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挑刺”的心理背后 爱的太少,挑剔嫌弃太多 脆弱性自我

 青衣问道 2015-03-05

人爱“挑刺”的心理背后   爱的太少,挑剔嫌弃太多   脆弱性自我




爱挑剔嫌弃的人们都有脆弱的自我。
外界对Ta们有着太多的影响,内在又有着无限的控制欲和深深的无力感。
在焦虑中指责时,听不到彼此内心的活力与声音。真心已经被失望恼怒所淹没。
欲海中,只有无穷无尽的轮回苛刻,刻薄,无助和沉没。
人类家庭社会相互推脱折磨,寻找存在和寄托


真正强大的是内心,无漏,无折磨
知苦而化,不是烦躁啰嗦
这才是真正的理性,懂得,才不会脆弱。








挑剔别人不如正视自己


一种年龄效应:女人越老越不挑剔,而男人则越老越挑剔。


  生活中,总有些人抱着挑毛病的眼光看人、看事,他们常常以此为乐。其实,这些爱挑刺的人,无外乎有3种心理。

  首先,过于追求完美。我们身边常常有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个人要求很高、很挑剔。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完美主义者除了给自己设下高标准、严要求外,还经常处处严格要求别人,并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



  其次,内心极度自卑。有的人总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时时处处挑剔、指责别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反,当他们看到了别人闪光的一面,而自己却不具备时,常会感到自卑。于是,他们采取挑刺的方式,来取得对他人心理上的优势,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力量感和稳定感。



  最后,嫉妒心理。有人时时刻刻关注着周围人的动向,并且总摆出一副与人一争高下的姿态,一旦发现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在某些方面将要或已经超过了自己,心理上就感到不平衡,进而妒火中烧。但是,他们通常不会积极采取行动,靠自己的力量超越别人,而是冲“假想敌”横挑鼻子竖挑眼,惟恐别人的成功盖过自己的风头。




  “有鞭策才会有动力”,很多挑剔的人常用这样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但是,挑刺在人际关系中更多的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激起对方愤怒和反抗情绪,破坏人际关系。同时,挑剔是出于自己主观的评判标准,缺乏进一步商量沟通的余地,进而妨碍建立深入的沟通关系。


 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反而对别人进行吹毛求疵般的挑剔。很多挑剔的人常用“有鞭策才会有动力”这样的话语为自己辩解。然而,这并不能抹平挑剔在人际关系中的破坏性作用。由于挑剔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进而破坏人际关系。与此同时,由于挑剔是出于自己主观的评判标准,缺乏进一步商量沟通的余地,也妨碍建立深入的沟通关系。

  一味地等待,过分地挑剔,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常常 抱着挑毛病的眼光待人接物,并以此为乐,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心理。

  首先,内心极度自卑。有的人总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时时处处挑剔、指责别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反,当他们看到别人闪光的一面,而自己却不具备时,自卑感常常会油然而生。于是,他们采取挑刺的方式,来取得对他人心理上的优势,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力量感和稳定感。

  其次,嫉妒心理在作怪。有人时时刻刻关注着周围人的动向,并且总摆出一副与人一争高下的态势。一旦发现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在某些方面将要或已经超过自己,心理上就感到不平衡,进而炉火中烧。但是,他们通常不会积极采取行动,靠自己的力量超越别人,而是冲着“假想敌”横挑鼻子竖挑眼,想方设法贬低别人。

  再有,过于追求完美。一般说来,完美主义者对个人要求很高、很挑剔。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完美主义者除了给自己设下高标准、严要求外,还经常处处严格要求别人,并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玻我们不否认,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自己,追求完美的进取之心是弥足珍贵的。有进取心的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但是,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苦苦强求自己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或者强求他人尽善尽美,只会带来混乱、苦恼和疲惫。

  挑剔,就好比是有色眼镜,它让人们看不见对方的优点。事实上,很多人往往把挑剔变成一种习惯,却不自知。不论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是什么,总是挑剔其中的瑕疵,而将它值得欣赏和赞美的地方忽略掉。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发现挑剔已成为一种惯性的模式,就需要赶紧转变心态。如果我们能转变心态,放下近乎苛刻的挑剔,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好处的。


性格测试:小意外反应你的内心脆弱度



挑剔别人不如正视自己

  ◎在挑剔别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给予别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宽容?



