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謝家堂村南邊,有一口數十畝大小的坑塘,相傳謝家的『九十九間樓』遺址就在其下面。謝家的『九十九間樓』是謝安做了東晉丞相(太傅)後,派人回來修建的豪宅。 2006年8月26日早晨7時,一夜豪雨後的太康縣謝家堂村,細細的電線上落滿了麻雀,村南邊的那口坑塘,一夜間水漲得滿滿當當,水面上,無數只燕子剪水低飛。 這口數十畝大小的坑塘下面,沈埋著謝家『九十九間樓』的遺址,是謝纘曾孫謝安做了東晉丞相(太傅)後,派人回故鄉修建的豪宅,宅前飲馬井,宅後澆花井早已乾涸,但村民們仍可指認其址。村裡還曾發現漢代陶器及刻有『太』和『傅』的老磚,這些都令人聯想到客居江南的太傅謝安。 那時,謝安和弟兄子侄們已在江南打造了一個華麗家族,他位於南京烏衣巷的宏大宅第裡,也像故土一樣燕子盤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南京謝家的堂前燕,因唐朝劉禹錫充滿無限悵惘的懷古詩,變成中國文學中一個著名意象。 太康謝家堂『九十九間樓』的遺址上,那些低低掠過水面的燕子,從何處飛來,又將飛往何處?它們曾聽聞過怎樣的塵封往事?又曾目睹過怎樣的離鄉場景? 一只燕子,思接千古。 『五胡亂華』,晉室東遷,中原冠帶大規模渡江,浸染儒家文化的士人以避胡的方式驕傲地堅守自己的文化信念。謝纘當時已故,帶謝氏族人渡江南遷的是他的兒子——國子祭酒謝衡。謝衡帶領家人宗族,跋山涉水,由陳郡陽夏輾轉來到始寧(浙江上虞),到了他的孫子輩,謝安為太傅,謝萬、謝石是大元帥,陽夏謝氏家族從此繁盛顯赫二百年,基本貫穿了東晉、南朝的始終。講述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史,謝氏家族是繞不過去的顯赫地標。 這段歷史,從歷史學家的眼中看,是『社會苦痛、政治混亂的悲劇時代』。從文化史家眼中看去,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謝家作為一個不受制於當朝政治,反而能影響當朝政治的家族,它的眾多子弟閃爍著強烈的個性色彩,帶著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優越感,高傲地一一登場了。 國子祭酒帶族人艱辛南遷 對於中國人來說,離鄉總是艱難的。想起當年謝衡南遷,我似乎還能聽見他們的哀哭,看見他們的淚眼。 西晉末年,匈奴崛起。公元311年六月,匈奴貴族劉曜、石勒圍攻洛陽,晉懷帝被殺,匈奴人『焚燒宮廟、逼辱後妃』,『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繁華的洛陽變成一片瓦礫。洛陽淪陷之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據《晉書》記載,當時『民眾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扶老攜幼,不絕於路。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 大規模南遷浪潮中,人們通常是按籍貫聚集若乾家,守望相助。途中節節遷移,行走一段後會在一個地方稍作休整,然後再度前進,形成一個一個流民群。南渡的官僚士族一般是帶著宗族部曲(私人武裝)逃難,沿途收集流散者,以壯大自己的勢力。歷史學家翦伯贊曾估算,到達長江流域的至少有70萬人。為安置南遷漢人,東晉政府在長江一帶設置了不少僑州、僑郡、僑縣,如南徐州、南豫州、雍州、秦州等,但地方官員用的都是北方人。 公元311年九月,晉朝國子祭酒謝衡帶家人族人加入南遷流民的行列,路上艱難自不用說。到了江南,這支謝氏族人超越『被迫遷移』的宿命,以一種主動進取的姿態,將河南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格,昇華為一種狂飆突進的精神。 謝家進入江南之初,社會地位並不高,這是因為謝衡篤守傳統的儒學,不尚玄學,不為士林看重。他的兒子謝鯤為求得地位的上昇,棄儒入玄,得到了清談家的認可,廁身於名士之列,但又因沒有家世背景,未得到重用,死後葬在南京城南的亂葬地石子罡,可見當時謝家並無擇地而葬的條件。 謝衡的另一個兒子謝裒,仕途比哥哥順當,他文武兼備,曾任吏部尚書。 一門四公丹心一片匡社稷 謝鯤未得重用,但他為謝氏興盛打下了基礎。他的兒子謝尚纔德兼備,被譽為再世『顏回』,官至豫州(今安徽當涂)刺史,成為屏藩東晉朝廷的重要力量。謝尚之後,他的堂兄弟謝奕、謝萬都曾任豫州刺史,前後長達14年,『三刺史』聲名赫赫,豫州成為謝氏騰蛟起鳳之地。 謝家進入鼎盛時期,應該是謝安輔弼朝政,入主中樞,終使謝氏家族成為江左士族領袖。 謝裒有六個兒子: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後分成六個支派。其中謝安和弟弟謝石、侄子謝玄、兒子謝琰共同打造了『淝水之戰』的輝煌勝利,使晉朝江山轉危為安。謝安封廬陵郡公,謝石封南康公,謝玄封康樂公,謝琰封望蔡公。謝氏一門四公,榮耀無比,家族聲望在『淝水之戰』之後達到頂峰。 謝安懂得,要維系謝氏家族的社會地位,必須出仕與聯姻齊頭並進。通過精心安排,謝氏家族先後與琅邪王氏、邪諸葛氏、太原王氏、陳郡殷氏都建立起了婚姻關系,在朝廷上自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 謝家前後還出過三個宰相,最著名的當數謝安,他也是謝家出的第一個宰相,對於謝氏家族來說,他是靈魂人物。 