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9

 易医道 2015-03-06
    十七、濡  

(一)概述:濡脉特指浮、细而软三种脉素的兼脉。
(二)濡脉的研究:历代脉学著作中,濡脉的蓝本主要是《脉经》。其曰:“软脉极软而柔细”。这里的软即濡脉。
濡脉的指感问题,历代脉学专家皆以“水中漂帛”的形象描述来形容濡脉的脉感,手触水中之帛,触之一定是浮、软无力的那种感觉,便无细,此乃这种形容的缺点。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濡脉与触女孩手背静脉的浮、软、细感觉相似。
(三)濡脉的现代医学病理解剖学原理
1、心脏搏动无力,每搏输出量减少。
2、血管弹性阻力的降低。
3、血容量的不足。
这是构成濡脉的三要素。
(四)濡脉的特征
1、濡脉的性质:濡脉是浮、细无力脉的复合脉,脉象必含浮、细、软三要素。
2、濡脉的指感:如触女童手背静脉。
3、濡脉的兼脉:濡脉可出现至数、节律的变化。不应同浮脉、沉脉、细脉、弱脉兼脉。不应同沉脉、弱脉兼脉的原因是脉位的不同,但临床上可见寸口分部的独沉、独浮等。与浮脉、细脉的再兼脉是赘兼。常见濡脉的兼脉有濡缓脉、濡迟脉、濡数脉、濡滑脉、濡滑数脉。
(五)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濡脉多见体质虚弱,慢性贫血、慢性消耗、体能低下、脏器功能低下、免疫低下性疾病。中医认为是阴阳双虚,气血双亏或主湿等。
(六)濡脉的寸口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濡脉由于脉体柔小,要在寸口分部上寻独濡、独不濡很难与濡脉上的脉晕点进行区分,但濡脉脉体上的三部独浮,独沉,脉晕的独大、独小、独坚如沙粒的脉感易寻。古脉书中的三部主病,事实上也只是分部之独或脉晕之独(脉晕点)。(濡脉的独浮与独沉只是濡脉脉晕点浮、沉脉素的比例之独,无须联系于弱脉。见脉的兼脉原则)。
1、寸浮濡:多见自汗,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性头痛等。
2、寸沉濡:多见胸闷、气短、头晕、心脑供血不足、机能不良等。
3、关浮濡:见于急性胃肠炎症,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4、关沉濡:见于慢性胃肠功能不良,长期情绪忧虑,免疫力低下,慢性消瘦等。
5、尺浮濡:见于肠道、下肢、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疼痛、肿块等。
6、尺沉濡:见于肠道、下肢、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不足、寒冷、酸痛等。
(七)濡脉及其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1、濡迟脉:见于四肢寒冷、肠胃功能不良、末梢神经炎等疾病。
2、濡缓脉: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胃病、胃肠消化不良、肝胆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下肢骨关节病变等。
3、濡数脉:多见气管支气管、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疾病等。
4、濡滑脉:多见气管支气管炎、上呼吸道疾病、耳源性眩晕等。
5、濡结脉:见于心脏病的心悸、气短等。
6、濡滑数脉:见于各种肠道疾病。
(八)传统医学对濡脉脉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阴血不足、脉道不充,阳气失敛则外浮,湿邪困滞则脉动无力,故脉浮细而无力。
(九)濡脉模式图

(十)濡脉脉诀歌
濡脉歌
濡浮柔细脉失充,触手静脉十岁童。1
极细欲绝中称微,沉细柔弱线细中。2
轻刀刮竹血涩行,广意之细各不同。3
濡见寸浮自汗多,寸沉心脑弱负荷。4
脾胃虚寒濡关沉,关浮脉濡必虚阴。5
脉濡尺沉虚寒肾,尺浮脐下诸炎生。6
濡迟濡缓关节寒,濡结心悸胸闷烦。7
濡数体虚多上感,百损诸虚皆因关。8

(十一)濡脉脉诀注释
1、濡脉为浮柔细脉,如触小女孩的手静脉。
2、在中脉位的极细脉为微脉,沉位的柔细脉为弱脉,而细脉如线在中位。
3、脉不粗大常可以称脉细,这是广意之细。
4、脉濡寸浮多自汗,寸沉常见心脑供血不佳。
5、关沉而脉濡多见脾胃虚寒,关脉浮而脉濡多见阴虚。
6、脉濡尺脉沉多见肾气虚寒,脉濡尺浮以炎症为多见。
7、脉濡而迟缓常见关节疾病,脉濡而结常见心脏病。
8、脉濡而数多病常见脾胃功能欠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