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全碑

 汉青的马甲 2015-03-05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 出土】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无疑是汉隶中的名碑,但历来就有争议。美之者誉之为“行书之《兰亭》”,诋之者之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所以历来学隶书,都不主张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张多习。说它如《兰亭》,是誉之过当;说它如女郎所书,是诋之过甚。我倒是觉得,它就像赵孟頫书,成就极大,贡献极大,秀美异常,通俗易入,但确实较为柔靡,临习者必须善学。即如后人评价学习《曹全碑》的清人万经一样。要“去其纤秀,得其沉雄”。

【内容】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其实《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它的波画“燕尾”处也极为圆润精到,临习时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迹的风神。捺笔的波磔忌过于轻飘浮滑。

【发现】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额佚失不存。出土时字划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中有断裂,今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少有较此完好者。出土后移存郃阳县孔庙东门内,西向。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损本。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割裱本,内框高25厘米,宽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宽16厘米,计21开。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编》载为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五行;四列《金石萃编》载为十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敏、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碑文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碑阴刻立碑题名者的题名,有处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刚等旧藏之明拓“悉”字未损本。朱彝尊,清朝学者,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博学多才,尤工于词,为清代大家。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清朝学者,精于经学考据,又擅长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考证精审。外题签为梁启超题“朱竹垞旧藏本曹全碑,今归饮冰室。己丑正月题”,内题签为翁方纲题“曹全碑曝书亭藏本”,并钤“覃豀鉴藏”朱文长方印。”朱彝尊、翁方纲、梁启超递藏,有梁启超、翁方纲题跋,赵怀玉札,李彦章观款。钤有“彝斋”、“启超”、“梁”、“竹垞”、“子孙后世家传之宝”、“翁方纲”、“汉筹之印”、“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苏斋金石文”、“容斋清玩”、“饮冰室藏”、“叶志诜审定记”、“东卿过眼”、“朱彝尊印”、“李彦章印”等印。

此本为首行“秉乾之机”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损。碑版字体匀整秀丽,分纵横行,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骤,洵神品也”。人们誉它象“风流自赏的三河少年,文雅可爱的兰闺玉女”,是汉隶中用圆笔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虽不为精善,但较之当时所拓,神理浑沦可爱。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并记载了汉代以张角为首发动的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订正历史之参考。此碑文多别字,故后人疑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汉人所不能。

【鉴赏】

此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目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了记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还记载了汉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和德面缚而死”等语,与文献记载不同。可作为订正历史的参考。另外还记载了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已波及到陕西,郃阳县民郭家为之响应,遂成“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里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对研究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用笔特征是很明显的。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写得比较长,姿态也各种各样,或如小溪潺湲,或轻轻下按,然后顺势挑出,缓逸流畅,得翩翩欲飞之姿。结体精密,平和圆润,虽向背并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转折法变化也十分丰富,或圆转而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轻按后翻折而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处提笔归中,然后翻折而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一笔,凌空向右上圆势按下,然后重心反下,折笔而下,如“叔”字;或在折处,提笔向上,然后圆势按折而下,如“涌”、“贲”等字,然轻重缓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异。这些转折法,在汉隶中虽大体相同,但因各人的用笔方式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但给人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谓同构异质,与我们当今所作的隶书使转一类,有天壤之别。其实,楷法中的使转正隶书中均可找到它的对应处,只是方圆、趋势不同而已。再从其书风上看,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色。婀娜多姿,体态窕窈,艳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宫紧收,精气内藏,舒展如群鹤翔翅,雅静端庄,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寓清秀于风月之间,笔精墨妙,丰腴蕴藉,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意气灵和,开明丽清雅一路。不知者以为软媚,深知者以为骨峻。历代将它与《礼器》并称,视为汉碑至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