  已经习惯于挑刺的人,要学着多关注别人的优点,长此以往,爱挑刺的毛病就会得以控制。




心理案例

  阿龙和阿雪是一对恋人,阿雪是个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和阿龙的要求都很严格。


  平时,阿龙事事都顺着阿雪,阿雪说他没有男子汉气概;阿龙有时说话口气重点,阿雪又说他不够温和;阿龙自己拿主意时,阿雪说他什么事也不和自己商量;当阿龙向阿雪征求意见时,阿雪又说他没主见。

  总之,在阿雪的眼里,阿龙总有让她挑得上的毛病。阿雪不光对阿龙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平时因为失误,做的事情中有一点不完美,她都会懊恼、自责不已。

  一次,他们俩打算出去玩,本来俩人的心情都挺好的,可是阿雪又抓住一些细节不放。指责阿龙皮鞋没有擦、胡子没有剃,说他不爱干净,弄得阿龙很没面子,最后俩人因此不欢而散,原本出去玩的计划也因此而取消。









  心理透视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挑剔的行为,对孩子、恋人、朋友,甚至对自己。具有挑剔行为的人,多数是对自我评价低、不自信、工作成绩不突出者,特别是在他们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去挑剔他人。心理学家指出:过分挑剔,不但会影响人际交往,还会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我们身边常常有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个人要求很高、很挑剔。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完美主义者除了给自己设下高标准、严要求外,还经常处处严格要求别人,并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

  这种人往往内心极度自卑。虽然他们总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时时处处挑剔、指责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反,当他们看到了别人闪光的一面,而自己却不具备时,常会感到自卑。于是,他们采取挑刺的方式,来取得对他人心理上的优势,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力量感和稳定感。

  另外,这些人还具有严重的嫉妒心理。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周围人的动向,并且总摆出一副与人一争高下的姿态,一旦发现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在某些方面将要或已经超过了自己,心理上就感到不平衡,进而妒火中烧。但是,他们通常不会积极采取行动,靠自己的力量超越别人,而是冲“假想敌”横挑鼻子竖挑眼,惟恐别人的成功盖过自己的风头。

  心理诊治

  一个人要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地要求自己和他人,就是一种病态,这样不仅会使自己活得累,还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因此,过分追求完美的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客观地看待事情。心理学家给了以下几点建议:

  树立起自信

  对自己过分挑剔的人,一般都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善于肯定自己成绩的人。总是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一旦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或自己的一点小失误,导致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就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认为自己能力低,太笨,从而给自己挑出一大堆毛病来。只有树立自信心,善于肯定自己的长处,才不会过分去计较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多和他人交往

  一些人爱挑剔他人,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在内心里,对他人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认为别人这儿不好,那儿也不好。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尽给他人找茬。因此,这些人要多与他人接触,感受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温暖。对他人怀感激之情,就会注意到他人的诸多优点。当一个人从心底里接受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换一个角度看这个人。











妈妈,你为什么“嫌弃”我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最容易产生摩擦的时段。人人网、豆瓣网、微博上火爆的“我妈嫌我”系列强帖,让很多孩子深有同感,惆怅不已。
  
  近日,“我妈嫌我”系列强帖走红网络。“我妈嫌我不叠被子”、“我妈嫌我胸太平”、“我妈嫌我挑食”、“我妈嫌我眼睛小”、“我妈嫌我爱打扮”……在妈妈眼中,我们就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记者采访了山东慧心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首席咨询师李立,解读“我妈嫌我”背后隐藏的亲子心理。
  
  爸爸不嫌妈妈嫌
  
  生活中常见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不少人曾经被妈妈“嫌弃”,妈妈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身上的缺点,令人五味杂陈……成年的子女,能够感受到“嫌弃”背后的温情,同时也纳闷不已:“为什么爸爸不嫌,妈妈嫌?”
  
  李立认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分工的差异导致了母亲比父亲更挑剔。“挑剔”和女性的性别有关。更加细致,更注重细节,这是女性普遍具有的思维模式。另外,母亲之所以在家庭中扮演了挑剔的一方,还因为她对家庭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母亲在照料子女的过程中,投入越多,期待越多,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相应更高。
  
  李立提醒所有父母注意的是,挑剔的父母通常会得到被挑剔的待遇,他们的子女一定会把它还回来的,希望这样的父母有所准备。










  既是养育者,也是监督者
  
  对很多孩子来说,挑剔的妈妈让人又爱又恨。李立分析,这和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你跟我有仇吗?你怎么老看我不顺眼呢?”面对挑剔的母亲,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会对母亲说出这样的话。“母亲既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家庭中的'监督者’。”李立指出,尽职的母亲是不能容忍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的,当孩子表现出惰性时,“监督者”会督促孩子,强迫他去做不愿做的事情,很容易和孩子对立。如果做母亲的本身就有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对立的冲突更加明显。
  
  她提醒,在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家长(不只是妈妈)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把孩子当成全部。这种观念忽略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有的女性放弃工作,做全职妈妈,只为教育好孩子。孩子有没有教育好,不仅是一个母亲成功与否的标志,甚至是衡量一个家庭成功与否的尺子。孩子被当成附属品,自由成长的空间被挤压,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挑剔不等于爱
  
  有的家长认为,挑剔源于爱。当孩子对妈妈的挑剔不满时,妈妈会说:我怎么不去管张三、李四家的孩子?我这是在关心你、在爱你!
  
