法力,與天帝對話。他們相信萬能的天帝派遣神靈動物,將神秘的生命力引渡到世間,才繁衍了人類。更由「萬物有靈」的思維中,發展出中國特有的「龍鳳文化」。

 红山文化玉蚕蛹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歲月悠悠,隨著社會進步,人文主義抬頭,遠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靈性」的思維逐漸蛻變。配戴雕琢龍、鳳、虎、鷹的玉飾,原本是為了彰顯自身氏族特有的神靈秉賦,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時也被儒家詮釋為美玉具備仁、義、智、勇、絜等「君子之德」。

 漢代 玉角杯   高18.1公分 寬10.1公分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引深认识,下面两图来自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六朝、隋唐時,一波波來自異域文化的洗禮,玉器藝術有了極大的改變。褪去以玉通靈的神秘色彩、擺脫以玉比德的儒學教條,宋、元時期文人階層形成,他們熱衷認識自然,協調人文,追求寫實、求真的藝術精神。但在追慕古禮、強調法統的心態下,又興起了玉器的仿古風。玉雕呈現宋元文化的精華。

商晚期 神龙与玄鸟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明、清二代是多項工藝技術日益精進的時代。明中期以來江南經濟高度發展,在文人富商贊助下,玉雕益加精雅細緻。十八世紀後半,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闐玉料的開採;對西南的開發也導致緬甸翠玉的輸入。由於皇室的主導,清代玉雕空前繁榮,攀越歷史的高峰。

 清乾隆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近八千年的發展,玉雕具體地展現了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倫理,中世紀以後,形神兼備的寫實手法達於高峰,說明中國文化中重視格物致知的治學傳統。「敬天格物」詮釋了我們的民族特性,也說明了中華古玉最深層的內涵。

 新石器时代晚期 玉璧 36.6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在遙遠的洪荒時代,人們艱辛地與大自然搏鬥,領受過風雨水火的摧殘,更體會了光芒四射的太陽掌控宇宙的一切生機;因為太陽的運行推動了晝夜的輪替、寒暑的更迭,更決定了植物的榮枯,以及人類的溫飽存活。維繫生命旺盛不衰的,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元氣」,或稱為「精氣」。因此,原始人相信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萬物,風、雨、雷、電等現象,都有靈魂,都是神靈

紅山文化晚期 玉豬龍  高7.8公分 寬5.65公分 厚2.6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先民隨手撿拾竹木石骨製作工具,發現少數既堅韌不朽,又溫潤瑩秀的美石,用它製作的工具,總如「神物」般地幫人們度過許多難關,美石散發的光澤很像催動大地生機的春陽,這樣的美石或許也蘊含著可催化生機的「精氣」吧!人們就給它起了個漂亮的名字—玉
   仰韶文化 玉斧(木柄是現代仿製)長13.2公分 寬6公分 厚1.4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龍山—齊家系 玉刀 長11.3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新石器時代北陰陽營文化  玉髓耳飾玦 一對  右:高2.8公分 寬3.1公分 厚1.1公分;左:高2.5公分 寬2.8公分 厚0.8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新石器时代 玉斧  顺便提一句:捐献者于2003年向台北故宫捐献新石器时期古玉435件,令人敬佩。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先民相信美玉蘊含的「精氣」已能溝通人神。若依照宇宙運行的模式,或氏族祖先的形貌來雕琢,更提昇感應的法力。歲月不停地前進,在這段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也就是約西元前6000至2000年(距今8000至4000年)的階段,從散居的村落發展到村群聯盟,更逐漸朝向國家發展。社會分化,階級形成,聰敏又能通神的一群巫覡管理起眾人的事,王者為群巫之長,他們透過通靈的美玉汲取神明的智慧,與天地交流對話。

