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用药剂量大小之我见

 tnj660630 2015-03-06

用药剂量大小之我见

近日读《健康报》( 2011-5-25日)中医周刊,同一版面上刊登了观点截然相反两篇文章。一篇是雷波先生的《小剂量用药的传统应遵循》,另一篇是张英栋、郭华杰先生的《请给中医松绑》。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雷先生的观点是倡导小剂量运用中药,并列举了《日本汉方医学精华》一书中补中益气汤的计量:人参4g,白术4g,黄芪3g,当归3g陈皮2g大枣2g柴胡1g甘草1g干生姜1g升麻0.5g。我看了这种剂量,简直不敢相信这种方子能起治疗作用。如果说你采用中药加西药的办法治疗一个患者,西药的医嘱、用药很全面、很地道,再配伍一副小中药,像笼子的耳朵那样,可有可无的东西,用这么小的计量也就无所谓了,中药不发挥作用,还有西药了。如果你要单纯使用中药治疗,那真是要误事的!作者还说“中药廉价的优势正在丧失,一剂药少则数十元,多则百余元,除了物价上涨的因素,用药剂量偏大的问题也值得重视”。中药价格上涨,一副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是事实。但问题是你不能因为价格高,而降低药物的用量,取得疗效应该是医患的最终目的。如果你给患者解释:我给你降低用量,帮你省钱,但疗效无法保证,或者说疗效没有大剂量好,那患者宁肯选择大剂量!当然,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的给患者节约费用,这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另一篇文章的主题很鲜明,请给中医松绑。请谁给中医松绑呢?请《中国药典》。因为《中国药典》在药物的使用剂量上过于保守,严重束缚了中医的用药。如果严格按照药典的剂量用药,将会制约临床疗效的提高。正如《松绑》一文中所说:被绑着的中医应对疾病,就像带着枷锁的林冲与洪教头比武一样,无法施展本领。只有给中医松绑,中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作者还列举了“细辛不过钱”之说,中国药典一直沿袭此观点,用量1-3g一直未变。按照这个标准,《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都是违规的。《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的细辛的用量为3两,中医界对于汉代的两折合现代的克有多种说法,最小的剂量认为1两约等于1.42g,最大的剂量认为1两约等于15.625g,就按最小的比例折算,3两细辛约等于4.2g,还是违背了现在《中国药典》。

考历代本草书籍,从《神农本草经》到清代的本草书,全部没有用量的规定,只是在附方中才列出每味药的用量。为什么?难道古人不如今人聪明?不如今人想得周到?我想不是这样,原因应该是药物的剂量变化太大,不好统一规定。因为中药的剂量大小取决于患者病情的轻重,病势越重,譬如热毒炽盛,清热解毒的中药用量必须大,如果用量达不到,那就是杯水车薪,不能取效。如果用量过大,也可能伤及无辜。这就是中医需要把握拿捏的度,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中医就是利用中药的偏性来矫正人体的失中的功能状态。人体功能状态的失衡越严重,需要用药的剂量越大,不然不能矫正这种失衡。如果不能理解中医治病的根本,简单的模仿西医,根据体重来计算药物的剂量,那就会制约中医的疗效。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中国药典》开始对中药的使用剂量进行清晰标注,进一步标准化、法制化,其实质是在药物剂量方面模仿西药管理模式,抹杀中医治病的特色,其后果就是让中医戴着镣铐战斗!

当然在临床现实中,也有很多名老中医坚持小方特色,而且患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这也需要具体分析,有的患者病势确实轻微,用小剂量的药物就能解决,但是如果一概采用小剂量,也有很多不效的患者。曾经有一个小患者的家长告诉我,孩子小时候曾经跟着张珍玉老先生吃药,治疗咳嗽一直不好,后来有个病友告诉他,三服药煮在一起,一天喝完就行,结果患者就这样做了,还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张老先生也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他的特色就是方子特小,每幅药八九味药,每味药三五克、八九克,总之,一副药也就一大把,基本都是这个样子。我曾经也跟着张老抄过几次方,学了他几首方子,也试用过几次,效果不理想,可能是用的不对路吧!但剂量太小肯定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有一个悖论:用大方的人好像图挣钱,医德不好,用小方的人医德好,帮患者省钱。所以,很多人就喜欢小方,赞美小方,而对大方抱有排斥的态度。还有的人说开大方的医生认证不明,“或者也许可能”的时候多,因此就“有一症加一药” ,成为辨不清症候开“葫芦方”。其实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著名中医北京四大名医之首的施今墨老先生处方就以大著称,人们还送他“雍容华贵”一词形容他的处方,但其疗效是肯定的,不然也不会成为四大名医。或许基于对自己辨证精确的信心,国医大师张琪善用大方复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药味常达二十多味,每每取得很好疗效。张琪老先生敢说实话,敢于为大方说公道话,他认为:必须认识到现在有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已经不那么简单。譬如尿毒症,病机错综复杂,有虚有实,脾肾不足兼有湿热、痰浊、瘀血,不能单纯补或泻,要从多方着手,处方兼顾。其实这也是学术的发展。(见《走近国医大师》一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p82)

其实,作为一名医生,我感觉只要“心地无私”就行了,老百姓说,就是良心买卖。譬如我开给其他孩子治感冒的药,给自己的孩子治感冒也开这些药,这不就是“视病人如亲人”么?正是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尽快为患者解除病痛,无论大方小方。如果这样患者也会理解的,无论大方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