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哉嵩山·女皇封禪篇』系列之五 武則天的『昇中述志』

 文化龙乡 2015-03-07

1114B1602.jpg

  《大周封祀壇碑》及武則天封禪聖跡圖

  大周封祀壇安居在登封城西、少室東麓的一個丘陵。

  丘陵實在平凡,除卻武則天靈光一降,儒、釋、道諸家均不施捨於斯,是個被人間大愛遺忘的角落。

  因為遺忘,大周封祀壇成為中國封禪史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封禪建築物遺址;因為遺忘,大周封祀壇在2006年5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則天封禪嵩山,築有三壇。登封壇,在嵩山太室之巔,是則天祭天之所在,壇前立有她撰寫的《大周昇中述志碑》、李嶠撰寫的《大周降禪碑》,今皆無存;封祀壇,在嵩山少室東麓,是則天禪地之所在,壇前立武三思撰寫的《大周封祀壇碑》、薛稷書丹(撰寫者不明)的《大周封中岳碑》,今《大周封中岳碑》蕩然無存,《大周封祀壇碑》僕倒在地,封祀壇雜草叢生;朝覲壇,是則天祭天禪地、登封告成後,受朝廷百官與外國使節朝賀之所在,該壇在今嵩陽書院之前,原有『朝覲壇記』石碑,崔融撰寫,今碑、壇無存。

  無論是嵩山之巔還是嵩陽書院之前,無論是泰山之巔還是梁甫之丘,皆天下名勝之區。無論多麼高貴的祭壇,在千年風雨與後人新上項目的擠壓下,化為烏有,倒也是一種常態。

  大周封祀壇遺址所在的丘陵,叫萬羊崗——神聖的祀壇,就在牧羊的山岡上。

  過去的孔道,現今的207國道,從嵩山太室、少室兩山間穿過,萬羊崗既是孔道、國道之西的一個高崗,亦是少室東麓的『前沿地帶』。萬羊崗北望太室,於此禪地,自與封天遙相呼應。再看則天的三陽宮與石淙會飲,更能洞察她頗費的心思——它們安居在周公測景臺之側,在『天地之中』。『「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是登封家喻戶曉的民謠。』登封市文聯副主席常松本說。

  何謂『告縣』?則天登封告成後,改陽城縣為告成縣。這『告縣』,是告成縣的簡稱。在則天心裡,『登封』是在中岳中峰與天交通,『告成』要在中岳中峰東南10公裡外的『天地之中』——將她的三陽宮與中岳中峰連接起來的,是石淙河。石淙河源出中岳中峰,『胡超是在三陽宮接受武則天要他到嵩頂(中岳中峰)投放「除罪金簡」的事兒,他一路沿著石淙河來到嵩陰,登上嵩頂,把它投置在登封壇北一塊巨石的石縫裡。』在1982年發現金簡的屈西懷先生這樣對記者說。

  『除罪金簡』現藏河南博物院,不過是當下的我們根據銘文『臆想』出來的一個稱呼。至於則天,想來不會如此命名——她投置金簡求神除罪,不過是個手段,目的無非是企盼自己成為『長生神仙』:『上言:大周國主武,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罪名。太歲庚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除罪金簡』是目前已知的、武則天『遺落』下來的唯一可移動文物。過去也曾發現帝王封禪祭祀名山大川的玉簡和銀簡,但到目前為止,金簡僅此一件。1982年,登封文物部門尚不具備保管此種國寶的條件,只好將金簡暫存於登封人行金庫。之後,又被送至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館復制兩通銅質『除罪金簡』回贈登封,一通在中岳廟向游人展示,一通在嵩陽書院供游人觀瞻。中岳廟的『除罪金簡』在某天深夜被盜賊穿牆鑿壁偷去——盜賊只盜拿了復制的銅質『除罪金簡』,而與其同櫃展出的其他珍貴文物,全都安然無恙。

