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毛地毯:织在经纬上的古老脉络

 绍宜 2015-03-04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周礼·考工记》

文/王晶 摄影/袁媛

中国使用羊毛的历史很久远,羊毛地毯,是人们利用羊毛功能中的一个很小的维度。熙华经典的赵英伟,在中式地毯领域已经有十多年的摸索,这期间,他与夫人亲赴美国和欧洲搜寻散落在西方的明、清地毯,研究故宫藏毯,寻找制毯古法工艺,试验、恢复古典中式地毯的经典纹样与颜色……

我们以对工艺的追求和坚持来回溯,希望可以从传承的角度了解中式地毯的前世今生。

古典中式地毯

地毯对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来说并不熟悉,这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特点有关系。现在我们所知的地毯大国,比如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都是使用羊毛的大国,他们的家用日常生活中,地毯是必需品。

从一些古代文献、绘画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使用地毯的方式。比如在日本的正仓院博物馆里面,能看到陈列的唐式风格居室,就是人们在地毯上席地而坐,搭配着矮式的家具,地毯是居室中特别主要的一个印象。到了宋代,高式家具出现了,从之后的文献里可见,毯子不仅铺在地上,还有很多是铺在床与榻上,或高出地面的台子上。中式地毯鲜为人知的一个原因,就是存世的中式古毯非常少,而这些地毯当时的使用场所,基本是皇家贵族的宅邸或寺庙。

中式地毯的古典时期,是从明永乐到清雍正的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制作的中式地毯,在技艺和审美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毯界称之为古典中式地毯。由于至少从明初开始,宁夏就是为紫禁城织作地毯的故乡,有时也把这些地毯称为“老宁夏”地毯。

地毯图案:一尺莲

地毯图案:十方土

地毯图案:甘肃八达晕

地毯图案:三夔

与波斯等中亚地毯不同,古典中式地毯的图案非常“中式”,比如祥云、莲花,其设计运用了很多绘画技巧。以“宁夏花夔”为例,其图案中心是一个象征和谐的圆形夔纹,类似的纹饰最早见于中国的青铜器,四角衬以回纹拱肩,边中的纹样与大地相呼应,白色莲花粉色花瓣的织作模拟了中国画的润色手法。

再比如,紫禁城中的宫毯“一尺莲”,人走在毯上,每一步正好踏到一朵莲花,好似步步生莲。古典中式地毯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的来处,这也是它的文化根基所在。

复制经典杰作

从选一个图案,到制作出一块毯子的周期,

要半年甚或一年以上,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毛纱

编织地毯的毛线,有一些是手工纺制的,每一股线粗细不匀,这是手工纺线的特点。纺线中还有一个专业词语叫捻度,就是捻的紧度,捻度不同形成线的松紧不一样。

染色

手工编织地毯的毛线是植物染色而成。可以染色的染料其实种类非常多,但我们只用一些非常优秀的,优秀的意思是它的色牢度等很多方面都非常好,而且颜色互相搭配起来又能组合出更多的色调;也不要太难以得到,比如像胭脂虫,出产于中美洲,难以作为常用的染料。

红色用的是印度茜草,中国的茜草更接近棕色,没有橙红或是砖红这种调。蓝是用天然的靛蓝,来自浙江雁荡山区的板蓝根。淡雅的绿色,是蓝草加上槐米套染出来的。咖色就是用核桃皮、栗子皮这一类的,还有儿茶、海娜等。其实这些染料,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知道,比如埃及的金字塔里,木乃伊的裹尸布有一些就是用茜草染成。现在的一些书面资料,其作者可能没有做过实际的试验,有些论述不见得是正确的。比如老的宁夏毯,有一种被称作“木红”的颜色,在古代也许是苏木染的,它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染料,但得色的耐光性不太好,开始染出来可能是不错的红色,但是长久暴露在日光中,它的红就会褪去,我们现在很少用这种染料来染红了。