  如今家长大多知道,要合理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李立指出,把挑剔当成爱的方式,恰恰是一个误区,两者不能混淆。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好的和不好的方面,但嫌弃和挑剔却是排斥“不好”的存在。
  
  “应该说,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可依靠的最后一个后盾,为孩子提供最坚定的保护和支持。就算这个孩子再不起眼、做的再不好、没有人在乎他,他的父母也应该在乎他。”李立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发现,如果自己学习好、舞跳得好、钢琴弹得好,老师和同学就会喜欢自己,如果情况相反,自己就会不受欢迎了。如果在本来挫败的情况下,孩子发现连家长也不喜欢自己了,这种伤害远远超过外人造成的伤害。
  
  李立特别提醒,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而言,最亲近、最信赖的人给他的心理创伤往往是最深的创伤。如果妈妈给孩子一种“你不行”的暗示,直接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种植,有可能伴随其一生。因此妈妈和孩子之间恰当的沟通,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挑剔要有一个度
  
  究竟要怎样去爱孩子?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大众的价值观念中,一个好的未来就是有好的工作、薪水、地位。李立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好”的未来被物质化,“好”的标准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整个社会层面中来讲,所有人都有一种焦虑的心态。家长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变成嫌弃、挑剔,认为只有不断指出缺点、改正缺点,孩子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妈妈对孩子倾注的期待,因为社会整体的焦虑变得挑剔、不安。
  
  有时妈妈过分地挑剔,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作为家庭的“监督者”,如何让监督意见有效执行?李立介绍,根据教育学中“最近发展区”理论,妈妈可以给孩子指定“跳一下就能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在够到最近的标准之后,再逐步往上提升。
  
  也有的父母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强制逼迫塑其成才,郎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如果双方能够接受,当初的逼迫也能成为甜蜜的回忆。但这种模式不值得推广。李立指出,如今市面上有成百上千种亲子教育书籍,但家长不要跟风。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要适合孩子,还要适合自己。挑剔要有一个度。这个度难以量化,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母子、母女之间的交流模式都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家长用心去感悟。

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之前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已经不太适用了。作为成年人,儿女其实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表扬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感,反而是父母越来越依赖儿女。这个转变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尤其对于父母,自身优势地位的丧失和无力感会让他们下意识地特别爱用“管”和“挑剔”来干涉儿女的事情。这样的情境中,做儿女的心里有些厌烦也是可以理解的。











抱怨挑剔的负面性格容易影响子女形成心理疾病


我是一名来自边远山区农村的学生,今年20岁了,家中也很穷困,父母身体也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不敢和父亲说话,有父亲在场的时候,我也不敢和别人(包括亲戚们,朋友们,伙伴们)说话,搞得很尴尬,只是父亲(或朋友伙伴)问问题,我只回答,而且很不自然,没什么表情,声音也小 好像在颤抖......说道好笑的地方,我也不敢笑,说到令人难受的时候,我也不敢说些同情 鼓励的话,不敢有什么表情......在家干家务,如果一不小心把哪儿弄疼了(如搬椅子把手夹了),我却不敢喊出声来(有父亲在家的时候) 我从小就这样过着,幸好,他不在家的时候,我敢和我的妈妈讲话,能把我心里百分之九十的话都说出来,那时候父亲也是经常在外打工,只有农忙,过年时才回来,只有这段时间,我才过得难受,但那只是十几天,他出去打工后,我又能和妈妈一起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生活和学习了,有空闲的时间,有敢出去找伙伴玩,但在人多,大庭广众之下,我也没有别的孩子那么大胆,大方......



