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保服务业的“春天”到了

 有梦想才能成功 2015-03-05
淀山湖旁的空气监测仪。

  淀山湖旁的空气监测仪。

  陈征 摄

  本报记者 蒋娅娅

  近日,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与此同时,环保部也编制了《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指导意见》,规定政府将向社会公开购买环境服务;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还透露,环保部很快还将出台关于加强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指导地方开展环境服务产业发展。

  一时间,环保服务业(偶尔也被称作环境服务业),似乎成了环保部的“头号”工作。市场各方自然也把目光聚集到环保服务业上,诸如券商们已纷纷对环保服务行业作出“增持”评级。

  然而,相关个股股价短期受提振而上涨,只是第一步。无论是行业参与者,还是市场投资者,大家都期待着这一产业来次真正的大爆发。环保服务业的未来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何以成为“头号”工作

  环保服务业只是环保产业大概念中的一个细分,目前在环保产业中所占的份额仅有15%左右,远不及环保产业的另一个组成—环保产品技术。如今为何越来越受青睐?

  一方面缘于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整体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遏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当前社会最强烈的呼声和愿望。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为环保产业发展“高”定调,即到2015年,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进而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大发展,技术和服务两手都要抓。但在技术和服务中,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环保服务业应获得更多支持。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就坦言,服务市场为技术产品市场提供了真正的推动力,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才能得到根本进步。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环保服务业发展,将是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环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着力发展环保服务业,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径。目前,欧美大多数国家环保产业中,服务业占比早就超过50%,甚至达到60%。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环保服务业仅占15%的比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要求这一产业能够加快发展,迎头赶上。

  事实上,国务院去年出台《意见》时,明确提出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态。

  在这之前,环保部还发布了《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环保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同时也表示要通过试点,改善环保服务业发展环境。随后,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陆续在湖南四川山东、江西等不少省市推进。

  直到今年,政策“暖风”更是频频吹向环保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在各种场合被更高频地提及,越来越“热门”。同时,包括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也已经让环保服务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打开广阔市场空间

  脚步已经迈开,环保服务业未来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根据第四次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的初步统计,2011年,我国环保服务业规模为1706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0%。看似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但在业内人士的评价中,环保服务业才刚刚起步,服务体系、服务模式还不完善,未来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我国环境服务业目前还不能为环境管理向质量改善转型提供足够强大的支撑。”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如此评价。而他将这一现状的原因归咎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即环保服务业发展受到现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影响,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转化成为现实的需求市场。市场化水平低下,缺乏充分的竞争,极大制约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眼下宏观政策的变化,已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创造了绝佳机会。诸如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原则、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些为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具体来看,环保服务业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服务、环境监测(包括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境工程监理服务、生态环境修复服务、环境金融服务等领域。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巨大的市场需求就会源源不断地导入,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妨看一看美国的数据,2010年其环保服务业占GDP份额就达到1.13%,已逐渐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动力,并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其中,环境监测服务产值为611.5亿美元,污水处理服务产值为469.1亿美元,环境咨询与工程设计服务产值为270.2亿美元,环境修复服务产值为121.8亿美元,等等。与之相比,我国的环保服务业,2010年收入总额仅约1500亿元人民币。

  不过,这一对比之下的巨大差距,在国泰君安分析师看来,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

  牵动市场敏感神经

  市场永远是敏感的。如今,环保服务业越来越“热门”,这块巨大的“蛋糕”也让很多机构、企业或是投资人虎视眈眈。更有一些嗅觉敏锐的,早已经闻风而动逐入“蓝海”。

  就在去年年底,沪市上市公司“南海发展”在上市了13年后改名为“瀚蓝环境(600323,股吧)”,并大张旗鼓地搞了一场新标识启用仪式。之所以改名,就是为了进军环保服务业。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公司已从上市之初单一的供水主业,逐步发展为集供水、污水、固废处理、燃气供应等完整的环境服务产业链,实现了从传统的市政公用行业向环保服务业的蜕变。

  转型带来的效益也是明显的,今年3月发布的2013年瀚蓝环境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01亿元,同比增长13.1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22.93%。

  无独有偶,另一家环保企业—晓清环保,一直是以技术擅长,在废水、固废和环境修复等领域均成功研发并实践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即便是行业内的技术“领头羊”,公司也不满足,而是努力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型,以求在未来的环保服务业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

  同样,原先只生产监测仪器的先河环保(300137,股吧),也已经将其业务扩展至提供监测服务。公司利用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手段,开始为山东提供全省大气、水质量监测和技术管理服务。这也是地方政府向市场购买环境服务的典型案例,先河环保负责山东当地水和大气的监测运营网络管理,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并用自己的设备来更新;而地方政府则把购买监测数据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成为真正的市场购买者。

  上述这些环保企业的转型,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环保服务业。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政策对环保服务业产业发展的规划明确以及鼓励和提振下,环保服务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不言而喻。环保企业纷纷转型进入环保服务业或是巩固在行业的竞争优势,是必然的。而关于“转型”,业内人士也普遍认同,在环保产业,从单纯的技术、产品生产,向产品生产和综合服务相结合发展,正成为一个趋势。这与国际上通讯行业的发展一样,手机等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中心,而成为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工具。

(编辑:和讯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