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哉嵩山·東方欲曉篇』系列 三 嵩山鐵之於鐵器時代

 文化龙乡 2015-03-07

0829B1301.jpg

  中岳廟鐵人高約3米,鑄造於北宋年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體量最大、造型最佳的藝術珍品。中岳廟鐵人是嵩山地區冶鐵鑄造技術領袖中國千餘年的一種必然結晶,也是鐵器時代黃河文明在造型藝術領域的巔峰之作,可謂鐵器時代的『嵩山絕唱』。

  泰阿一出,江水倒流,晉軍血流千裡,晉王須發全白。

  《越絕書》中的這則『泰阿之劍』的故事,說的是『鐵兵之神』。春秋末年晉國攻打楚國,危急之下楚王『引泰阿之劍,登城麾之』,泰阿一劍竟然橫掃晉軍如卷席般容易。

  《越絕書》傳奇色彩濃烈了些,但它對先進生產力必定擁有神奇之力的判斷,卻是正確無誤的。《越絕書》還把大禹戰勝洪水歸於『以銅為兵』,雲:『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

  盡管常見的大禹治水的『標准像』是『身執耒鍤』,禹手裡握的那個笨重厚實的東西很容易讓人想起石器,但結合當下考古學成就即夏禹時期嵩山已經在中國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及『神禹』『神斧』劈山導河的傳說,我相信大禹手裡拿的玩意兒該是銅器而不是石器——如果嵩山腳下的夏部族在技術成就上不能超越其他部族,連部族首領還執石制耒鍤搏戰洪水,禹的父親治水失敗並被處以極刑後,舜還指派禹子承父業繼續治水,是沒有道理的。

  也許不只是夏部族的治水理念超越那個時代,還應有夏部族的技術成就同樣超越那個時代。無敵於天下的治水理念與青銅工具的完美結合,纔能做到:銅兵一出,洪水歸海。

  也許意識到銅兵的厲害,大禹治水成功後纔收天下之銅鑄造九鼎,也就是九個大鍋,以此告誡天下好好種地就有飯吃,大家都不要有以銅為兵禍害天下的想法。此後青銅用於制造禮樂之器成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顯著個性:把青銅作為祭祀祖先,吃喝娛樂的工具,總比屠殺好上千倍萬倍吧。

  洪水時代嵩山之銅拯救天下,而治水成功後,大禹收銅鑄鼎,謀求天下太平——這種構想,也成為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鮮明個性。但亂哄哄的春秋戰國,嵩山之鐵來得卻不是時候,它甫一出世,就是『泰阿之劍』的大殺戮。

  『泰阿之劍』為鑄劍名師歐冶子與乾將聯手所鑄,《越絕書》雲:『歐冶子、乾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畢成,風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見此三劍之精神,大悅風胡子,問之曰:「此三劍何物所象?其名為何?」風胡子對曰:「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胡子對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

  龍淵、泰阿、工布三劍下嵩山,名震天下。

  三劍下嵩山

  說起天下名劍,總讓人想起春秋時代的吳、越。

  就是龍淵、泰阿、工布三劍出自何處,到現在還爭論不休。有的地方對『歐冶子、乾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的『茨山』不作任何解釋,只一味懷疑東漢文獻《越絕書》,一再強調只有自己的地盤纔能鑄造天下名劍。

  但相信東漢的文獻總比『猜想』乃至瞎想來得可靠。

  『茨山』是哪座山呢?

  新鄭西南與新密、禹州交界處的具茨山,自古以來以『具茨』而名,『具』是『工具』之『具』——有專家解釋,具茨山因自古以來生產石器、青銅器、鐵器等『工具』,故有其名。而《越絕書》所說的『歐冶子、乾將鑿茨山』中的『茨山』,其實就是『具茨山』。古人做文章很講究句式順當,故在『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中省卻了個『具』。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就連皇帝拜祖作文也是這樣乾的。

  1368年朱元璋登基之前到具茨山拜謁黃帝,作文中就將『具茨山』稱為『茨山』:『朕生後世,為民於草野之間,當有元失馭,天下紛紜,乃乘群雄大亂之秋,集眾用武。荷皇天後土眷佑,遂平暴亂,以有天下,主宰庶民,自由今年。帝生上古,繼天立極,作?民主,神功聖德,垂法至今。朕興百神之祀,考帝勝出茨山,然相去年歲極遠,觀經典所載,雖習慕於心,乃稟生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神聖,萬世所法,特祀聖山,聖靈不昧,其鑒納焉!尚饗。』

