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斗十年终获得美国副教授——一个国内土博士的亲身经历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3-04

奋斗十年,获得美国副教授——一个国内土博士的亲身经历

作者:阳千百

本人是新语丝的忠实读者,经常到这里的论坛来看看,曾得到很多启发,但从没有发过帖。近期看到杜克林博士归国求职一事引起大家讨论,我很认同杜博士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对杜博士提到的“国内的博士学位不被海外大学认可,因此无法在国外找教职”的观点不敢苟同。本人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以参考和启示。

我本人是国内一所三流医学院毕业,到临床工作三年后,考入某医科大学做硕士博士6年,获得“土博士”。 然后1999年到美国一所州立大学做博士后,同来自中国的许许多多的洋博士、土博士一样,开始了在国外的艰辛奋斗历程。一年后继续到某著名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三年后晋升为最低级faculty 系列。 2006年又转到到一所医学院做assistant professor, 2009年7月份晋升为associate professor。

从到美国至今,整整10年,作为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土博士”,英语基础很差、所掌握的科研技术也很落后, 到美国后前5-6年一直处于苦苦挣扎之中,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途,曾经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在做博士后期间曾经两度几乎被老板解雇,心中的苦闷和焦虑可想而知,总觉得发展太难了,曾好几次萌生了回国的念头…… 我想许多来自中国的博士后们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些心里历程吧。

个人感觉:不论遇到什么艰难的境地,只要不放弃努力、勤奋刻苦,总是会有希望的。美国学术界相对比较公正,只要自己有本事、有能力,总会逐步体现出来的;在美国,不怕自己本事大,就怕没有本事。尤其是个人的能力和收入呈正比,比如去年因为美国经济形势不好,整个大学faculty,staff们的工资增长全部冻结,然而我们系里我和另一位破格晋升的associate professor 的工资却增长了20%,是系主任亲自给医学院院长写信,提出给我们晋升工资的要求,并说明具体情况,真是让人感到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

希望我个人的经历对那些正在做博士后或攻读博士的朋友们能有所启发,不管大家现在的处境如何,不要放弃努力,也不要轻言回国。个人体验是,如果希望回国的话,最好能在国外做完博士后,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回国后能很快开始科研;如果继续在国外奋斗的话,“勤奋+机遇”至关重要,找到一个有名的实验室、跟着一个著名的教授,与老板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我写这帖子的目的是鼓励像我一样的中国博士、博士后,奋斗的历程确实很艰辛、精神苦闷抑郁、孤独寂寞,做博士后期间的工资也很低,尤其是看不到希望和目标,不知道以后何去何从?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但 “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击倒,心怀理想,努力去奋斗,总会走出困境、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

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也谈谈国内博士学位以及应聘国外教职

作者:大路

最近有关杜博士事件的帖子在新语丝上很多,我基本上每篇都看,却苦于最近忙于手头工作,想说几句也没有时间写。今天投NIH的基金申请提交了,决定写几句。

我几年前从国内某知名大学博士毕业,便来美国做博士后。当时出国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外地人在北京,一无所有,租房居住,刚刚结婚不久;对于做学术还有些喜欢,想在学术上提高一下自己;国内的就业形式不是很好,倒是可以在高校找到所谓“青椒(青年教师,比如讲师)”职位,但收入低,需要熬资历。我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位非常普通的教授,并无什么资源以及背景,对我毕业后的个人去向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出国。因此,当时怎么想,都觉得出国是最佳选择。非常同意Henry Zhu以及前面多位作者的看法,出国,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选择。

我博士毕业时,那也是SCI论文数篇,在同学们中间算是做的很不错的(在新语丝说话,要时刻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被抓住把柄。这里就不深入探讨到底什么是“不错”了,反正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刚刚对科学研究 有所认识的年轻人来说,论文能够发表,是一件非常受鼓舞的事情的。至于论文本身的科研水平以及科研价值,当时确实并没有考虑太多,论文发表了,而且还是一个系列的连续几篇,这就足以让别的同学羡慕了。我们那一年,不少同学延期拿到的学位。我来到的实验室算是专业领域内水平比较高的实验室,老板也是个知名教授(反映在科研经费,学会任职,论文发表等等方面)。本来自信心十足的我来到这个实验室之后受到的打击是巨大的:语言关难过,科研训练不系统,科研思路匮乏,感觉自己是一无是处。好在实验室只有我一个外国人,一段时间下来,语言问题勉强解决了,尽管一张口就是中国口音,但至少能够与别人顺利交流了。然后就是自己对自己重新培训。幸运的是我们这里有一批人搞的研究方向类似,平时学术活动也很多。慢慢才意识到,自己在国内学的那点皮毛简直是太不值一提了,甚至很多概念性的东西都是错的,只能从头学起。不过至少国内的博士生训练锻炼了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以及基本的科研思路以及科研设计的训练,恶补了大半年到一年,总算赶上来了。我出国一年多一点的时候终于正式发表了自己在国外工作的第一篇论文,尽管影响因子不算很高,但是我们这个领域最好的杂志。这样自己的科研工作才慢慢走上轨道。接下来的三年,连续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手头上还有六七篇的数据等待发表。国外的学术圈子其实很小的,每次开会几乎都是同样一批人。这几年我基本上每年参加2-3次学术会议,差不多一半的会议是墙报,一半是口头报告。我的写作能力自我感觉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个证明就是跟国内某单位合作的一篇论文,由我写的,审稿人的评价是well-written,小修后发表。我的老板是一个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的人。他写的东西几乎无可挑剔,在他的眼里,我写的东西差距很大,英文不地道,需要自己在写作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一转眼,我在这个实验室里待了4年多了,文章也发的不少了。在这个过程中职称也从博士后到讲师,然后现在准备升研究助理教授。但这些职位都不是tenure-track的,工资老板发,完全靠grant支持,即所谓的soft money,因此是不稳定的。这时候我不得不面对任何一个博士后需要同样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从现在开始的五年内,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时候我跟老板有过几次坦诚的交流。他当然不愿意我去别的地方,打算让我留下,先做研究助理教授,然后等有了自己的grant了,再自己独立,转成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或者去其它大学寻求教职。他对我的评价是很中肯的,说你现在去别的地方寻找tenure-track的教职,根据你的个人简历和在多次会议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声誉,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问题是你找到了之后能不能在以后的5年内成功拿到R01并成功renew,升到tenure。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系里给你50万美金启动经费,然后你就要完全靠自己了。他认为我在这方面还没有准备好。