     可是,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要出事的根源,只是在逃避,出事是必然的。03年暑假,也就是我升初二的那年,我父亲因为身体不好,从外面回来了,去住院了,病重的他,出院后,对我的事不闻不问,脾气暴躁,只知道对着我和我妈大吼大叫,只要我们有一丁点不好,他就和别人说,从来不,也根本没有考虑过我和我妈的感受,有时候,学校发一些信件,让我们带回家给父母看,他看后,往地上一丢,什么也不说,然后又是大吼大叫,在他心中,他只在乎成绩,只有他认为满意的成绩,脸上才可能会有一点笑容。每次回家,他只会问成绩。




     他在家那个样子后,我更加不敢说话了,也不敢出去找伙伴玩了,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寄宿,周末在家,在家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敢做,只敢时时刻刻趴在桌子上学习,看书,说是学习,实际什么也没学进去,不敢蹦蹦跳跳的出去散散步  玩一玩......在学校的时候,课间我也不敢出去玩,不敢和同学一起打球,一起运动,经常穿那些很不合身的衣服,我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很不自在,放学后,我也总是一个人沉默寡言,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在食堂吃饭......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着,在他心中他自己的一个目的,那就是他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出来(在上一代人眼中,大学生很了不起,其实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他在别人面前有面子,脸上有光......所以他只关心我的成绩,从来不关心我的成长,从来不关心我过得快不快乐,累不累......更没有关心过我的身心健康,未来......而完全忽略了我是一个孩子,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我的性格,心理,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初中和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把握好了,那么他将受益一辈子,幸福一辈子,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不幸,打击,都会正确地去面对,泰然处之。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充满欢笑,温暖的家庭,不需要很富裕,也不需要父母很有文化,但至少充满爱,温暖的家,将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会幸福一辈子,而我却没有,没有这样一个温暖,有爱的家。我从来没有嫌我的家庭贫穷而埋怨我的父母无能,没用。但是,我认为,家可以不富裕,但一定要温暖。每次回家,都只听到问我有没有考试,考了第几名的那几句话,然后就是一张冷冰冰的面孔,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和父亲开开心心的吃过一顿饭,聊过一次天,拉过一次家常,从来没有和父亲去哪儿玩过一次,从来没有亲近过一次,从来没敢开口要父亲帮我买过什么东西......每一次周六回家时,总看到一些同学和来接他们回家的父母大大方方,无拘无束的聊天,拉家常,什么都聊的时候,我的心在哭,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没有那样的家,我好羡慕他们,虽然我的成绩很好,但我并不快乐,并不开心,而那些同学却不管他们的成绩多么不好,他们却过得很快乐,很开心......




        我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每次回家,那气氛让我感到窒息,好象有一副无形的牢笼在束缚着我,我只敢趴在桌子上做作业,不敢出去玩,不敢出门,怕和村里人碰面,碰到村里人也不敢打招呼,不敢出去转转,而这些恰恰和我父亲病回来之前相反。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哪有不爱玩的道理,有谁不喜欢蹦蹦跳跳的......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现在,他只知道对着我和我妈大吼大叫,大声的骂,左邻右舍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即使有别人,外人在场,他也这样......好象在外人面前骂我们他很有面子一样。他自己什么都不行,却喜欢评论别人,经常说这个怎么怎么样,这个人很灵活机智,那个人是个二百五......经常说我所在的班级怎么怎么不行,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也差;什么不是实验班,不是好班,不是快班,;教室比别人的离马路近受噪音影响大......(虽然这样,我并没有埋怨)还天天杞人忧天说,我这一生现在不知道怎么过;活一天,算一天,活到哪,就算哪,只能等死.......我,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就天天活在他的消极思想之中,在他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下,我的思想也变了,变得喜欢挑剔别人,也喜欢说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太差了。


         终于,在2007年暑假(我高二升高三时),由于我太挑剔那个班,太恨那个班。于是,我向他提出要帮我转到一个好班去,我看他平时的那副德行,以为,他有关系帮我转班,可是他却敷衍了事,随便应付,错过了换班的机会。在那样一个差班里再加上又是高三,我从内心里不想。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父亲,热爱的家,竟是这样的,我就像被骗了那么多年一样。父亲,辜负了一个孩子对他的信任......




        我就像被打蒙了一样,于是,我的精神支柱倒了,我每天都活在怨恨之中,上课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满脑子都是埋怨班级差,憎恨父亲的思想......接下来的日子都是这样的,每天早上起来,脑子里就开始怨恨,每天在怨恨思想中睡去,成绩更是直线下滑,一滑再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高三,别人都在奋力拼搏,被水一战,而我的高三却一天天的在怨恨和愤恨中度过......一年就这样晃过去了,高考成绩出来了,进高三时那么好的成绩,现在却只能  ,也只考了一个二本。


          高考过去了一年多了,2009高考也过去了,而我却依然没能从那些怨恨的痛苦深渊和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我很恨我的父亲为什么没有给我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家,同时又那样为了他一个人的目的,而违背一个人成长的规律,对我人性上的摧残;又那样错误地,用那消极的,错误的思想来教育我:什么”三好学生“的奖状没用,成绩第一名的奖状才光荣;运动会拿奖没用;不准带同学到家里来玩......等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和做人......




