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玉膏 宋洪遵《洪氏集验方》引申铁瓮方 高丽参二十四两 生地黄十六斤 茯苓四十九斤 白蜜十斤 先以地黄汁同蜜熬沸,入参、苓(各为末)和匀成膏,每服一、二匙,早晨温酒或白开水化服。 【主治】虚劳干咳,咽燥咯血。 【方论选萃】 近代冉雪峰:查此方润而兼补,为滋养阴液方中之最清纯者。地黄凉润多液,尔雅名地髓,功能养血填精,益髓补脑,佐人参则补益之力大,佐白蜜则润沃之功宏,妙在茯苓渗利下泄,利膀胱以通腑阳。五苓散之桂枝,化气以通阳于外,此方之茯苓,化气以通阳于下,又参苓俱为末,而微苦微渗,浸融化合于甘润甘缓之中,不宁捣汁有意义,为末亦有意义。夷考方制,大抵从千金地髓汤脱化而出,一则地黄捣汁,而加酒加鹿胶,一则地黄捣汁,而加蜜加人参,一则鼓舞以运之,一则滋培以沃之,同是润剂,而为一阴一阳之对待,各有相得相合运用适应之症,此中辨析极微,学者当潜玩领会,至燥火不宜辛温,适以张其焰,燥火不宜苦寒,反以涸其液,犹其显而易知者也,明此,而本方之主治真髓,可以彻底了解矣(《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明吴昆:干咳嗽者,有声无痰之名也。火乘于肺,喉咙淫淫而痒,故令有声。病原于胸者有痰,病不由脾,故无痰也。《易》曰:燥万物者,莫×乎火。相火一燃,则五液皆涸,此干咳之由也。生地黄能滋阴降火,白蜜能润肺生津。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虚者补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黄、白蜜皆润,铢两又多,茯苓甘而属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气乘之之义,乃立方之道也(《医方考》)。 明李中梓: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鸣也。此本元之病,非悠游渐渍,难责成功。若误用苦寒,抵伤脾上,金反无母。故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又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厚之品,诚湛宝重。郭机日:起吾沉疴,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删补颐生微论》)。 清汪讱庵:此手太阴药也。地黄滋阴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性润,润能去燥;金为水母,土为金母,放用参、苓补土生金。盖人参益肺气而泻火,茯苓清肺热而生津也(《医方集解》)。 清费伯雄:燥者,燥烈也,不能滋润也。如琼玉膏之润燥,亦善策也。人参、地黄,气血并补,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宁心而补土,则水升火降,而咳嗽自除矣(《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咳嗽一证,古人虽分肺燥、脾湿两途。然其病总不离于肺脏所致。盖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不容毫发,故先论饮食,偶一失慎呛入,必咳出方已。虽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因热因寒之互异。其属于外者,无非邪束于肺,属于内者,或为火熏,或为寒逼。其为寒饮上凌者,固有寒饮之脉证可据。即火之为病,亦尚有虚实之不同。实火者,或清或散;虚火者,皆因金水亏竭而来,故虽被火熏,肺中无津液为痰,仅作痒而干咳也。方中以地黄滋肾水,白蜜养肺明,使金水相生,而燥咳自止。用人参者,取土旺金生,虚则补母之义。茯苓色白入肺,使金令下行,即有浊痰,亦可随之而下矣(《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王希知治痨嗽喉瘖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钱男,30岁。 主诉:喉燥声嘶、干咳咯血二月余,经某院胸片检查诊为“肺结核”,给抗痨药治疗,针药并进,因声嘶咯血久不愈,但因注射链霉素半月后有反应而停用,该院嘱服中药乃来门诊求治。 诊查:患者半年来干咳无痰,近两个月来,咯鲜红血,喉燥声嘶,纳呆食少,疲乏无力,形体瘦弱,舌红无苔,脉细数。 辨证:诊为痨嗽喉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 治法:以滋补肺肾,清火开音法治之。处方琼玉膏、百合固金汤加减。 处方:生地12克 太子参30克 玄参15克 茯苓10克 百合30克 川贝粉9克(冲服) 麦冬15克 甜杏仁9克 百部10克 煨诃子6克 藏青果10克 木蝴蝶9克 蜂糖3克 服药半月,干咳、咯血明显减轻,喉燥声嘶亦有好转。守方继服药半月。第三次来诊时,咯血止,喉燥声嘶消失。后以麦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 【按语】 虚劳之治,不外培土生、金水相生二法。方中地黄凉润多液,养血填精,白蜜润肺生津,二者相伍,金水相生,则源泉不绝;损其肺者益其气,虚则补其母,人参、茯苓,一补虚而生津,一扶土而悦脾,亦培土生金之策也。古人制方,每取五行承制之化,此其例也。其修治和合之法,精细缜密,尤可取法焉。 附方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