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访范县罗戏

 文化龙乡 2015-03-04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转载]访范县罗戏

    记得2007年的2月和8月份,我邀记者高璇前往范县店子村考察该村的罗戏剧团,在和老艺人们的座谈中,罗戏的曾经辉煌、曾经的衰败和如今的艰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博友随哦简单了解一点罗戏的前世和今生吧。

    罗戏,又名“大罗戏”、“罗子戏”、“罗子头”、“大笛子”、“大笛子罗罗”、“逻戏”、“锣戏”,是一个流行于河南范县、清丰、南乐以及山东阳谷、莘县、冠县、河北省南部肥乡、广平、曲周等地的一个古老剧种。罗戏源于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系属同源。据专家考证,罗戏起源于先秦的傩戏,后演变成唐宋宫廷大戏,其历史悠久,堪称我国戏剧的活化石。
    罗戏唱腔、伴奏、身段、表演均较粗狂奔放。唱腔音乐由曲牌联缀而成,戏文词格复杂,曲式、节奏、行腔、过门变化多样,同曲不同唱,伴奏以大笛为主,间配鼓板、锣、笙及四大扇和海螺,一般无弦乐。豪迈雄浑的音乐,给人一种极强的震撼力。罗戏的曲牌众多,其中尤以“耍孩儿”使用率最高。其它如“山坡羊”、“香柳娘”、“皂罗袍”、“韭菜花”、“四边静”、“赞子”、“调子”、“撞金钟”、“点絳”、“一声雷”、“扑灯蛾”等也是常用的曲牌唱腔。演唱上是男女同腔同调,只用真声,不用假声。罗戏的伴奏乐器,文场有大唢呐(二支)、小唢呐(一支)、笙(大中小各一)、大三弦(一把)、横笛(曲笛一支)、尖号(挑子);武场有扁鼓、大鼓、小鼓(战鼓)、檀板、大镲、大铙、梆子、手锣、苏锣、铙钹、碰铃等。

    范县店子村罗戏源于清朝。1956年(1972年范县划为河南管辖)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汇演时,著名剧作家田汉和文化部领导观看后给于高度评价说:“该戏音乐伴奏以大笛为主。不如叫大笛子戏为好”。从此大罗戏更名为大笛子戏,同年被批为范县职业剧团,62年晋升为聊城专区职业剧团。1970年由于全国上下京剧热,罗戏剧团改为了京剧团,从此大笛子戏从职业转为民间。1978年范县店子村的几位老艺人又成立了大笛子戏班,招了一批学员,范县罗戏才后继有人,传承至今。

    范县罗戏曲目多来自宫廷,曲调古色古香,即有唐宋的大曲,也有元明杂剧的余韵;有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吸收,又有南曲曲牌的纳入,形成了罗戏曲牌的多源性特征。范县罗戏拥有八大声腔体系,300多个唱腔曲牌,300余部剧目,今存《真假秦琼》、《杨景征北》、《刘伯温访将》、《大战核桃园》、《五龙捧圣》、《盗火龙驹》、《李俊反南京》、《张四姐闹东京》、《山海关》、《借闺女》、《掉包袱》等。范县罗戏舞台表演粗狂朴实,多以民间大洪拳和梅花拳为基架,润以舞台艺术色彩,动作,脸谱服装极其朴素。罗戏的音乐伴奏以大笛为主,配以笙管,横笛,箫,丝弦等各种乐器,使用尖子号,四大扇,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范县罗卷剧团现有演职人员50余人,平均年龄45岁左右,目前能演出传统剧目20余个,每年平均下乡演出200余场,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交界地区广大农村,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10年3月19日,参加了首届河南省(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1年8月份参加了首届河南省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汇演,荣获三等奖。多次参加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得到了专家高度评价。2008年范县店子村罗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