良渚文化 玉璧  徑13.44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玉璧上刻繪了鳥立祭壇的符號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紋玉器   高3.5 公分 長6.5公分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山東龍山文化晚期 玉圭  長24.6公分 寬7公分 厚1.2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戴「介」字形寶冠的抽象神祖面紋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戴「介」字形寶冠,口吐獠牙神祖面紋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高47.2 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玉琮四面直槽上刻了密碼性質的符號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紅山文化晚期 玉鷹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紅山文化晚期 白石鷹杖杖頂  高9.8公分 寬5.1公分 厚2.9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公元前2000至西元581年,也就是距今約四千年至一千四百多年前,共計約二千五百餘年。漫長的歲月歷經了: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共六個階段。若不計國祚甚短的秦,與基本上呈現分裂的魏晉南北朝,主要的四個朝代:夏、商、周、漢,王室輪流來自華西與華東。雙方勢力輪替消長,文化漸進融合,到漢代時已大致融為一體,開啟統一的新局面。在此過程裡,遠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靈性」的思維,隨著社會進步,人文主義抬頭,儒家學說興起而逐漸被道德化。

夏代 牙璋  長38.1公分 寬9公分 厚0.8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商晚期 凸緣璧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商晚期 玉戈  長29.3公分 寬7.7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龍山-齊家系 璧  徑16.5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璧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新石器时期晚期  玉琮  高15.8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德性」一詞最初的含意是指「天生秉賦」,無關乎善惡與道德。在遠古時,人們相信上帝(周代開始稱為「天」)派遣神靈動物將生命力賜予氏族的始祖。因此配戴各式動物主題的玉雕,除可結合美玉的「精氣」與動物的「法力」來溝通人神外,更能彰顯自身承襲的神靈秉賦,也就是「德性」;但是到了東周時,人們已淡忘戴玉飾的最初意義,儒家則以比較理性的態度,解釋美玉具有各種特性,正象徵「君子」具有仁、義、智、勇、絜等美德。「君子」一詞的原意本指「統治者」,東周時也在儒家的理論體系中轉化為「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魚形佩  長5.1公分 寬1.2公 厚0.6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商晚期至西周 玉韘  長4公分 寬3.4公分 高2.8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商後期玉韘及其使用方法示意圖  引自《殷虛婦好墓》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西周 帶璜組玉佩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組玉佩中的玉璜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西周早中期 組玉佩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西周晚期 玉項飾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喪葬玉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在此悠久的歲月裡,周人所施行的「圭璧組配」成為日後中國玉禮制的核心;漢朝皇室來自沛縣,江南古越俗的「玉殮葬」更發展達於極致。源自域外的辟邪角杯傳到中土後,不但用美玉雕琢,更增添華夏的神秘元素。
戰國 螭虎紋佩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戰國至西漢早期 玉帶鉤  長4.4公分 寬3.0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战汉 玉戚  长23.1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战汉 玉璧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西漢 玉具劍  鐵質劍身已與漆鞘黏結  劍全長89.5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西漢 玉鳩杖首  高2.4公分 長6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東漢 玉辟邪  長13.2公分 高9.6公分 寬3.5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東漢 「長樂」璧  高16.55公分 徑13.47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西汉 单柄云纹玉杯 高12.3公分  径4.7公分  115克。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台北故宫曾在另一篇介绍此杯的选文中,同南越王墓的“承露盘-承露杯”进行了某种比对。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其实,从实物的比较来看,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文物,仅就其考古的发现、器型的配套方面和佐证史书的明确的使用功能来看,南越王墓古物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南越王墓同时还出土了两件玉杯,在制作时使用青铜为外表装饰,不仅增添了美观而且增加了牢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现代板金工艺设计。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另有一件湖南出土的沁色浓郁的玉杯,其纹饰颇具汉代特色: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再应一表的是,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西汉玉栀,也是雕工精湛,纹型出色的天籁之作: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美国斯密森机构所藏的这件玉栀,虽很耐看,但有明代之嫌: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在有关高古玉杯的话题上多谈了些,是因为远古时代,凡掏膛之器的制作极为费工费力,又要保证外壁的匀称和光洁,同时尚要雕琢极为细腻和密集的纹饰,实非一般玉工所为,作为葬玉,其墓主人的级别也很高。正因如此,考古出土的玉制容器类的高古玉器不易多见,早期流于海外的也极少见,倒是现在国内民间显露的数量巨大,这倒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的理由,使汉代精美的玉杯获得了不菲的价值表现:

西汉 高足玉杯 高16厘米 2006年纽约佳士得秋拍  成交价:85.6万美元。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讲句心里话,古玉的历史演化到东汉,再往后就没有太多的故事可讲了。东西一旦成为广泛使用的商品,往往就会流于俗套,玉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宋玉、唐玉、遼玉、明玉和清玉,尽管数量很多,但除去藏于博物馆中帝王陵墓出土的用玉部分,大部分聊为平平。这也就是为什么购买近代明清古玉时,一再强调首先看和田玉质的根本缘由,这是人们心照不宣的价值天平。无论进出拍卖行的价值如何,在民间大部分的宋、明、清古玉没有明确的价值分辨意义,有时你可以兴奋于捡了一件宋代玉件的漏,但公众还会把它看做是明清件。

明晚期 双螭龙耳玉香炉  高5.5公分 宽12.3公分 典型的明晚风格  阴文篆书“子冈”款,有明显的雕刀痕迹,接近于明末琢玉名家陆子冈的风格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回到历史课题,关于汉代以后古玉的发展状况,我们还是看看故宫是怎样说的:

  中國玉器發展的脈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曾一度低緩無力。反觀同時間的中亞一帶,玉石工藝的發展相對顯得活絡,且一直延續到後來的隋、唐時期。其玉器或以國禮貢品、或以貿易商品的形式,進入中土,為中國玉器注入新血。此後,漢人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長期對峙,亦相互接觸。透過異文化的衝擊、影響,甚至是交融,隋、唐、五代以至宋、遼、金、元的八百年,玉器發展遂出現重大轉折。宋代復古之風興起,連帶的引發仿古與偽古等,對後來元、明、清玉器影響甚大,有關此議題,目前可確定年代的文物數量不多。

南宋 螭紋玉璧   徑10.3公分 厚0.7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南宋 鹿紐玉印  高3.9公分 寬2.95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宋 真宗 祥符元年  禪地玉冊 附份部玉匱嵌片每片長29.5~29.8公分 寬2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宋、遼 玉龍紋盤  徑26.5公分 高2.2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遼、金 舞人玉珮  高7.5公分 寬3.6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明朝可謂是歷史上最複雜的時代,一方是極端保守的極權政治,一方是因商品經濟萌芽而鬆動的社會階級,反映於文化藝術上,則是異常多變,甚至矛盾對立的風格並存,玉器文化發展出人文與世俗化的新風貌。在「技也,而能近乎道矣」的觀念下,工匠受文人的掖助,而有類似現在「自創品牌」的情形出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明中晚期 玉「壽」字花卉紋執壺  高15公分 寬15.8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明晚期 「子剛」款螭紋玉簪  長12.6公分 高1.2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中國玉器發展至清,由於高宗乾隆皇帝愛玉,又在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征服回疆後,和闐美玉大量而穩定的輸入中原,主客觀因素的圓滿配合,玉器製作遂達到空前繁榮的景況。然而亦在此時,出現市場時尚與帝王品味背馳的情況,雅與俗、復古與時新的衝突,反而造成時代風格更形豐富、有趣。

   玉器工藝在乾隆朝攀越巔峰後,逐漸進入平緩中醞釀變化的時代。最大的轉折在於,中國七千年來對玉質的認定產生改變,翡翠以其光灩四射,有別於閃玉溫潤內斂的美感,取代了閃玉,成為近、現代人們珍愛的玉種。


清 乾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  乾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 乾隆 玉盃、盤  盃:高6.5公分 口徑7.4.公分  盤托:高2.4公分 長17.6公分 寬12.6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 乾隆 青玉仙山樓閣山子  高16.4公分 寬21.7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中期 玉雲龍仙鶴觚形瓶  高15.7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清中晚期 玉嵌寶石福壽如意  高5.1公分 長40.2公分 寬12.1公分
古玉鉴(十七)-- <wbr>论玉故宫  
   众所周知,两宫藏玉非常丰富多彩,局外人很难一一评述。网络上可见洋洋大观无数贴集,尽管也有典藏混入其中,看似无疑,但多与两宫官网无关,无以核实。另外,众多发图只求数量而无质量,多无注解,形同民品画片,无法加以利用,馆藏功能尽失,实乃遗憾之极。

  东宫与西宫,皆佩凤冠行;红墙闻弦乐,姐妹不自容。

  宫闱今尚在,四壁已徒空;翘首东望去,瑰宝展阳明
  编写此文,或增图减意或添油加醋,流于随意,并非忠实于原文,借力而已,凡事不为强求,此乃古玉鉴者一娱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