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墓室裡的明代風雲系列之五 難能可貴的人文關懷

 文化龙乡 2015-03-07

0809b1901h.jpg

 洪熙元年,周定王走完了他的一生。從其嬪妃陪葬墓看,周定王雖然在政治上不是成功者,但他不僅是有功於明代的皇子,更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圖為周定王嬪妃陪葬墓裡的中心柱。

  洪熙元年(1425年),周定王朱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蓋棺論定,清者自清,珍者自珍。應該說,相對於其他諸王,周定王是最安分也最沒有給皇室添多少麻煩的。這樣的皇室成員理應受到皇室的尊重,再加上其與朱棣的特殊關系,更是深受宣宗敬重。

  據《明宣宗實錄》載,周世子有奏文周王疾劇,上惻然,遣少監金滿馳往問之。且致書世子,俾躬親藥食謹調護,『丁巳,周王薨……上聞訃,輟視朝三日,遣官賜祭。命有可治葬事,謚曰定』。周定王葬地,地方志中均有記載,在禹州之明山。

  實際上,周定王不但不是個添麻煩的皇子,而且是有功於明代,為明代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皇子。

  雖然政治上他沒有作為,但他在醫學、植物學和文學方面的卓越成就,使其留名青史,讓人們永遠記住了他。

  其實作為一個人、一個男人,周定王是一個成功者。

  在周定王的墓室裡,人們發現了兩通壙志,其一是《大明周府故次妃穆氏壙志》,其中說:『妃法名妙福……太祖高皇帝選以為周王殿下次妃……終於洪熙元年閏七月二十日。蓋由王以薨,而妃傷悼不已。哭泣過哀,遂與其同列謀自盡以從於王。因妃之謀,一時同盡者凡六位,皆同於閏七月二十日。妃享年五十八歲,無子……』另外一通是《大明周府故次妃楊氏壙志》,其中說:『妃法名妙秀……太宗文皇帝嗣位之初選以為周王殿下次妃……終於洪熙元年閏七月二十日。蓋由本府殿下薨逝,哀傷哭泣之餘,遂乃自盡以從於王。享年三十九歲。妃無子……』

  這固然可看作是明代殉葬制度的一種例證,但就事論事,兩位妃子也不能說不是發自內心、甘心情願地跟隨定王,情之深,愛之切,死又算得了什麼呢?更何況,從周定王嬪妃陪葬墓可以看出來,周定王至死都不忘給對自己有恩愛的女人一個好歸宿,這樣的男人,不把女人們感動得一塌糊涂,那纔叫怪呢。

  一個時代的救生皇子

  作為皇子,應該說朱在政治上是個失敗者,但作為一個大寫的人,他是一個成功者,他以自己的方式讓歷史記住了他。

  在政治失意後,他轉向了個人的修為,以數年之精心研究,寫成了流傳千古的大書《救荒本草》。

  說起來,獨特的皇子經歷也成就了朱。

  身為皇子,朱享受了常人不能享受的大富貴,也因為是皇子,他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

  人由貧到富到貴,這是一個夢一般的甜美反差;但人由富貴到貧窮到困頓,這卻是一個如凌遲般的折磨過程,也是一個從天上到地下的過程。

  周定王經歷了這樣一個全過程。

  建文初年,因為莫須有的罪名,生活優裕的周定王被『削王爵為庶人,遷之雲南,妻子異處,穴牆相通,飲食極困辱』。當時的雲南,不像現在,是很多人旅游的夢想之地,那時候,雲南還沒有搞旅游開發,只是一個蠻荒之地。地處僻壤,環境極其惡劣。周定王所在的蒙化府『四面環堵。一川平衍,兩江帶饒,昆侖扼塞』。周定王以平民身份生活於此,景況可用淒涼悲慘作比,但究竟怎樣,只能從史料中了解,史籍中說『窮困萬狀』。