我心里面很不服气,文章发了这么一大堆,自我感觉写作能力也不差,凭什么那么多人能够成功找到教职并存活下来,我就不行?正好这时候美国东北某不错的大学发了招聘启事,要招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我就想试试水。简历发出去不久,就来要推荐信,然后就收到电子邮件说邀请我去面试。这时候我不得不佩服我老板的判断力了。然后我就想在去面试之前写个基金申请再说,先写个小的,R21,两年时间,27.5万美金。等真正自己周末时间坐下来写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写出实验设计,然后就在组内讨论,被批驳了一通,灰溜溜地继续改。如此往返了三稿,自己感觉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已经不错了,让老板给我细心修改。老板用了一个周末时间给我改完发过来,同时发过来的是一个长长的电子邮件,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说几个部分他差不多是重新帮我写的。再看他写的版本,不得不心里面佩服他,也自己觉得惭愧。不管怎么样吧,终于是搞好了,也投出去了。这几天自己也在思考如果拿到这个教职,自己是不是应该去。我终于同意这个观点了:教职好拿,能否顺利存活下来,能否开辟一个可以称为是自己的小研究领域,这才是最困难的。

罗嗦了不少,还没有扯到主题上。我的博士学位是国内的,从来没有觉得国外大学不承认。国外大学招聘的时候是不是有所谓“出身论”我不知道,我只通过开会感觉到别人还是最看重自己做的研究如何,而一般不会去关心你的学位是从哪里拿的。国内拿的博士学位的人在北美拿到教职的当然有,看绝对数量还不一定很少,这个我没有概念,不过我想全北美大学里面几百个总有吧?但是,看百分比的话,我想这个肯定是要比北美大学拿博士学位然后找到教职的比例要低不少的。这个其实主要是反映了我们国家与人家博士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的差异,个例并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也掩盖不了我们跟人家的差距。

我想,我的个人经历,应该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从国内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到北美接受博士后训练,然后工作刻苦以及机遇比较好的会在科研水平上有一个较大提升,在北美高校的职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就我个人来说,我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可能拿到教职问题不大,但能否顺利开拓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心里面并无多大把握。我想,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可能是争取手头拿到一个R01,然后再去找教职,这样以后个人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顺带说两句国内大学招聘以及国内的科研状况。

美国的教授招聘过程相当正规和严格,通常每一个职位都会收到一百份以上的申请,然后从中挑出一些个人简历最出色的提交search committee讨论,确定邀请3-5个来面试。面试一般1-2天,日程安排非常紧密。需要做一个报告,跟多位教授面谈,并需要与学生当面交流。这些参加面谈的人都被要求提交个人意见。最后委员会确定最好的一个,发offer,然后才开始真正讨论待遇等各方面的细节。而国内的大学招聘完全不正规。这从杜博士的应聘经历就能够看得出来,我本人去年也有类似经历,尽管最终是我拿到了位置但选择了放弃,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两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对北美大学职场也有一些影响。国内很多高校趁机“抄底”,招聘的口气越来越大,对于普通国外博士后越来越不待见。然而,国内外科研水平的差距,其实过去几年内并无显著缩小。这个我想对国内外某一领域都有了解的人心里面都很清楚。在新语丝说大话是要在网上遭到群殴的,正如杜博士说的那句话(中兴水平超过他的不超过三个人)。我不想遭到群殴,但可以比较安全地说国内在我们这个领域还处在国外至少三十年前的水平。我们这个领域国内也有973,那973的标书和结题报告我也读过,简直是通篇胡说八道和夸大其辞,几乎没有一点严肃的研究。这样的申请,如果是放在北美进行同行评议,那是100%的首轮淘汰,会被unscored的。我曾经利用一个周末在家里面写了一份跟国内某单位合作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评委一致评价很高。然而,我心里面很清楚,那些评委根本连里面的关键概念估计都似懂非懂。这些是差距,是事实,我们没有必要也不 应该去回避。

国内的科研氛围极其不健康,申请经费不靠水平而靠关系,所谓“跑基金”。国家这几年对科研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大,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整个科研体系,要在科研上全面赶超先进国家,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去年的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已经让人大跌眼镜,今年国家又要搞科技大工程,简直是愚昧透顶。这些科技部的人完全不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顺应天(子的)意(思),只管作秀,认为拼命砸钱,科研水平自然就上来了。杜博士的遭遇尽管只是个人遭遇,其实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上的某种观点或者态度。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不仅仅于学术界,可以说上上下下到处都是浮躁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