  捐獻重約247克的純金金簡後,屈西懷被獎勵500元。他曾希冀得到一件復制品,留個紀念。但金簡離他而去後,他就被遺忘了。

  其實,他手裡還有『貨』。這『貨』,可能比嵩陽書院的『除罪金簡』還珍貴——捐獻前,他從孩子的作業本上撕下一張紙,放在金簡上,用鉛筆一陣猛力涂鴉,留下一件『拓品』,權作紀念。現在,就是有人出再多的錢,河南博物院恐怕也不會讓他這般『胡來』。

  在屈西懷的『拓品』上,記者隱約看到『罪』下『名』上(文字豎排)留有一個圓圈狀的劃痕——這是武則天除罪抑或與天交通的一種方式?

  大周封祀壇碑趴伏大地

  一座金碧輝煌的建築與一座松柏籠罩的丘崗並立在登封城西。

  那金碧輝煌的建築,是登封市革命烈士陵園;那松柏籠罩的丘崗,是武則天的大周封祀壇。

  其實,兩座建築同在一崗,這崗就是萬羊崗。

  俯矙登封的萬羊崗,是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時期進擊登封的最可憑借的高地,『當時皮定鈞將軍率部在這兒修築防御工事,這不,到現在戰壕還在呢!』當地老人指著樹林裡的一條長溝說。

  解放登封時,不少戰士犧牲在萬羊崗。之後,登封市革命烈士陵園就建在萬羊崗東部:坐西面東,俯視登封全城。

  繞過革命烈士陵園,向西沿一條土路攀昇幾十米,再穿過幾十米的樹林,纔能見到下方上圓的大周封祀壇遺址。如果站在遠處,則只能看到一座鋪滿森林的丘崗。『這些樹,是前些年為保護封祀壇遺址而種植的。』登封市史志辦公室主任呂宏軍先生說。

  大周封祀壇遺址是則天禪地的所在,是個下方上圓築土而成的祭壇。如今,殘留的兩三米高的土壇,還能看出來『下方』的模樣;要說『上圓』,是多少要加些想像成分的。方形土壇收縮六七米後,托起的那個圓壇,看上去更像一座高約10米的墳頭。無論是方壇還是『墳頭』般的圓壇上,都植有零星的松柏。也許因為松柏並不茂密的緣故,雜草倒能努力向上,長得很高很高。

  登上『墳頭』之巔,發現尚還平坦。不過三兩大坑,傷害過『墳頭』。『誰都知道封禪會埋些金玉之類的冊簡,自然就有人想挖出來發個橫財。到底盜走什麼沒有,不知道!』呂宏軍先生說。

  現在能夠證明該壇是大周封祀壇的實物,唯有壇東南的一通石碑。該碑就是武三思撰寫、薛曜書丹的《大周封祀壇碑》。

  在當地老人的引領下,穿過林間小道,見到該碑。不過碑伏地而臥,離碑座也有三四米之遙。『《大周封祀壇碑》是薛曜的經典之作,民國年間拓者很多,破壞嚴重。當時的縣長也許出於保護該碑的目的,派人把其拉倒在地了。根據文獻記載,明清之前就缺失一行字,現在情況如何,還不知道。』呂宏軍先生說。

  《大周封祀壇碑》倒下後,到現在也沒能站起來。倒是前些年又立起一通《大周封祀壇碑記》,上說《大周封祀壇碑》高約4.45米、寬約0.9米、厚約0.8米什麼的,不過現在它自己也倒下了。只是字在上面,還能看到這些文字。它的倒掉,終究不必可惜。萬歲登封元年則天封禪嵩山,是公元696年;《大周封祀壇碑記》上刻的卻是公元695年!

  這樣的碑,別說倒下,就是砸掉亦不足惜,省得丟人現眼,讓後人笑話登封市這一代文物工作者的不學無術。

  據《金石錄》載,大周封祀壇前還有一通《大周封中岳碑》:『武後封中岳碑,已殘缺,書撰人名皆不可考,然驗其筆跡,蓋薛稷書也。』該碑早已蕩然無存。

  一個影子演繹出一種文明

  封祀壇前立有二碑,分別是《大周封祀壇碑》、《大周封中岳碑》;登封壇前也立有二碑,分別是《大周昇中述志碑》、《大周降禪碑》。這是時下專家們的觀點,亦能從嵩山歷代史料中求得證明。

  《大周封中岳碑》怎麼立在禪地的封祀壇前?《大周降禪碑》怎麼立在封天的登封壇前?