謝安的大哥謝奕,很小便已出名。謝奕的堂兄謝尚死在豫州刺史任上,當地百姓甚為懷念他。朝廷認為謝奕威望素著,必能繼承其兄之志,於是任命其為安西將軍,都督豫、兗、冀、並四州軍事。後謝奕死於任上,被追封為鎮西將軍。 謝安的孫子謝混,是謝家出的第二個宰相。他被人譽為『風華江左第一』,孝武帝為女兒晉陵公主擇婿,有意於他,不久孝武帝死了,這件事暫時擱置。當地吳郡太守也看中了他,想把女兒嫁給他。別人開玩笑地勸他:『莫近禁臠。』意思是天子已經看中他,別再打他的主意。後來謝混果然娶晉陵公主為妻,官職一直做到宰相,後劉裕因猜忌殺了他。劉裕篡晉建宋後,後悔當初殺謝混,嘆息說:『吾甚恨之,使後生不得見其風流!』 謝安的侄孫謝方明是有名的清官,有一年年終去江陵縣巡視,下了一個驚人的命令,獄中囚犯(其中有重犯20多人),一律回家過年,大年初三回來。所有的人都苦苦相阻,謝方明不為所動。囚犯家人無不感激涕零,到期都自動返回。 謝安的曾孫謝晦,聰明乾練,纔氣縱橫,後來做到南朝宋的宰相,是謝家出的第三個宰相,時人將其比作三國時的楊修,可見其風采過人。 寄情山水馳騁文壇競風流 謝氏家族一門四公達到鼎盛,已不可能再上昇了,謝氏子孫便通過努力,使謝氏門戶長時間穩定在一個極限的水平上。直到南朝後期,地位高至河南王的侯景要求與王、謝通婚,梁武帝明確答復:王、謝兩家都是高門大族,不可以在這兩家選擇配偶。連『王』尚且高攀不上,更不用說一般官吏了。 門第雖未衰敗,但隨著南朝宋、齊、梁、陳政權更迭,謝氏家族因『站錯隊』『跟錯人』,政治上也多有挫折。青雲失路,必須有所寄托,受過良好家族文化熏陶的烏衣巷謝氏子弟,寄情山水,大膽改革玄言詩風。謝混首先著手變革,他的山水詩創作的嘗試,對族侄謝靈運是良好的誨導。 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謝安的曾侄孫,他4歲寄養在錢塘(今杭州)杜明師道館,杜明師對他要求很嚴,謝靈運博覽群書,15歲回到南京烏衣巷。 朱雀橋邊的烏衣巷,精英薈萃。謝混、謝靈運、謝瞻、謝晦等常以文相會,共宴處,稱『烏衣之游』。謝混有詩:『昔為烏衣游,戚戚皆親姓。』謝靈運開始被人與族兄謝瞻、族叔謝混相提並論,並因『文章之美,與顏延之『並為江左第一』。在歡愉的青春歲月裡,他承襲了祖父謝玄康樂公的封號,食邑2000戶。 但銜著『金湯匙』出生的謝靈運,仕途並不順遂,官場屢次失意,最終被誣謀反被殺,年僅49歲。 謝靈運曾自負地說:『天下有纔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他的自負是有道理的。他的詩用筆輕靈,婉約細膩,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等皆是千古名句。每當他有新詩傳至京城,『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遠近欽慕,名動京師』。他被譽為中國『山水詩祖』。 小他12歲的族弟謝惠連,10歲時即有詩名。謝靈運每見他的詩作便拍案叫絕,說惠連的詩文恰到好處,即使是西晉的文學大家張華在世,也沒法改動。 謝靈運還有一個堂侄謝,與沈約等人開創了『永明體』,徹底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寫出了更加清新綺麗的山水詩。他的名句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等皆為後世傳誦。李白很欣賞他,數度寫詩稱贊『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我吟謝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 謝靈運與謝惠連曾被人並稱為『大小謝』,謝靈運與謝也曾被人並稱為『大小謝』。更有後人將三人詩作收集成《三謝詩集》。這三人的出現,令『謝』姓充滿濃烈的詩意。 謝靈運之前,謝家還出過一個奇女子謝道韞。她是謝安的侄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媳婦。她冰雪聰明,善於應對,謝安曾稱贊她有『雅人深致』。 有一次,謝安召集族中子弟講論文章,大雪飄飄,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脫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比喻十分傳神,『詠絮纔』從此成其代稱。 謝道韞嫁給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後,常悶悶不樂,謝安問其原因,謝道韞說:『我們謝家中叔父有阿大(謝尚)、中郎(謝萬),眾兄弟中有封(謝韶)、胡(謝朗)、羯(謝玄)、末(謝川),不意天下還有王凝之這樣的人。』原來謝氏家族俊彥齊集,太出色了,襯得王家沒顏色。其實王凝之書法上也有成就,就是纔華不及太太罷了。 謝道韞被時人稱為『神情散朗,有林下風度』,她為後世確立了一種很難企及的女性美典范——一種灑脫飄逸的氣質美,一種纔情與知性兼具的智慧美。大概也只有謝氏家族,只有在魏晉南北朝,纔能出現這樣的奇女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