        现在,我虽然进了大学,也一年多了,别人都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我却感觉不到。我依然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上课下课,依然与同寝室的人处不好,性格依旧孤僻,没有朋友,依然不敢与同学一起打球,不敢在人多的地方接电话打电话,不敢参加什么活动,我的生活很苍白,单调,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





         由于长期活在那种焦虑,抑郁,怨恨,埋怨情绪之中,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身体干干的,头脑在变小......各种疾病都慢慢开始出现了。每天都在痛恨声中睡去,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上课时看着黑板发呆......走路时,还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骂父亲的话......让我感到万分痛苦,万分痛苦,我希望一位好心人能帮我解决心灵上的烦恼和痛苦,帮我把心里的垃圾倒出来,恢复到以前和我母亲生活时的那个活泼的我,让我做一个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的人(我不想成为另类,我不想别人用异样的目光和行为来对待我),让我做一个真正的年轻人,做一个活泼开朗,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把快要荒废的学业重新拾起来,实现我高考时就该实现的梦想......我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我不恨我的父亲,怎样才能平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









越挑剔越有范儿?

研究者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发现――速配者受欢迎的程度还与其挑剔程度呈正相关。


不过这只在男人中表现显著,大概是因为女性总体来说都比较挑剔。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一个人会因为爱挑剔而受欢迎,而是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爱挑剔这一项特征会给你加分。

研究者们指出,这一发现符合以下传统观点:“人们认为,越受欢迎的人选择对象时越谨慎,这种谨慎会让他们有些挑剔,而不受欢迎的人选对象时则比较随意。”研究者们还发现了一种年龄效应:女人越老越不挑剔,而男人则越老越挑剔。







不要逃避爱挑剔的上司
译者: Rose糖糖 原作者:Oscar Holmes IV, Ph.D.    


讨厌你的上司?在这条路上你并不是一个人。很多员工都称自己和上司的关系并不好,很多报道都称他们的上司完全就是一个爱责骂的主。领导不当是指下属知觉到的管理者长期表现出的敌意行为,既包括口头上的攻击也包含一些非言语的行为,但不包括身体攻击(Tepper, 2000, p. 178)。众所周知,尽管领导不当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个人和组织性后果,比如在工作环境中,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感、幸福感降低,而失误、疲劳感和敌对感增加(Cortina, Magley, Williams, & Langhout, 2001; Tepper, Henle, Lambert, Giacalone, & Duffy, 2008; Tepper, 2000),但关注员工处理领导不当的技巧效用问题的研究却很少。

很多员工得到的建议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跑开”和“避开”他们爱责骂的上司,但是这个建议的效果如何?一项新研究对逃避反馈作了调查,对于这项特殊的员工处理技巧的效用问题提供了一些指导。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由梅里尔·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主演,影片生动地说明了员工会离他们爱刁难的上司很远。有这么一个场面,米兰达·普利斯特里(梅里尔·斯特里普扮演)回到办公室,员工们都竭力不穿过米兰达走的道。


更为滑稽的是,米兰达乘电梯时,有个员工便下了电梯,米兰达经过走廊时,其他员工经过走廊就会走相反的方向。当然,这很容易看出建议员工避开棘手的上司的原因,看似也挺不错,但这个建议对于员工来说尤为有问题。





逃避反馈导致更多疲惫感

资源节约论认为人们在处理事情时所使用的资源很有限,为了不让自己能用的资源耗竭,人们在使用时都会有所保留,并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资源(Hobfoll, 1989)。类似于之前的研究,我们发现领导不当确实会导致情感衰竭(疲惫),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尝试避开自己棘手的上司的员工们实际上经历的情感衰竭要比没有这样做的员工更多(Whitman et al., 2014)。


我们的结果确定了这些尝试着避开自己上司的员工经历的是损失螺旋过程。资源损失(获得)螺旋的原理解释了有价值的资源损失(获得)的时间,这就加剧(改善)这种情况的发展。因此当员工受到责骂时,自己使用资源就会有压力,容易产生情感疲倦。然而,转换有价值的认知资源,开发和实施避开自己的上司的计划会导致更多资源流失,情感疲倦就会加深。


他们不知道他们处在损失螺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的境地。尤为有问题的是,这些员工不仅会经历更多的疲惫感,在工作表现上也会失去很多有利的反馈信息,自己的行为没有受到约束,就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出现。同样地,看似建议员工避开上司可能坏处多于好处,因此员工可以选择不用这种方法来对付领导不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