  面對這種錯位,記者糊涂,時下專家也難解釋清楚。

  而武則天親自撰寫的《大周昇中述志碑》,更是碑與碑文一同失落。只有《大周昇中述志碑》這7個碑額文字,殘留在紙質史料中。

  為什麼名『昇中述志』?『述志』還好解讀,『昇中』說的什麼?

  『昇』就是『登』,『中』就是『中岳』——連起來看,就是『登上中岳』。這是一種解讀,當然不能算錯,卻只站了登封大地與中岳嵩山。

  因為,歷代皇帝泰山之巔的封天,亦稱『昇中』。

  登東岳泰山,不曰『昇東』、『昇泰』,還曰『昇中』,這『昇中』就復雜起來。

  何謂『昇中』?

  《禮記·禮器》曰:『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昇中於天,因吉土以饗帝於郊。』從《禮記》看,早在周代就有『昇中之禮』。而從這整段文字看,無疑是祭天祭地,與『封天禪地』大差不差。

  古人祭天,旨在通天,領會天道和神意。天道或神意的具體表現,就是日月星辰運行之道。《淮南子》雲:『律歷之數,天地之道也。』

  『事天』必須『昇中於天』,而『中』則為通天之器,就是天文觀測儀器。堯舜禪讓,就是堯把『中』交到舜的手裡:『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殷墟卜辭中常有『立中』之辭,『立中』就是商人立起測量日影的『中』,進行佔卜祭祀。這『中』,大概相當於《周禮》所載『圭表測影』的『表』。甲骨文的象形字『中』,就是個測影之『表』的樣子。

  『原始社會裡,大約先前只有巫,待到漸次進化,事情繁復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獵、戰爭……之類,漸有記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職的「降神」之外,一面也想法子來記事,這就是「史」的開頭。況且「昇中於天」,他在本職上,也得將記載酋長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冊子,燒給上帝看,因此一樣地要做文章——雖然這大約是後起的事。再後來,職掌分得更清楚了,於是就有專門記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說:「倉頡,黃帝史(史官)。」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關系,卻是很有意思的。至於後來的「文學家」用它來寫「啊呀呀,我的愛喲,我要死了!」那些佳句,那不過是享現成的罷了,「何足道哉!」』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這樣寫道。

  在坐享其成時,我們漸漸忘卻『昇中於天』是引領先人洞開中國文明的一把鑰匙。東漢鄭玄注釋『昇中於天』時說:『昇,上也;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其實,「昇」就是與天交通;「中」就是交通成功。』鄭州大學昇達學院教授郭殿忱先生說,『過去,「昇」字是頂著個「日」頭的,如果看繁體字,與天交通的意思就好理解了;「中」字就是「成功」或「告成」,普通話裡雖沒這層意思,但一說河南話,你就明白了,「中」就是「成了」、「行了」、「合適了」的意思。』

  武則天『昇中述志』,其『昇』就是『登封』,『中』就是『告成』。從這個層面看,還可解讀她在登封市告成鎮築建三陽宮的原因——這兒是周公尋到的天地之中,也是他意想中的『告成』之地。

  『中』不斷在中國披上文化華裳,而其最初之『中』,不過是太陽把立於天地之間的人投射在大地上,古人循著『天地人三纔』合一的這個影子,不斷演繹出一個影子與一個國家的故事。

  『天人合一』也好,『天地人合一』也罷,都是講人與天地和諧,中國是人與天地和諧之國——過去,人與神天地鬧別扭,那是自取滅亡;現在,人與自然天地鬧別扭,亦是飛蛾投火。

  中岳嵩山配天作鎮,總是由一個影子演繹而出的中國文明的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