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跑完了京都马拉松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3-06

我跑完了京都马拉松


  张业松
  马拉松赛事不管多少人同时参加,每个人都得自己跑,这是事情的一方面,体现了跑马的孤独性。但过于强调这一点,容易导致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情绪。
  每一个逞英雄的孤独跑者背后,都有许多识与不识的关联者在为之牵挂;每一位关联者或大或小的付出,都在磨砺着孤独英雄的身体和意志,也都在增益着自身对人类能力和精神意志的理解和认识。就此而言,每一位马拉松跑者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一位马拉松的“围观者”也都不是在做“毫无意义的看客”。
  
  2015年京都马拉松在“情人节”后一日举办,特别富于节庆色彩。古老沉静的京都,悠悠千年的市町街衢不会因为一项每年例行举办的群体活动改变多少,但也随处妆点了审慎含蓄的欢容。楼头巷尾熙攘闲适的人潮中,也有不少是像我们这样,为这项赛事从日本和世界各地专程赶来,顺道游览的吧?赛事过后紧接着就是春节,热闹忙碌中日子过得就跟翻书似的。
  转眼京马过去一周,身体基本复原,有时间和心情来过问一番“后话”了。结果发现,出于慎重,赛事主办方还没有发布全部正式结果,只能查到每5公里分段计时及半程、终点的速报,我的完赛净时间是5小时12分20秒,创个人参赛史上新低,头一回向下破5,真是没脸见人了。
  但实际上,看着这一项项数着关门时间拼出来的有效成绩,心里还是挺感慨的。马拉松是艰苦的运动,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去经历,每一次都各有各的难,就算我是有差不多十年经验的老马,这一次也差点没被整趴下。真是从第一公里开始就在拼毅力的艰苦旅程啊!随时在想,我会不会被迫经历跑马以来的第一次中途放弃?能够拼下来,真是不容易。直到最后两公里在终点附近绕圈时,我还在想:虽然终点就在附近,我还是得跑完自己的路程。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既长志气,也很悲催不是?
  所以这么难,主要是过去半年缺乏训练,体能储备不足。自去年9月以来,因为事情多,要适应新的生活,已成习惯的日常跑步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每月跑一两次,甚至一次都没有的状况是常态。如此直到赛前,已明显感觉肌力退缩,走路快一点、路程长一点而感到腿脚的存在的时候,不免要怀疑,自己还有体力把马拉松跑下来吗?再有一点也是因为老于经验,知道不顾身体条件盲目硬拼容易出问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所以有意无意间,内心可能也做好了万一之想。如此正反交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取了一个尽力而为,不勉强自己、也决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在那里跑,速度、路拍什么的都不去想了,保持节奏,也保持节操,一步一步朝前迈吧!
  “一步一步向前,从京都迈向明天”,这是我领到的号码布上写的两句口号(京马提供号码布个性化服务,不特定的话会有不同的随机选择),还真是励志,特别地激励我。想想也是,42.195+0.7=42.265公里(按2014年度日本陆上竞技联盟竞技规则、接力公路赛标准及本届大会章程确定的本届赛事实际距离)的路程尽管漫长,也是一步一步组成的,靠一步一步跑下来。
  事当经历之时,千难万难,每一步的迈或是停,都在一念之间。回头去想,究竟哪里特别难一点,好像也没有。相反,赛程中行有余力的时候左顾右盼得来的印象,都是无限的美好,无限得令人遗憾不能跑得更好一点、从而有时间随时停留多看一眼。
  京都马赛道之美、组织之完善、后援之充分,都是有口皆碑。我因心少旁骛,来去匆匆,很多事情浮光掠影,无从多说。深有好感的,是赛道行经京都西、北、东城区众多著名历史人文景点,如渡月桥、嵯峨野、广泽池、衣笠路、京都御苑、京都大学等,倘若按照中国式广告,可称是“一马跑过,全城精华在握”。尤其是赛道包含十公里以上的桂川、贺茂川、鸭川等京都著名河川近岸路线,深得跑者欢心,在我跑得最艰难的时候,其中五公里左右富于弹性的河滩沙土道路,给了我僵硬的小腿很好的抚慰。
