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墓室裡的明代風雲系列之二 發現給人留下一個個謎團

 文化龙乡 2015-03-07

0804B1701.jpg

  嬪妃陪葬墓,當地人稱為『娘娘墳』,位於周定王墓地宮右前方四百米處,是周定王的王妃及宮人的陪葬墓,由墓道、甬道、圓形環狀廊洞及十七個單體墓室組成。圖為嬪妃陪葬墓墓道局部。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當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技水平和建築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范。

  明朝皇子王孫的墓葬也不例外,享受著當時最時尚最高等級的一切:厚葬——從日常用品、服裝、配飾到家具莫不如是,只要他們不出什麼大的差錯,或者說,只要不是有特殊的原因,他們去世後都將擁有極為豐厚的隨葬品。

  別處出土的有關朱元璋皇子藩王的墓葬,一再證明了這一點。

  如益莊王朱厚燁墓,就曾出土9件金鏤宮殿,在一二寸見方之內,以金片、金絲制成層樓高閣,內有仙鶴、人物;同時出土的小金冠則以細如發絲的金絲編綴而成,並嵌數十顆珠翠寶石,兩側插有束發用的金簪,工藝精美;而出自益定王朱由木墓的玉香籠雕有纏枝梅花、怪鳥異獸,堪稱稀世珍寶。

  周定王墓裡究竟有什麼隨葬品,由於破壞嚴重,成了永遠的謎。

  其他地方的出土,多有金玉器具,但周定王墓一件都沒有遺存,是周定王原本就儉朴不尚厚葬,還是墓葬裡的金玉器具被人盜掘了?

  另外,周定王及陪葬王妃們的棺槨都是琉璃瓦外棺,是否表明周定王對於禹州制瓷的一種推崇?

  客觀來說,周定王的墓應該很不一般,相對於其他藩王,他地處中原,又多受皇帝賞賜,經濟實力要強大得多,從人們最初對周定王墓的發現來看,也能感受到這個墓葬不一般。

  它的整體形制,尤其是它的地宮建築規模宏大,比定陵還大;從當初進去的人們所見來看,他們除看到裡面腐爛的殘骨外,還看到很多價值不菲的香樟木棺材片兒,而墓室地面都是漢白玉鋪就,光滑整潔,前墓靠近門的地方還有一個兩噸重的大石球,據說那也是漢白玉的。

  當時十合青石大門完好無損,僅券磚每塊重達25公斤,全部是水磨磚,砌出來的縫一墨一線甚是嚴密規整,瓷磚瓷瓦裝飾很是華麗。

  據說,定王墓建成後,害怕施工人員泄露墓裡面的秘密,所有建墓人員被集中到府城隍廟南200米處的深溝中殺死。直到現在,那裡的人們還把這條溝叫做『葬溝』。

  一切的一切,都說明周定王墓裡的東西非一般墓葬所比,但如今,幾乎什麼都看不到了。

  一個讓人心痛的『發現』

  應該說,周定王墓的發現,讓600餘年前的那段歷史又走回到現實,但也正因為它的發現,又讓一段歷史變得遙不可及。

  如果說,盜墓賊的盜掘,是對這座珍貴墓室的罪惡踐踏的話,那麼上個世紀再次被發現後,一些人對墓葬的隨意打擄,則是對這一墓葬的無意破壞。

  客觀來說,這不是哪個人的錯,而是一個時代的錯,是一個缺失了文化的時代的悲哀。

  文化是繁盛時代的文化,文物是文化時代的文物,在一個不尊重文化的年代,什麼事情不會發生啊?

  『原先周定王前墓室裡有一個漢白玉的大石球,摸上去像綢緞一樣光滑,一個村民想用它做桌面,就將球砸爛了,但砸爛後,怎麼也做不平,結果桌面沒做成,球卻從此消失了。』如今,視周定王墓為寶貝的趙天水不無遺憾地說。

  『當時,周定王墓裡有很多香樟木的棺材片兒,大老遠就能聞到濃濃的香氣,後來不見了,我最後見到這樣的香樟木也是在幾十年前,是在一戶農家看到的,這戶人家將大塊的香樟木做了一個小方桌,我囑咐他們一定要保存好,可後來我再去時,已經看不到了,他們把它當柴燒了。』教之忠先生也不無遺憾。