  雲南號稱『煙瘴之地』,由於環境原因,疾病多發,許多人因病無法醫治而死,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周定王『垂憫邊鄙之民。地物俗異。編擇古今群方之經驗者萃成一書』。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周定王就是明代的救世者,而他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恰恰最好地維護著自己的家國利益。

  元末明初的社會怎樣呢?其時,周定王生長、生活的鳳陽及開封府自然災害嚴重,人民生活艱難,這是促使周定王產生『救荒』、『普濟』、『保民』等思想並見之行動的最初原因。元末幾十年,旱災、蝗災、暴雨、冰雹和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出現。

  孫正容《朱元璋系年要錄》記載了那個時代的慘狀:『河南路以兵、旦民飢、食人肉。』地震不斷;蝗災頻繁。至正九年(1349年),『蝗仍大水,又疫癘。死者十九;鞏昌、徽州、鳳州等多次(處)山崩,自然災害遍及全國』。其中尤以鳳陽、開封災荒為最。1320年,濠州一帶飢民達19.79萬人。旱災、瘟疫、飢荒與朱元璋童年相伴。其時,半月之間,朱家就餓死三口人。『父母相繼歿,貧不克葬』。

  朱元璋登基後,當然忘不了當年飢荒的苦楚,『微時皇考、皇妣凶年取食,取越之可茹者雜米以炊,艱難困苦,何敢忘也』。朱多次聆聽父親教誨,對野菜凶年救荒之用堪稱印象深刻。

  開封是災害多發之地,1332年,開封封丘等縣河水泛濫;至正十九年(1359年),『蝗自河北飛渡汴梁,食田禾空』。而開封附近的黃河,自古有三年兩決口的說法,也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至正十四年十月,『開封府祥符等八縣及陳州被水,災民六千七百八十九戶,因沒於水者二千四百四十二頃九十七畝。十七年八月』,『河決開封東月堤,自陳橋至陳留,橫流數十裡』。

  『兵興以來,中原荒蕪』,元末長時間的戰爭,河南破壞更為嚴重,多是無人之地。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有的地方甚至『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初,開封以稅糧數減少,由上府降為下府。明政府規定以稅糧多少定縣府上、中、下三等,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二十萬石以下十萬石以上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直到洪武八年,『開封府以稅糧數及三十八萬有奇,遂昇為上府』。

  朱就藩開封時,開封府經濟已得到一定恢復,但黃河決口等災害並未除卻。據統計,從洪武五年至十七年的10多年裡,開封及附近轄縣發生重大水、旱災,蝗災12次,其中水災7次,黃河決口4次。

  根據《國朝獻征錄》、《周記》等記載,永樂三年九月,黃河決口,『開封府為水所壞』。周定王一面『命發軍修築』,一面以『汴梁有河患,將改封洛陽』,著手修建洛陽新都所幸。『(周)王上書言汴梁水去,堤防稍固,弟乞修舊宮以居,以免勞民力,上善之,遂罷洛陽役。明代初年,雖然由於開封經濟恢復,國家經濟勢力得到顯著增強,黃河決口後,人民可以不再受顛沛流離之苦,但林林總總之民,不幸罹於旱澇、五谷不熟,則可以(以野菜)療飢,恐不得已而求食者,不惑甘苦於荼薺取陽棄鳥喙。因得以裨五谷之缺,則宅不為救荒之一』。

  周府長史卞同在《救荒本草》序中道出周定王救荒濟民的目的,就是基於防旱澇之侵害,或是為了青黃不接之急。

  『周王殿下體仁遵義,孳孳為善。凡可以濟人利物之事。無不留意,嘗讀孟子書……『

  時代成就了他的事業

  不能設想,如果不是皇子,如果不是那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朱是否還能成就他的大書。

  朱能夠寬厚仁慈,著書濟民,與他早期的教育和明初務實學風的大氣候有著密切的聯系。

  歷朝歷代,開國帝王似乎都很開明,他們重視文化,尤其熱衷繼承傳統文化,並致力於求購遺書。而歷史也證明,一個強大的戰無不勝的國家,其強大的根本就體現在文化上,如今這叫國家的『軟實力』。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雖然出身寒門,自己也沒有多少知識,靠義軍取得了本沒有文化根基支橕的元代江山,但正因為認識到自己纔疏學淺,朱元璋平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隨時隨地向名家大儒求教,其虔誠之態,仿佛一個勤奮好學又遵守紀律的小學生。這實際上奠定了有明一代的學風。

