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守仁:禅意生活

 颐颀书斋 2015-03-07


禪意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通過智慧來選擇。


什么是禪?


我們這次開講的中心議題是“禪意生活”。在今天這樣的社會以及人文環境下提倡“禪意生活”,應該說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那麼“禪意的生活”具體都有哪些内容呢?首先我們講講這個“禪”字。


“禪”,也寫作“禪那”,是從巴利文和梵文翻譯過來的,是思維修、靜慮的意思。其原意就是讓我們的身心沉靜下來,從而體悟到生命的“本原”——這就是“禪”。“禪”不一定要坐在那裏,不一定要單盤或者雙盤,“禪”是一種共修的法門。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止體安然”(永嘉禪師《証道歌》)所以“禪”是一個共修的法門。


禪這個修行法門最初由菩提達摩----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師傳來東土的。那麽在印度最早是怎麽産生的?世尊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講經的地方大多都在祗樹給孤獨園和靈鹫山。譬如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就是在祗樹給孤獨園講的。而禅這一法門,則是在霛鹫山開創的。這個公案出自佛門經典《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也稱作《問佛決疑經》。世尊這次在霛山沒有說法,而是拈華獨坐,華是大梵天王方廣供養的壹枝“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佛的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一次佛沒有說什麽,而是拿起壹朵花,這朵花叫金光明大婆羅花,就是金色的蓮花。佛拿起蓮花看著大衆,大衆也看著佛,感到很奇怪。而在這壹會中,只有迦葉尊者微微一笑,只有他領悟了佛陀的意旨。所以佛陀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屬摩诃迦葉。”


這就是禪的開始,所以禪最早是從拈花開始的,我們說“禪是一枝花”就是從這裏來的。“禪”是很瀟灑、很自在的,是自然而生的。可以拈華,可以歌唱,可以舞蹈,可以微笑,禪就是一縷清風,一座青山,自由自在。但是你要有悟性,要像迦葉尊者那樣破顏微笑,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都沒有明白,只有迦葉尊者悟道了。



生活呢?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禪意的生活是一種簡約的生活。第二,禪意的生活是一種清貧的生活。第三,禪意的生活是一種自在的生活。第四,禪意的生活是詩意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所以我想從這三個方面來界定,來談談我個人對禪意生活的一些感受,來供養正和島諸位島親。


第一,禪意的生活是一種簡約的生活。一個人想把生活過的複雜不難,而過的簡約就不容易了。我們現在的生活都太過於複雜,無論是老總還是員工,甚至是大街上的清潔工,一天到晚似乎都很忙碌,都有做不完的事情。這就不是簡約的生活,這是一種加負的生活。這不僅和我們的社會環境有關,和我們的心態也有關系。我們總是有很多想法,總想做很多事情,這都是身心還沒有靜下來緣故。當你(妳)的身心真正靜下來了,你會發現自己所需所求並不多。


已故韓國法頂禪師,他在《山中花開》書中有一段話寫的非常好,“在我的屋子裏面,所有的用器有一件就夠了,再多一件便是奢侈品。”讀了他的話我很慚愧,因為在我的屋子裏有一只宋代的建盞就已經夠了,但是還有兩個。當然它們不是奢侈品,而是用來招待朋友一起飲茶的。如果僅僅是爲了自己享用,那就是奢侈品了。這就是其中的差別,這就是禪意。





第二,禪意的生活是一種清貧的生活。一個人所擁有的多少並不能代表簡約,簡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心態。把這種簡約生活具體化,也就是我在《嶺上多白雲》一書中所提出的生活理念:“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簡約生活就是一種清貧生活,而清貧生活不是指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窮困生活和清貧生活不是一個概念。窮困生活不僅是物質上沒有保證,精神上也同樣像乞丐般貧窮。相對而言,清貧生活指的是物質得到基本保證,而精神生活非常富有。清貧生活是有所取捨的,是從繁複轉向簡約、從奢靡轉向清貧。


清是不沾染,是人品和人格的一種境界,即所謂的“人到無求品自高”;貧不是一貧如洗,要大家回到古代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原始生活,不是這個意思。清是不貪的意思。“貪”字是一個“今”一個“貝”,“貧”是一個“分”一個“貝”。是將自己的財富分享給更多更需要的人,這是貧;將他人財富據爲己有,這是貪。所以清貧生活是指過一種志趣高雅、簡約自然的生活方式;放下對外界的執著,放下對物質的貪欲,過一種自在的生活,這就是禪意生活的開始。




第三,禪意的生活是一種自在的生活。現在好多人都感覺不自在,因為他們都不是為自己而活。父母為兒女活著,兒女又為父母活著,每一個人都活得很痛苦,很不自在。我們最難改變的是我們的觀念,這是從小養成的,每一個人都被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所封鎖,真正的枷鎖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心的。正如老子所講“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亦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卻認爲自己沒有說過一個字。所以自在的生活一定在於我們自己的取捨,一定要讓自己的心量放大,不要總糾結於一個小小的空間、一段小小的時間,甚至一截短短的情感。這些都是心量不大、智慧不圓滿的表現。