  禹州有關方面曾經設想照原樣恢復周定王的棺槨,但按現在最低的估算,需要幾千萬。

  至於『娘娘墳』裡的綠釉琉璃槨,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隊建庫房時為防潮,就把墓室裡的棺槨砸成小片兒,從趙天水家的紅薯窖裡一點點運出,當地板磚用了,有的群眾乾脆將這些琉璃片兒砌在自家的茅坑裡和屋院牆上。

  最初發現『娘娘墳』的時候,人們看到棺槨裡的暗紅色底兒的壽衣,就想將衣服拿出來,但打開棺一摸,壽衣成了齏粉。

  『人們真正認識到周定王墓的價值,應該是在1977年。』教之忠先生說,『當時禹縣被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城,這應該說是當時禹縣人的驕傲。但外人來了,讓人家看啥?禹州人心裡沒數。當時能拿得出手的有周定王墓、逍遙觀和縣城裡的鎖蛟井,但通過比較、調查,有開放價值的只有周定王墓和「娘娘墳」。』

  確定了目標,教之忠對周定王墓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考察,他運用調查考古的手段,確定了墓門,並挖開了墓道。

  墓道打開後,人們蜂擁而至,根本不知道保護墓室環境,不得已,1978年教之忠再次來到周定王墓時,以文化館的名義立了一個『不准隨便入內』的警示牌。

  但這樣的一個牌子沒有一點兒制約力,人們該咋進還咋進,該咋破壞還咋破壞。無奈,1981年,教之忠請示有關部門,勒令將紅薯窖口封住,又寫了一個牌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這一擱,又是十年。

  1991年,人們開放搞活的意識強了,王家村的書記就找到教之忠說:『我們想打開墓室,對外開放!』

  後經許昌市批准,進行周定王墓開發,但後來,那書記下臺了,開發的事又擱置下來。直到趙天水當上了支書,周定王墓葬群的嬪妃陪葬墓纔真正打開。

  『我1994年接任支書後,就著手發掘「娘娘墳」,搞旅游開發。我們清理出「娘娘墳」墓道的土,傾全村之力,整整用了七天七夜。當年我們就建成開放,每人一元錢的票價,除掉工人工資,一年純利潤是8000元,當時那是不得了的純收入啊。』趙天水說。

  而隨著開發的進行,『娘娘墳』裡的構造暴露在世人面前。

  讓人嘆為觀止的『娘娘墳』

  嬪妃陪葬墓,當地人稱為『娘娘墳』,坐西向東,位於周定王墓地宮右前方400米處,是周定王的王妃及宮人陪葬墓。

  2006年數伏的第一天,記者來到『娘娘墳』,沿著墓道走進墓室,確實感到了一種震撼。

  一個個齒輪樣抑或張開的花瓣樣的墓室,次第呈現在你面前,也把疑問呈現在你面前。

  這樣的結構,肯定是有些寓意在裡邊的,但那寓意是什麼?

  那狀似齒輪的設計,莫不是在喻示著這些曾與周定王患難與共的女人們的情義?莫不是銘記著貶謫雲南的艱苦日子?由此看來,周定王是很重情義的,因為在雲南的歲月裡,這些女人與他共患難,即使死後,他也沒忘將她們帶到自己身邊。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38歲時,或許是性情中人的緣故吧,人到中年的朱絲毫沒有想到宮廷的諸多規矩,就在這一年,他回到早年駐守過的鳳陽游玩。要說朱也是點兒背,僅這一次游玩就給別人留下了口實,也給他帶來了『擅棄其國,來居鳳陽』的罪名。按照明制,未經皇帝允許,各藩王不得擅離封國。朱此舉,顯然是目無明制的僭越行為,這讓朱元璋大為震怒,決意將其『謫雲南』,後經大臣講情,纔改留京師,以示懲罰,由此,朱在朱元璋心中大為貶值。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47歲。當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剛剛駕崩,明惠帝一繼位,就以周王(謚定,也稱周定王)朱有不法行為為由,命曹國公李景隆率兵到河南開封,圍住王城,將周王朱削為庶人,將王府僚屬統統拿下,遷到雲南。

  而這次變故,成為朱新的命運的起點。

  實際上,雖然從小就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但朱並不是父親的最愛。相比之下,朱元璋對長子朱標似乎格外青睞。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就封朱標為太子。無奈,朱標命短,早早死了。朱標死後,朱元璋並沒有從諸子中另選太子,而是選朱標的長子、他的長孫朱允繼承皇位,稱建文帝。擔心諸子不服,還特為朱允設錦囊妙計,將一個小匣子交給朱允,囑咐他『有急難之事可開之』。由此不難看出,在朱元璋心裡,朱地位很是有限。

  客觀而言,朱被整,有點兒無辜,但誰讓他握有重權並無乾預朝政的野心呢?誰讓他佔據中原之利、有當皇帝的條件而心地敦厚、無篡奪皇位之心呢?