  最叫人惊讶的是,根据官方数据,本届京马参赛人数1.6万余,后援人员总数竟然达到50万零200人!惊讶之余略作探索,了解到这是包含了整个赛会的前前后后所有出力人员在内的参与者总数,主要由三部分人员构成:一是设在京都市劝业馆的“马拉松博览会”的服务人员,一是赛场上的加油助威演出团队,一是赛会官方服务人员,包括起终点、补给、医疗、裁判、交通、安保服务等方面服务。这些人员都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其中演出团队需遵照赛会指定的场地、时间及频次演出,不仅没有报酬,一切费用自负,而且约束条件苛刻:“政治目的,宗教宣传,商业营销,及其他主办单位认为不合适的演出不被接受;使用烟火或被认为有其他风险也将不被接受。”在此前提下,本届赛会募集到51个以京都市各大学艺术团体为主的被称为“沿道盛り上げ隊”的演出团队,分布在沿途15个指定场所,各自进行了每次10-15分钟的多轮演出。跑过时匆匆一瞥,这些团队大多着装正式,演出敬业,远非一味喧闹鼓噪活跃气氛,而是大有可观的样子,使人恨不能停下来好好欣赏一番。
  我不清楚五十万的后援人员是否包含了沿途的“围观群众”?感觉上,这些“围观群众”应以“自发性”居多,比如在道旁挥舞小旗的老妇、在窗边尽力大叫的小孩、在屋顶伟人般朝脚下人流挥手的男人等。相对于专业性演出团队,这些络绎不绝的“冈吧队”(加油啊!),虽然好像是所有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标配,从来不缺,也从来无可无不可似的,这次却给了我特别的感受。也许是京都市的“围观群众”特别具备亲和力,也许是阴有阵雨的天气环境特别考验人,他们的全程、全情、全力投入,细致、周到、温暖的服务(比如帮忙接收和处理垃圾),在令人感动的同时,也体现了别样的意义。我想,那意义就在于,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事不关己的别人的热闹,而是有着非常切身的参与感,简言之,马拉松是跑者的,也是他们的。不仅仅从组织需求上来说,他们的参与必不可无,从投身其中的热忱度来说,他们也分明是以自身的角色实际参加到马拉松运动中来,成为这项运动的一分子。尤其对那些自觉的义工、爱好者和运动员亲友来说,更是如此。春寒料峭,飙风冷雨之中,就算是穿戴齐整的单纯等待,数个小时捱下来,也很考验毅力吧!何况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无动于衷的消极等待,而是时时刻刻心有所牵、情为所动、事缘所急,内心以及外露的各种情感和体验,一点都不必少于跑者。马拉松赛事活动本身很盛大,不管多少人同时参加,每个人都得自己跑,这是事情的一方面,体现了跑马的孤独性。但过于强调这一点,容易导致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情绪。事实上另一方面,每一个逞英雄的孤独跑者背后,都有许多识与不识的关联者在牵挂他;每一位关联者所投注的或大或小的付出,都在磨砺着孤独英雄的身体和意志,也都在增益着自身对人类能力和精神意志的理解和认识。就此而言,每一位马拉松跑者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一位马拉松的“围观者”也都不是在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大家合在一起,才共同成就了一场场马拉松赛事的精彩,增进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品质。马拉松赛事活动总是充满了节日气氛,根本原因乃在于此吗?
  这次京马的官方形象大使中,有多位社会各界名流,相关信息事先已经印上大会秩序册,临到比赛日,现场大屏幕上却多了一位关西地区的大名人:先后毕业于神户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的京都大学“60后”教授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的出援,令在神大客座的我也不免倍感鼓舞。后来在北山路松崎23公里前后的折返路段,我还看到道旁的山中伸弥后援团队拉着大横幅,气氛热烈地在做着各种后勤支援活动。我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折返过来特意停留,隔着一条跑道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由于手机后程断电,导致我到终点以后也没法留影,那差不多就是我此次京马留下的仅有的路拍照片了。幸亏有赛事关联商家提供有偿的照片购买服务,我按自己的比赛号码找到了好些,都是由沿途的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棒极了。
  事后我从京马网站(http://www./)上了解到,山中伸弥教授不仅仅出任了这项赛事的“応援大使”而已,并且参加了当日的全程马拉松比赛,现场速记成绩为3小时57分31秒。他的每5公里分段成绩都在28分钟左右,显示了出色的控速能力和稳定的身体条件。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状态稳定的马拉松选手,跑得非常漂亮,比我强太多了!
  总之,难忘的京马,有缘一定再跑!
  2015年2月22日于神户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