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揽月86488 2015-03-06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很多在澳洲居住或是曾经来澳洲旅游过的朋友,都深有感触那清新的空气和蓝天白云。老百姓对大陆日趋严峻的生存环境,甚是焦虑。最近看到柴静的一个片子,揭示中国近年来因过度开发资源和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最终遭罪的还是老百姓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多大陆朋友唉声叹气,而海外电台采访民众时,大家一致庆幸自己能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二十多年前我刚来澳洲时,没钱买新车,花两千多澳元买了一辆二手车。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学习汽车保养,比如年度的更换机油,更换空气过滤器,更换气缸火花塞等基本事项。我开始没有注意(也不知道),把更换下来的废机油倒在下水道里。刚好被一位西人邻居看到,他严厉地指责我,并告诉我要把废机油收集在容器里,送到专门的回收站。这个经历让我终生难忘,以后就非常注意环保,垃圾分类也是规规矩矩。也许你会想,反正没有人看到,这一点点废机油算什么?只要那些大企业做好了,我们小小老百姓值得大惊小怪吗?问题是大家要是都这么想,这就带来一定的普遍性,形成一种习惯和一种理念后,那就可怕了。

    我来澳洲的那个年代,尽管当时中国的污染没有现在严重,隔三差五也会看到蓝天白云,很少有雾蒙蒙能见度很低的日子,可是仍然无法和澳洲相比。其实澳洲绝大部分地区是荒原沙漠,不适合人类居住,最佳居住的地区大多都在东南沿海地带。墨尔本是海滨城市,在春季刮大风的季节偶然也会有扬沙天气,但半天一天就没了,尽管空气中有沙尘,但没有有害的化学物质。我开始很庆幸我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次我参加一个集会,那是在横穿墨尔本市的一条著名母亲河——雅拉河边上,有一个机会我和一位在澳洲土生土长的侨领聊天。老先辈告诉我一些故事,让我听了非常惊讶和感动。

    老先辈告诉我:不要以为澳洲以前也是这样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在上世纪60-70年代,澳洲社会一片黑暗,黑势力强大,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员贪污腐化,老百姓的日子很难过。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墨尔本原来是澳洲的首都,也是澳洲重工业的聚集地,加上政府没有强硬的法制机制,老百姓也没有环保意识,环境污染极其严重。(我想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大陆可能差不了多少)。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这是1925年雅拉河的一张历史照片,那时还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

    政府和老百姓痛定思痛,要生存,就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后来上台几位极其强硬的领袖,也出台很多极其强硬的律法,成立一些不怕得罪人的监管机构。尽管老百姓和企业不适应,在一片咒骂声中,甚至改革者经常会接到“死亡威胁”,澳州开始有了转机。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60-70年代充满生活垃圾的雅拉河

    老先辈指着雅拉河说:当时的雅拉河是一条臭水沟,河面上的油污和垃圾有几公分厚,水质又黑又臭。尽管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清理雅拉河,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澳洲是体育大国,无论爱好体育还是亲自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非常巨大。而且体育明星在男女老少的心目中,有着绝对的威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当时曾经出现过有一种“时尚”运动:各类体育明星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分批进入雅拉河游泳,也就是在充满有毒化学污染物的臭水沟里游泳。运动员在水里经过半小时的浸泡,上岸时皮肤上黑乎乎的,很多运动员的皮肤产生布满红肿的皮炎。媒体震惊了,老百姓震惊了,体育明星们的这种“自残性”的抗议,唤起了民众的良知,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靠政府还不够,还要靠我们自己。

    “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什么?”这是一种理念和习惯的建立和更新。慢慢地经过若干年后,澳洲社会有了彻底的改观。当我们九十年代到澳洲时,看到的环境已经相当好了。相信现在比九十年代尽管开发了很多,高楼大厦多了很多,道路新建了更多,GDP上去了很多,可环境的保护比以前做得更好。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现在的雅拉河沿岸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雅拉河夜景

    我曾经把那个雅拉河边的故事,告诉过很多国内的朋友和新移民,目的也是提醒大家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的责任,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能做什么?我的博客介绍了很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发电,雨水存储,种植树木花草,家庭沤肥,家庭养蚯蚓,种菜,养鸡,还有很多修修改改废物利用的例子,其实这些都是澳洲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电视节目教大家如何油漆

    澳洲最著名的生活类电视节目和杂志“Better Home and Garden”(有中文版叫“美好家园”),澳洲本土影视评选年年得奖,是生活类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他们就是教大家DIY制作,种树种花种草,种植瓜果蔬菜。那么著名的节目,那么资金雄厚的团队,开一卡车到马路上捡垃圾,拾破烂,收集旧家具,经过小小的改造成为居家的摆设,用具或者园艺的一件装饰,化腐朽为神奇。仔细想想不光是省钱,而且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为能源的再利用做贡献。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用运输底座制作的室外家具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运输底座制作的书架

 人在海外:谁不向往蓝天白云? 
旧书(最下一本)制作的“书架”

    这些举措最重要的是砍断了一些 “生产链”上没有必要的环节。以前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对我们大环境的保护有什么影响?现在我明白了:

    比如说厂家生产一个柜子,需要木材,运输能耗,制造能耗,还有很多材料的浪费,代价是消耗地球的资源和增加碳排量。当然为市场提供了新产品,创造了就业机会,老板赚大钱,员工赚小钱,国家抽税也赚钱,同时GDP上去了。如果按照澳洲社会倡导的这种理念,有人丢了一个旧柜子,另一人搬回来敲敲补补,油漆一下焕然一新,废物利用,省钱过日子。尽管对就业和GDP没有贡献,可是对环境资源的再利用,减少碳排和环境污染有好处。

    也许朋友说,就那么一个柜子,值得上纲上线吗?的确没有必要,但是只要你也做到,我也做到,全民倡导这种理念,大家都从自己做起,我想宏观来说必定是有效果的。大家不知是否注意到一个奇特现象:一些环境保护做的好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非常优美,老百姓也非常富裕,可是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都非常强,都非常自觉,人前人后一个样。而且百姓中喜欢花草树木,欢喜DIY自己动手制作和修修补补的比例相当高。

   我在写文章最后几段还想到北欧一些非常美丽的国家,老百姓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不信大家看看一位叫“小M大麦田”网友的博客,人家阿尔卑斯山脉的生态环境是那样的,而老百姓的理念又是那么的不同。曾经一位网友对海外DIY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嗤之以鼻,认为舆论在炒作,误导,把这个现象归结为海外老百姓穷,省钱。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稍微有点观察力的朋友都可以看到过度开发和浪费是有代价的,而大陆现在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肯定和这个代价有关系。

    一些在澳洲的留学生和新移民,顶着蓝天白云倍感幸运,可不珍惜。我们经常看到公寓门口留学生搬家,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所有新款家具,家私和家电都搬在外面,整整一大片。一些留学生和新移民倒垃圾不分类,环保工人非常恼火,干脆把所有垃圾从垃圾箱里倒在地上以示抗议,风一吹,整条马路都是垃圾,引起当地政府和居民极大的不满。可想而知之,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也许若干年后就是在澳洲、新西兰,美丽的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都看不到蓝天白云。可悲和无知的人!

    所以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每一个人,无所谓我们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如何,无论我们的经济条件如何,因着我们都居住在“地球村”里,我们都应该尽我们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讲什么大道理,只为了我们头顶上一片蓝天白云,为了我们能够喝上一杯没有污染的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