  初當皇帝的建文帝,應該說是不自信的,但他審時度勢,認為和叔父們相比,自己還嫩了點兒,不足以震懾叔父們,所以他害怕叔父們奪他的江山,怎麼辦?削藩是保住自己皇位的最好辦法。從誰開刀呢?他看中了周王朱,因為他看准了周王的軟肋——有大志,但心地柔軟,難成也不忍心成大事。

  客觀來說,當時周王朱是各藩王當中最強的,位居中原,實力雄厚,地位顯赫。同時,他又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因而有大臣建議朱

  允說:『諸王之中,燕王素有大志,手握重兵,不可操之過急,宜先剪斷其手足。』於是建文帝就對朱動了手,以莫須有的罪名,廢周王為庶民,貶到雲南。

  『這裡陪葬的17個女人,應該說都是與周定王有關系的女人,都是在周定王被貶往雲南時,無怨無悔地陪伴他、有恩於他的女人,所以周定王准許她們死後葬在自己的墓地裡。』教之忠說。

  從墓葬中發現的墓志銘得知,該墓所葬的17個人的身份分別有:故妃左氏、大明周府故妃陳氏、田妃、舊王妃、故宮人錢氏、故宮人李氏等,其葬具全是木棺外加一琉璃釉瓷槨。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全被毀了。

  嬪妃陪葬墓地宮距地表6米多,是采用同穴分室的形制營造的,由墓道、甬道、圓形環狀廊洞以及17個單體墓室組成。每個單體墓室前都有一個牌位,17個墓穴中,每位葬者都有一套同樣大小的墓志石、志蓋和志銘。比如其中有一個志蓋為『故妃倪氏之墓』,志銘為『大明周府妃倪氏壙志銘』:

  妃倪氏,諱妙定,湖廣茶陵縣人,父諱安,母任氏,乃盛族之家也。生於元庚子年正月二十九日,長時性資純粹,聰慧異人,父母愛其善,撫教內治之義,雍容寬裕,孝敬慈祥,於是早年膺容德之選,居於宮?(Kun),小心謹慎,事上能盡其禮,和同列,待媼御,咸得其道。生有一女,受封為南陽郡主,選張義為儀賓,由是榮享有年。何期稟於天者有命,一旦遇疾,醫治弗痊,遂逝於永樂十八年庚子正月十一日,享年六旬有一,以年十一月二十日葬於鈞州明山之原。謹述其行,以鐫於石,敬為銘曰:惟妃德性,天賦之姿,選居宮?,恪循內儀,事上盡禮,撫下仁慈,曷期一疾,遽然逝之,玄宮已備,安葬有期,謹述志銘,永置於斯。

  而個中又有些讓人費解之處,比如『舊王妃』究竟所指為何?如果是復姓,顯然沒有這個姓,如果舊就是指現代的簡化字,顯然明代還沒有,如果不是簡化字,那又該如何念,所指是啥?如果按現在的『舊』念,那麼既然有『舊妃』,說明還有新的,『新妃』在哪兒?

  嬪妃陪葬墓墓道呈斜坡狀,長三十餘米,寬三米多,是穿過山體開挖而成的。

  墓道和甬道之間沒有墓門,原砌有封門牆,上方砌築有三頂門樓裝飾。甬道位於墓道西側,用磨光青磚砌券而成。墓室位於甬道的西部,是用磨光青磚砌築而成的一個大面積圓形環狀廊洞,墓室中間為一直徑十一米多的中心柱。廊洞寬4.4米,高4.8米,外壁周長約70米,外壁上等距離地建造著十七個單體墓室,這些墓室長3.6米,寬2.3米,高2米,均用磨面青磚砌券。

  內圓的磚都磨過,一圈下來,自然彎曲過渡,不留一點兒痕跡,磚縫都是一線縫兒,這樣的建築特點,即使現在的工人用最現代的工藝去做,也屬不易,周定王時又是怎麼做的?費了多少工夫?

  周定王嬪妃陪葬墓的發現,留下了讓人無法破解的謎團。

  □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