  《越絕書》雖為記載吳、越歷史的漢代典籍,但它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龍淵、泰阿、工布』源出具茨,是合乎情理、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沒有誰原子彈還沒造出來,就能搞出氫彈的。

  吳王闔閭讓乾將為其鑄劍,但鐵汁不流,乾將之妻莫邪問這是什麼原因?乾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鐵汁。莫邪聞言投身爐中,鐵汁流出,鑄成二劍,雄劍曰『乾將』,雌劍曰『莫邪』。由此可以判斷,歐冶子、乾將雖為鑄劍大師,但其冶鐵技術實在不敢恭維。

  人類都是先用石頭,再用青銅,然後是鐵。吳越之地青銅還未玩熟,就在中國率先玩起鐵來,這是不可想象的。

  其實,現今考古學已經證實,在歐冶子、乾將還在為冶鐵技術犯難的時候,早在西周末年,中原地區冶鐵鑄劍技術業已成熟——虢國墓地出土的『中華第一劍』,就是最好的證明。

  虢國墓地2001號墓重槨單棺,隨葬器物種類繁多,放置有序,其7鼎6簋,說明為諸侯王之墓。根據器物銘文考知,該墓的主人為虢季,為西周晚期某代虢國國君。該墓出土的玉莖、銅芯、鐵身劍長37厘米,其中玉莖銅芯柄長13厘米、鐵質劍身長24厘米。因該劍出土於虢季,被考古學界命名為『虢季劍』;因『虢季劍』是考古發掘出來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制品,它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中華第一劍』集玉、鐵、銅三種材質於一體,其玉莖、銅芯、鐵身的線性造型表達,似乎是一種對人類走過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迎來鐵器時代的無言訴說。

  楚王讓風胡子從南方的吳、越請來鑄劍大師歐冶子、乾將,北上嵩山腳下冶鐵技術最為成熟的中心區域鑄造『龍淵、泰阿、工布』,這無疑是當時最為先進的『軍火技術』大整合。三劍下嵩山,如原子彈爆炸一樣驚動天下,引得北方霸主晉國國君揮師千裡只為一劍,這和今天為了核技術,就能硬著脖子不惜一切,道理有點兒相同。楚國被圍三年,楚王死活就是不願交出泰阿之劍,這也和今天有核國家防止『核擴散』有些雷同。而他無奈之下『引泰阿之劍,登城麾之』,一時江水倒流,晉軍血流千裡,晉王須發全白,倒與『核爆炸』有幾分相像——楚王率先使用『原子彈』取得戰場上的勝利,這被風胡子稱為『鐵兵之神』。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我們可以想象在亂舞木棍、亂投石頭,至多也就是將軍握個銅鉞,揮舞半天也砸不死幾個人的時代,寒光四射、鋒利無敵的鐵劍究竟象征著什麼?我們可以不信任風胡子的『胡話』,但我們不能不相信『鐵兵之神』對士氣的影響——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與沒有原子彈的國家打起仗來,總是更具獲勝信心,因為有核武器的國家總在幻想著、惦念著最後一張能夠顛覆一切的王牌。

  在世人的印象中,吳、越之劍似乎最早、最好,中原鑄劍技術似乎是從吳、越傳過來的。『中華第一劍』的出土,否定了這個偽命題,而細究吳、越之劍揚名天下的原因,無怪乎因技術落後,冶鐵鑄劍時愛燒女人好讓溫度增高,不然溫度整不夠,鐵水就流不出來,也就鑄不成鐵劍——而溫度是冶鐵的關鍵,人類之所以首先發明青銅,然後發現鐵、鋼,都是溫度在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青銅的熔點比鐵低,所以青銅成為人類使用的第一種金屬。

  悲壯或傳說的色彩,揚了吳、越之劍的名聲,其技術落後的實質,倒如此這般地被遮掩起來。吳越大作家魯迅不相信吃人的社會是文明社會,我這個中原小記者也不相信靠燒女人冶鐵鑄劍,它就能進入鐵器時代。

  鄭國下關中

  歐冶子、乾將在吳、越鑄劍,總少不了燒女人,不然鐵水不流,無法鑄劍。

  他們在具茨山為楚王鑄劍,沒遇任何麻煩,龍淵、泰阿、工布三大名劍就下了嵩山。用不著瞎費勁去找原因,春秋時代,在嵩山腳下,讓鐵像水似的從爐子裡流出來,已經不是非女人『公關』不行的技術難題。

