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律与自控的训练(二)——我们是怎样做到自律的

 瀞舒凝兰 2015-03-03

我们是怎样做到自律的?

在我看来,狭义的自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克制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冲动、或是让自己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而广义的自律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评价能力、做计划并监督执行的能力,等等,相当于自我管理能力。这里面不只需要单纯的自控力,还需要其他复杂的认知能力。

狭义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的情况。我们成人是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是什么使得自律变得可能,变成现实?

我想,这里面关键不是自己的忍耐度如何,而是在于我们有多大的自觉和主动性,在于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个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自律的动机有多强。

举个妈妈们都有体会的例子:我们都曾有想买衣服的冲动,有时这种冲动会变得很强,变得不那么理性了。我们是怎样克制消费冲动的呢?女人们想过很多办法,但是怎样都会有波动,有反复。情绪一起伏,买衣服的冲动就高涨起来了。但是,很多妈妈一有了孩子,这种买衣服的冲动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这可以很生动地说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动机才是更关键的因素。当我们少买衣服的动机变得足够强大,那么这种克制就变得不难了。

同理,“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如果我们很认同“礼”和“天理”的价值,那么做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这一点,从理论上也可以找到依据。神经学专家们发现,积极的大脑能更好地运转,信息传递更快。内在动机对于提高注意力和自制力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按照传统的、重视忍耐和克制的方法去训练孩子,结果有时却不好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训练中,孩子缺乏自觉性、缺少强大的动机。当孩子是被逼着去忍耐、克制的时候,他不是在自律。那相当于我们不买衣服只是因为兜里钱不够,我们的心仍然留恋在逛街或是逛网店的事情上。一旦条件改变,有了钱,我们仍然会去血拼。

要想培养自律,关键是要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去克制自己的冲动。当孩子是不依赖大人的监督,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在练习自律了。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大概会比较犯难:天哪,让小孩自觉地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或是主动地不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可能吗?

是啊,这很难,因为这对于我们大人来说都有难度,别说孩子了。所以这个训练才有意义。

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我想起我女儿的一个小事。小孩对冷饮都很疯狂。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口味的冰激凌给女儿,姥姥一看吓坏了,唯恐她饿虎扑食全给消灭了。这个事对我也很有挑战,我知道不好收场。最后硬抢效果不会好,弄不好就得大哭一场。我想尝试新的办法。

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讲点道理,比如太凉了,小胃会冻着会生气了……然后跟她说好,给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并且不能吃太多。最后,你自己结束、自己盖好盖,交给我。如果你能这样吃,那么以后你不提出要求,我都会经常给你。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以后冰激凌想都别想。她故作认真地点头同意,满口答应。

开始很惊险。她想多吃,好在冻得很硬,她一次也刮不下来多少,吃不到,差点都急了。我走开,不在旁边看。她见没人管,就慢慢在那抹水泥似得一点一点刮。过一会,我过来提醒她一下,她怕我抢,赶紧护着。又过一会,我又提醒她规定。她也吃到一点了,见我没抢,也放松了。我趁机又提点别的有趣的事吸引她去做,她一动心,我说,自己把盖子盖上,她给盖上了,我一边夸她,一边拿起来迅速逃离现场。她舔着勺有点意犹未尽,但也来不及了。就这样,第一次成功收场了。

后来,有时她没提出要吃,我也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拿给她。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规定去吃,最后自己收尾。

这个事情里,她的动机在于,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多吃冰激凌的机会。她也知道一次吃不了太多,相比之下,这个持久的供应就更有价值,所以这个动机够大,值得她去为之约束自己。

而每经历一次这样的有自律体验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会得到一次锻炼。如果最后大人强制地拿走冰激凌,跟纵容相比,孩子的自控力也会得到锻炼,他会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被制止的,但是效果没有自觉去做那样好。

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在孩子懂事以后进行,对于一岁左右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解释太多,不该做的事情,讲一句道理,平和地把东西拿走或把孩子抱走就行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让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关键是要给他提供对他来讲有意义的动机。

我们教训孩子,常说,你只有这样,才能如何如何。这样讲时,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我们提出的这个结果,对于孩子来说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这个结果对他来说重要吗?是不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呢?很多时候,如果这种教训就像耳旁风,那么不要抱怨孩子不好,而要怪自己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的价值排序是怎样的。

我们要懂得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的事情,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和你希望他有的行为捆绑起来,构成因果关系,当然这个关联越自然、越合理越好,最好也能是有建设性的这样,我们就给他自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机。

比如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好成绩、好学校、未来的好工作都不一定是很能打动他的动机,但是独立的感觉、自主权、在同学间的地位、名誉、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成就感等等,或许都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当然孩子的价值观不一定正确,需要我们引导,不能一味迁就。但我们总可以找到既不误导他,又有效的动机。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去做。如果孩子能有机会自己做计划、自己选择、自己监督、自己评估、自己总结反省修正,那么孩子就锻炼到了广义的自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必时时监控,但要偶尔检查,掌握情况,适当帮助、引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