古語有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之所以不如意的事情有十之八九,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量太小,只有一二份,所以不如意的事便有十之八九。如若心量有八九份,那不如意的事也就只有一二份了。真的心量大了,放下了,便得自在了。“自在”兩個字來自《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詞彙都是來自佛經的,譬如“單位”、“主席”、“書記”等。觀是向內觀,看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清淨了,是不是真的不起心動念了,心量是不是真的大了,這些都是“觀”的功夫。真正放下了,心量真正大了,便能得自在。莊子在《逍遙遊》中所說的:“禦六氣之便,以遊無窮者”是一種大自在,但是還有更大的自在,那就是“芥子納須彌”。所以真正的自在是既不為外界環境所限制,也不為內心欲望所制約,而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與萬法為侶,做逍遙之游,這纔是真正的自在。




第四,禪意的生活是詩意的生活。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缺乏審美趣味和詩情畫意的時代,一切都變得庸俗淺薄,一切都變得市場化和商品化,一切都變得急功近利和缺少趣味。沒有人能安安靜靜坐下來為自己煎一碗茶,為自己焚一爐香,為自己彈一只曲,甚至為自己吃一頓飯。整個社會都步入一種病態之中,長此已往,後果不堪設想。現在國家職能部門一些有識之士似乎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來提倡和弘揚傳統文化,真可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現在真的是到了一個很迫切的時候。


國外人提到中國,一般都將唐代的輝煌和清代的沒落作對比。唐代我們最驕傲的是詩歌。所以詩意的生活應該從唐詩宋詞開始,從最早的《詩經》開始。《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從西周到春秋八百多年,由采詩官採集整理而成,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雅”二字就是來自於《詩經》,《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被後人尊為六經,並以《詩經》為首。後因《樂經》亡佚,只剩下五經,所以從宋代開始纔有了《四書五經》的說法。而將《關雎》作為《詩經》第一篇,是因為其寫的是後妃之德。所以,禪意的生活要從詩教開始,從詩歌的讀誦開始。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是一塊詩的土地,人類歷史上從未有哪個民族對詩歌有著這樣的深情厚意。在唐代,吟詩作賦是取士的一種手段,考進士時其中一項就是現場出詩韻來作詩。這也是唐詩(包括宋詞)為何會如此輝宏的主要原因。文人雅士之間的交流都是寫詩歌,像白居易的《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就是因朋友寄茶來寫詩表示感謝的;盧仝的《七碗茶歌》也是為了感謝官員送來了好的茶葉而寫的。都是一些禮尚往來的一種交流手段。古人詩箋寫好了,還要裝在信箋裏封好,打上火漆,然後由郵差送達。因此在古時候要讀到一首詩,短則三五日,長的則要花費三個月甚至大半年的時間。比如白居易在雪天飲酒,忽然想起劉十九,就寫下一首《問劉十九》的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讓童子送去劉府,邀劉禹錫一起來飲酒。那是因爲兩個人同城為官,相距較近的緣故。


詩有“賦、比、興”三種表現方法,又有“風、賦、比、興、雅、頌”這六義,還有“興、觀、群、怨”這四德,在古代已經非常完備了。可惜我們現在完全失去了,不但失去了詩的風雅,也失去了詩的趣味,更失去了詩的風骨。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明一種最大的悲哀。




詩教的傳統


德國十九世紀詩人荷爾德林曾說到:“人充滿勞績,卻依然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這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種族,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因爲他們還記得詩歌,還記得詩歌的風雅,還記得人性的尊嚴。


所以我們今天提倡詩意的生活,就是要回歸傳統,回歸傳統就是向詩意的生活邁進了一大步。提倡詩意的生活並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會寫詩或者會吟誦,而是要多讀詩。詩情畫意簡單來說就是浪漫,浪漫是一個人、一個族群所不可或缺的。吟詩作賦對當代人而言是一件完全陌生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每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比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古印度的《吠陀 》等。最早的佛經也是詩篇,以四句為一偈,把所有的偈合在一起就是一部佛經。印度過去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好的傳播方法就是通過詩歌。詩歌韻律就是為了方便讀誦和記憶,這樣就會流傳開來。




禪意生活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對禪意生活作了簡單的解説,而要把禪意的生活落在生活裏,就要從煎茶、焚香、插花、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能開始。要把這樣的禪意落實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落實在自己的行住坐臥中。從為自己沖瀹一碗茶湯、焚一爐香開始、插一瓶花開始,從正坐開始,從折疊茶巾、抹拭茶碗開始。真能如此,可以說你(妳)已經步入了禪意生活的大門。




禪在哪裏?禪意生活又在哪裏?就在我們每個人清淨美好的心懷裏!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禪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心裏。真的領悟了,這就是智慧,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就是禪,而從此你的生活,就是充滿禪意的生活。





個人簡介:


馬守仁,長安人,號冷香齋主人、南山如濟、如濟居士、煎茶翁等,著有《無風荷動》、《冷香齋煎茶日記》、《嶺上多白雲》,工詩文,擅音律書畫,以清、和、空、真四字精妙闡述了中國茶道之精髓,亦是日常生活之寫照。在終南山上千竹庵,生平無它好,唯嗜茶、書而已,倡回歸山林之風。弘益大学堂煎茶道、香道特邀讲师。


(责任编辑:林笙,文章为作者原创)



推荐关注


叶慧美 弘益微茶师

微信私号 yhmchashi

服务号 chashiyhm


弘益茶道美学

中国最受欢迎的茶道美学微刊

微信 hongyitea

官网 弘益茶道美学


弘益茶道美学官方微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