  其實,往鐵爐裡下個豬仔和女人赴湯蹈火一樣,都能提高爐內的溫度,讓鐵水流出來。但傳統向來有謳歌不怕死的人的習慣,不怎麼看重技術就是力量,就是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因為沒有流血、沒有死人,人們也會很快忘卻的。

  『中華第一劍』是考古發掘出來的,越王勾踐之劍一直活在人們心中,就是最好不過的明證。

  中國鐵器出現於西周末年,但冶鐵作為一種重要產業應當說出現於春秋戰國。1960年,新鄭倉城村發現東周時期的鄭、韓冶鐵遺址,出土有大批鑄造鐵器的陶范、殘鼓風管、煉渣、木炭屑,發現有、鏟、刀等器物的內外范;1964年~1975年,在鄭、韓故城東城內西南部又發現戰國時代鑄鐵作坊,面積4萬平方米,掘出殘鑄鐵器爐一座、烘范窯一座及一批陶范、鐵器;1977年,登封告成發現東周陽城冶鐵遺址,出土的器物有:熔鐵爐殘塊、陶鼓風管殘片、泥制鼓風管、木炭屑和大量陶范。此外,登封陸續發現的這一時代的冶銅、冶鐵遺址還有大冶沙溝遺址、冶上村遺址、楊林遺址等。鞏義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發現有煤塊、煤餅和煤渣,說明至遲到漢代嵩山腳下已經開始用煤冶鐵;古滎漢代冶鐵遺址面積12萬平方米,發掘材料證明它是一個官營冶鑄聯合作坊,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此時,不僅煉鐵成鋼,其球墨鑄鐵水平甚至達到上世紀末我國同類產品的A級標准。

  『少室之山……其上多玉,其下

  多鐵。』《山海經》中的這句話,是古人在嵩山尋到鐵礦的明證。而『天下寶劍韓為眾』的說法,也為考古學所證實。而東周時代嵩山腳下冶鐵遺址陶鼓風管殘片的發現,也告訴我們,制陶業水平也是決定鐵水能否流出的一個因素,只要鼓風設備好,女人不燃燒自己,照樣鐵水橫流。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不光是人猿揖別,其實人類的每一次偉大飛躍,都是在玩石頭中誕生的!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在石頭中發現了青銅;青銅時代末期,人類在石頭之中發現鋼鐵……還有,在古人的認知中,煤也是一種石頭,煤也是在玩石頭的過程中發現的。而煤的發現,為冶鐵又插上一只翅膀。

  登封大冶鎮與新密交接的地方,有座香山,其上有香山廟。香山廟為紀念白居易而建,但不是紀念他寫過幾首好詩,而是紀念他主政河南時讓這兒的農民大力發展冶鐵事業——大冶鎮亦由此得名。

  農業時代,平原是糧倉,但《漢書·食貨志》說『鐵,「田農之本」』——其實,鐵何止是『田農之本』,也是強國強種之本呀!

  但農耕時代總是感恩江河、感恩厚土,很少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先民那樣感恩大山、崇拜大山了。

  嵩山奉獻出它的石頭,一再引領中國的技術創新。沒有青銅,也許不會有與日月爭輝的赫赫『禹功』。但自禹之後,在治水技術領域一直領先全國的嵩山先民,卻因戰國末年的一次『技術輸出』,讓嵩山東麓塌陷下來,失去了領袖全國的地位。

  自黃帝、大禹至商湯,嵩山東麓一直領袖全國。西周初年,嵩山東麓的封國也是舉足輕重的一方諸侯;東周初年,鄭國在嵩山東麓最早鼓搗全國稱霸,滅封國、射天子,一馬當先。

  但也就是這個鄭國被韓國滅掉後,它的王族中有一個叫『鄭國』的人,被韓國國君派往關中,給秦國修了個『鄭國渠』。關於這個小插曲對整個中國歷史大勢的影響,柏楊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史綱》中寫道——

  『身為(秦國)東方緊鄰,建都在最古老的古都(黃帝之都)新鄭的韓王國,無法抵抗(秦國),於是想出一個任何有大腦的人都想不出的奇異辦法,派遣了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去教秦王國開築灌溉系統,認為如此就可以使秦王國民疲財盡和專心內部事務,不再向外擴張。這跟現在幫助敵人制造原子彈,以期對方國庫空虛同樣駭人聽聞。在工程進行途中,秦王國發現了這個陰謀,但也立刻領悟到,這個陰謀太可愛了,對韓王國不過延長數年壽命,而對秦王國,卻可享萬世利益,從此關中更加繁榮,甲於全國一千年之久……』

  伴隨治水技術的輸出,是關中的興起與嵩山東麓的塌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