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忆影(卅五)--丰草惟适驯鹿坡 驯鹿坡位于青未了西南山坡,原为放养入贡鹿群之山地,山坡处建有奔鹿园。乾隆皇帝在建静宜园时充分感受到香山翠壑流清、瑞林繁茂的山林环境,同时也更希望营造出鸳飞鱼跃、鹿鹤相伴的人间仙境。
香山与鹿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金章宗。传说,金章宗当年常到香山狩猎,听说香山有一只金鹿,便亲自来捕捉,一连多日仍不见金鹿踪影。
朝思暮想之间,梦见金鹿立于岩头,援弓而射,没有射中,却自岩壁射出两眼清泉,即梦感泉,后来的“双清”。
乾隆爷十分喜欢养鹿驯鹿,不仅香山有一处皇家鹿苑,在承德也还有一处同名的皇家鹿囿驯鹿坡。乾隆咏香山的诗文中,经常写到鹿,也经常直称静宜园为鹿苑。
当年来自东三省的贡品中,每每有驯鹿,多圈养在香山和承德避暑山庄。静宜园青未了西南方向的山坡,就是放养驯鹿的场所。乾隆命名之为驯鹿坡,并钦定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御制《驯鹿坡》诗序曰: 东海有使鹿之部,产驯鹿,胜负戴,被鞍服箱,兼牛马之用,而性尤驯扰。用则呼之使前,用毕散走山泽。其地习为固然,弗之异也。宁古塔将军以之入贡。中国服牛乘马,不假为用,因放诸长林丰草,俾适其性,其毋以不见用自感耶!
译文:东海有使用鹿的部落,出产驯鹿,能负重载物,被戴上鞍驮箱子,并可替代牛马使用。而其性情是一种尤为驯服的牲畜,用时则呼唤过来使用,用后任由其散走山林湖泽。那个地方固然是习以为常,而在这里则不同。宁古塔将军用它来进贡朝廷。中国用牛耕种用马骑乘,并不使用它,因此放养在各种山林和丰盛草地之处,使其性情得以适应,看到没有很好利用自己深有感触!
乾隆御制《驯鹿坡》诗曰: 鹿马原常有,甡甡看两三。器车浑可驾,绿耳底须骖? 丰草群惟适,嘉苹性所耽。辋川传鹿柴,视此定增惭。
译文:鹿马原来是常有的,常常能够看到三两只。套上装满货物的车就可以驾驶,而骏马脚底下还必须先钉上马掌。草地丰茂适合驯鹿成群放养,好的苹草是驯鹿生性所喜爱的。辋川传说就有使用柴鹿的事,看到此间只是放养的情景肯定会增加惭愧之感。
甡甡:众多也。出自《诗经.大雅.桑柔》,“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绿耳:古代骏马,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嘉苹,或为嘉平,夏历腊月;辋川,即辋谷水,陕西蓝田河流,这里或指诗人王维,因其有诗集《辋川集》。驯鹿可如同马匹驾车负重,乾隆视之如家畜,甚至不让绿耳! 鹿柴:唐王维辋川别墅有景点名鹿柴。
乾隆另有驯鹿坡七言一首: 驯鹿亲人似海鸥,丰茸丰草恣呦呦。 灵台曾被文王顾,例视宁同塞上麀。
灵台,周文王时的一个台名,传说文王在此与民同乐。《诗经.大雅》中有赞颂文王的诗篇《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者,母鹿。说的是文王亲临鹿囿,连母鹿都安详温顺地俯伏着,恭候文王的驾临。诗里体现了乾隆对驯鹿的爱抚,也表明其以古代贤王为榜样的心志。
驯鹿坡的确切位置,在香山公园印制的景点示意图和文献里指点的位置很不相同。似乎还是在翠微亭南面山坡、青未了和看云起之东较准确。这张老照片所标注即为看云起之东。
香山常年有消防护林的工作人员,青未了附近就有一处瞭望亭,亭里的工作人员说,“我这里就是驯鹿坡”。言之凿凿,不知可信否!
注:因静宜园驯鹿坡无确定地址,故少有照片。为使图文并茂,暂借用承德避暑山庄驯鹿坡照片一用,同是皇家园林,臆想古时自应相差无几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