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市政府的辟谣为什么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

 憨猫书架 2015-03-06

兰州市政府的辟谣为什么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

水污染的传闻再一次点爆了兰州这座西部城市的集体情绪。距离2014年震惊全国的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不满一年,34日清晨开始,兰州市民再次发现自来水有异味。傍晚时分,市民纷纷涌进超市抢矿泉水,很快,各大超市矿泉水告罄。

自来水话题之于兰州,恰似雾霾之于北京,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民刷屏”,甚至全民恐慌。尽管当晚9点半后,兰州市民陆续收到了兰州市委宣传部的短信,短信辟谣称:“经兰州市疾控中心检测,自来水水质各项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市民可以放心饮用。”

但这句惜字如金的辟谣,并不未能舒缓人们焦急的情绪,因为这无法说服人们的鼻子,每个人的鼻子都闻到了异味。

一个城市,屡次因为自来水丑闻上了头条,本应该有更多经验,第一时间公布自来水监测数据,给市民权威的解释,让真相走在谣言和恐慌前面。但是没有,事实相反,兰州的市长在沉默,兰州市环保局在沉默,焦点中心的兰州威立雅也在沉默。

公共危机发生后,秉持真实、快速、主动、坦诚的原则,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快速处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危机信息对大众所造成的影响。这本是现代社会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常识,这样做,有利于消除公众的恐慌,使公众对政府有信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但是很遗憾,兰州市民又一次,迟迟没有等到政府透明的信息公开。

焦急中的市民情绪愤怒便在情理之中,人们很自然联想起了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不得不说,虽然有关责任人也受到了问责,但这场危机事件最后以低调处理收场,地方政府以为这样的方式就可以避免新一轮的“媒体炒作”,就可以躲过媒体的聚焦。以为这样,便可以尽可能降低丑闻事件对城市的影响。

这是很多地方政府面对发生在区域内丑闻的态度,能遮就遮,能掩就掩。新闻的热度总会过去,热点会被新的热点替代。时间一久,公众也就遗忘了,事件的不好影响也就淡化了。

但公众并没有忘记此事件中地方政府的态度,他们没有等到地方政府有诚意的道歉,没有看到政府彻底的反思以及制度的补缺。于是,当水危机事件再次发生的时候,政府的辟谣无法说服公众,抢水风波再次上演。兰州市民“用脚投票”,用行动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这是地方政府自己种下的“苦果”,怨不了谁!

面对公众危机,必须拿出勇气,直面问题,透明公开。倘若的确出了错,真诚道歉,求得公众原谅,除此别无他路。否则,地方政府迟早要为消减的公信力埋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