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仁”“和”的思考

 指间飞歌 2015-03-05

关于“仁”“和”的思考

[ 来源:历史千年 | 发布日期:2015-03-03 ]

  摘要: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而在古代管理思想中,儒家管理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本文通过“仁”“和”两个方面,浅析了儒家的管理思想,并在现实管理中的价值应用。

  关键词:仁;和;儒家;管理思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文[注: 因在广东主持湛江电台《放飞吉祥鸟》而名声鹊起。2007年-2008年间他主持的节目成为湛江最火的晚间情感综艺节目,直接影响了海南、广西周边的收听群体。]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家学说[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当政之前,只是各种学说中的一种,而且不为官方所看重。笔者不是胡说,请看史书所记:[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在两千年来长期一直居于[注: 居于 拼音: 解释: 处在(某个地位):~领导地位 ㄧ该省粮食产量~全国之首。-juyu]主导和统治地位。如果将中国传统思想比喻成一棵树,则儒家学说就是主干,儒家学说以孔、孟两位圣贤的思想为主体,他们的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管理思想影响深远,而且对日、韩及其东南亚管理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注: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时代,主张以人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是“仁”。在德性上,它提倡仁爱,崇尚礼仪,推崇道德;在人际交往上,它主张以和为贵,以信取人,与人和谐相处;在义利关系上,它推崇见利思义,不唯利是图;在修身利己上,它提倡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本文主要通过“仁” “和”两个方面来介绍儒家学说的管理思想及其现实的价值应用。 
    
   一、关于“仁”

  (一)何谓“仁”。

  在孔子之前就有“仁”的记载,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和《诗经》中,孔子在吸取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将西周的德治融汇结合,形成了“仁”的观点。

   “仁,亲也,从人丛二”(《说文》)解释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的概念宽泛复杂,包括了孝悌,忠恕,诚信等德性。对于弟子的“仁”问,孔子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认为“仁”的本质是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

  (二)关于“仁”与“礼”。

   “仁”的内在核心是爱人,表现到外在的行为就是仁的实践,而仁的实践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何为礼?在孔子心目中:“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就不肯能有礼;而只有遵从“礼”的行为才是“仁”,“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就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要符合礼仪的规定,这就是仁。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礼”是“仁”的外化,人的仁爱之心通过“礼”来表现;“仁”是“礼”的内容,徒有形式“礼”的不能称之“礼”,只有合乎“仁”的“礼”才是“礼”,才能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到约束作用。

  (三)“仁”的目标——“富民”“安人[注: 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为安人。-anren]”。

   一切管理都有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管理是盲目的活动,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目标的。儒家学也有自己的目标----“富民”“安人”。

  “仁”的目标之一是“富民”,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庶之”“富之”“教之”的观点中认为:一个国家要想能够治理好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二是人们要富裕,三是要对人民实行教育。孟子也曾在《孟子·梁惠王[注: 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公元前319年。]》中指出,要使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所谓“王道”就是施行“仁”道,而“富民”也就是“仁”道的目标。

  另一个目标是“安人”,孔子在《论语·庸也》中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说有高尚品德的君主广施恩于众人,济度众人,使得人们安居乐业,礼乐兴,刑法中,上下有序,从而民富人安,天下太平,最终实现了君主对国家的有效管理。

   (四)“仁”在管理学的价值应用。

  “仁”应用于现代管理中,就是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企业的主体是人,只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开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胸怀“仁爱”,把人作为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将员工当做企业的主人看待,尊重员工,满足其需要,实行柔性化管理,创造优良的生活工作环境。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运行。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紧密相连,由“仁”产生出来的员工积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关于“和”思考

  (一)何谓“和”。

  中国传统观念十分重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和”。在《说文解字》中,“和,调也”,和就是调和,协调之意。对于“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界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记》)这些观点无疑展露了“和”的理念。

  “和”的理念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反映在思想上,“中气以为和”(《老子》);反映在政治上,“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反映在经济上,“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大运》);反映在处事上,“和为贵”(《论语·学而》)。简单来说,“和”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其团结,治国,和能兴邦;治生,和能生财。

  儒家学说中,“和”是以自身和谐为起点,通过道德修养达到个人自身和谐,从而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了,人与自然才能更好的和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就是一个“和”的演变过程。

  (二)关于“和”与“同”。

  在《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调和而不是盲目的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讲调和。这里的“和”是指不同的东西和合统一,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是指没有差别,盲目的一致、同一。

  在《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来固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以他平他”就是把不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达到和谐同一,从而形成新的事物,这就是“和”。而“同”就是相同的东西无联系的机械组合在一起。

  (三)“和”在管理学的价值应用。 
    
  “和”在“人--人”管理实践中,协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和谐;协调高层管理者和低层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和谐。这种以“人和”为目标的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现管理的人本思想。在管理中,领导者通过身体力行,注重民主,关怀下属,创造良好的和谐气氛和环境,进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努力工作,拼搏奋进。

  综上所述,“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和”是儒家思想的价值目标。儒家提倡仁爱,通过道德教化,使人性不断升华,达到个人“和”的状态,继而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 丌名杰.管理思想史 [M]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文昌,于维英.东西方管理思想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 潘承烈,虞祖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