传统织做地毯的机梁

地毯纹样图纸

编织

手工打结,是编织地毯最传统的方法,并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优势。打结是织工按照图纸拴不同颜色毛纱的过程。中国地毯传统的结叫八字结,波斯毯也是这种八字结,还有一种结叫土耳其结,又叫马蹄结,大同小异,就是在两根经线上拴一个结。

后处理

织好的地毯要经过打磨等后处理,表面多出的羊毛要用火烧掉,古典中式地毯很多都是很薄且很软的,因此从结构到后处理都要严格遵循。

===========================================================================

羊毛织用

雍正御制耕织图 局部

以毛制衣织毯的技艺,至少可以上溯至商周。如在西北等畜牧地区的话,可能比这还要久。兽毛自古即为四种主要纺织纤维之一。毛纺织在时间上次于麻、丝,而早于棉。织成之物则品类繁多,常见的便有“毡、毯、褐、罽”等名。其中,又因羊毛较其他毛类易得,纺织价值又大,羊只便成了毛料供应的主力军。《天工开物》中称毛用羊有“蓑衣羊”与“矞艻羊”之分。前者为中原土产,其毛所成绒片、毡毯、袜帽遍天下,但有粗无精;后者则为西域传来,所成绒布细密滑腻,是毛织物中的精品。其实便是今天所谓绵羊与山羊而已。

文/赖婧颖

绵羊毛每岁可剪三次。一次在初春,一次在五月,一次在八月。漠北寒冷之地,八月剪毛应免,以免“比至寒时,毛长不足,令羊瘦损”。春季毛比秋季好,因为羊儿蓄了一整个冬天的毛,比之秋季,自然又长又软。且冬天多养羊于圈中,羊身上植物纤维、杂质也少。采山羊绒则可“掐绒”或“拔绒”,后者极费人工。“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掐绒打线,每日所得,多于拔绒数倍。

采毛之后,则应净毛、弹毛,令其清洁蓬松,以为原料。若欲制毡,便利用毛自身纤维的粘合摩擦之力,无经无纬,只凭揉毛碾压而成。商周时曾设“掌皮”官位,为天官属,“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描述的是华夏族宫廷的规矩。而蔡文姬归汉后,所作《胡笳十八拍》中,忆起亡家心折入胡城一段时,写胡风胡俗,亦有“毡裘为裳兮”句。然文姬见胡人以毡裘为衣,犹如见以牛羊肉为主食,鞞鼓鼓噪一般,以为全然不同于汉地之风,流离悲戚之意更甚。前后推断,大约此时汉人虽制毡,然却少有披挂身上之故。

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毛织品,还是走一道捻绒成线的工艺。打粗布绒线用铅制锤坠在线头上,用两手转动搓成绒线。而后便织、便染。制造绒褐的织机比制造棉麻的织机要大,用综八扇,穿经度缕,素色毛线于纤指间翻飞跃动。新疆哈密周代遗址曾出土一块平纹刺绣毛罽,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6至20根;又有一块双色毛罽,为斜纹,经纬密度达每厘米10到30根。可见经纬细密,织功精湛。织出的毛布除家用外,更多的可能是拿到市上贩售。再则随商路蜿蜒,流通四方。汉代出土的毛织品,便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的古商道上。遥想丝路两端,汉女缫丝织棉,胡女纺造毳布。织车转动,旁边有幼儿游戏,有几亩田地,或有毡房羊群。小农经济时代家园的理想图景,大抵便如此了。

手工植物染色的毛线

布匹纺成之后,则以五色染之。古时羊毛染色用的是植物等天然染料,没有化学制品毒害的担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自然中的红花兰草、树皮矿物,与羊毛两相应和,轻暖绚丽,真宛如纺霞而成。《诗经·王风·大车》中赞曰“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啍啍,毳衣如璊”。菼,为青白色的荻草;璊为赤色美玉。两句所言者均为毳衣的色泽之美。那穿得起如此美丽衣物的,自然也非寻常人。《王风·大车》一篇写的是天子携众士大夫祭祀山川之事。东汉郑玄注曰:“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毳衣之属,衣缋而裳绣,皆有五色焉,其青者如鵻。” 毳衣就是用毛布制成的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