  剛剛佔領南京,『即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洪武元年,更是詔令民間征求遺書,徐達於八月庚午入元都。『封府庫及圖籍室物』。後來又建了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聘請四方名流大儒執教太子、諸王,還選了一些有纔學、有文化的人士充當陪伴,和太子、諸王一起讀書。

  洪武二年夏四月,朱等諸皇子受經於孔克仁。這一點在有關明史典籍中多有涉及。

  朱元璋教子,『以孔孟為法,孔子之言,真治國良規,誠萬世師也』。他們所學內容包括《四書》、《五經》律令、御制、大浩、六藝等,朱元璋說:『朕命卿等輔導太子,必先養其德性,使進於高明,然後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及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積久而化。』在《明太祖實錄》卷十八中,朱元璋還說:『朕與諸太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一言笑戒其妄,一飲食教之節,一服用教之儉。恐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恐其不知民之勤苦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就這樣,常常直接受到父親教誨的朱,從小養成了『知民之飢寒』、『察民之勤苦』的品德,也讓他日後能夠普濟眾生、救民飢荒,實際上,他這樣的行為從大的方面來說,也是服務於明朝的大局,服務於明朝的江山,而不只是周定王一個人的救荒濟民,他代表著一代明朝統治集團清醒的人文追求。

  上有所求,下必效也。

  既然朱元璋重視學問,能夠做實事,『平日為事,只要務實,不尚浮偽』,做臣子的,不管是真心乾事的還是假意逢迎的,必然不敢搞虛誇,在明初,務實學風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因為務實,一些官員很快得到昇遷;因為不務實,一些官員受到了懲罰,對個人、對國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誰還敢不務實,誰還不願務實啊?

  作為皇帝,朱元璋常常刻苦鑽研經典史籍,還要求臣僚、教官們以『務實』為本,他經常召見基層官吏,詢問『經史及政治得史』,泰州教諭門可新『直言無隱』,受到朱元璋贊許。『不數年,擢禮部尚書。』

  而對於『民事無所與』的吳從權、張桓等人『命竄之邊遠,且榜諭天下學校』,都御史茹太素因上空泛『萬言書』還被打了板子。

  朱元璋說,『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合事情』。

  朱元璋棒子與糖的恩威並用,其時,務實學風蔚然成風。

  當時出現了許多大儒,比如劉基、宋濂、陶宗儀等,他們把孔孟、程朱理學『愛民體國』的精神加以發揚光大,形成有明一代精神追求。

  正是在這樣的學風下,周定王朱成長著、成熟著。

  就國開封後,周定王身邊更是多一些講『忠孝節義』的儒學之士,譬如『每逢講,必究忠孝禮儀。俾王遠聲色貨利,以無乾訓典』的劉淳;有『教人子弟,孝弟子田』的經學大師周足修,他們的務實態度也深深影響著周定王。加之自己本身所受的良好教育和學養,使得其在政治失意時,很快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實際上,作為一國之君,又地處有著厚重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原,周定王身邊的學者很多都是文學和經學大師,有的在醫學方面造詣很深。他們中的很多人比如劉淳,是元末明初的經學大師和醫學家,另外像為《救荒本草》作序的壽議大夫、周府長史卞同,長史王翰,良醫李恆,府學教授滕碩等,都是當時的大纔子,他們加盟周王府,既是朱的老師,又是其事業的助手,成為朱成就自己的很重要的依托。

  治學,需要一個群體的氛圍,一個群體的環境;大學問的生成,也必然需要讓你無限發散自己,可以讓你多點碰撞的多維視角。一個孤獨的行者,一個缺乏碰撞和交流的學者,很多時候總難免誤入歧途。

  □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