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饮子 (温阳化湿法) 宋杨倓《杨氏家藏方》 草果子仁二两 甘草一两,炙 陈橘皮去白,半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分 上×咀。每服半两,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之,不拘时候。 【主治】伏暑中暑,内伤夹暑,霍乱呕吐,腹痛泻利,厥逆烦躁,引饮无度。 【方论选萃】 明吴昆:草果辛温,善消肉食;附子辛热,能散沉寒;橘红之辛,可调中气;甘草之温,堪以健脾。而必冷服者,假其冷以从治。《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医方考》)。 清王晋三:草果、陈皮,温脾去湿定呕;草、生姜,奠安脾经阴阳;以炮附子通行经络,交接上下。用饮子者,轻清留中也;冷服者,缓而行之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验证】 例一 叶天士治太阴伤寒案(选自《清代名医医案大全叶天士医案》) 脉沉微,腹痛吐利汗出,太阳伤寒,拟冷香饮子:泡淡附于,草果仁,新会皮,甘草,煎好候冷服。 【按语】 此治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之方也。王孟英言之极是。“此方与大顺散,皆治阴寒冷湿之气,客于太少二阴而为霍乱吐下之方也。多由畏热而浴冷卧风,过啖冰瓜所致。乃暑月之中寒证,非病暑也……盖寒暑者,天地一定之阴阳,不容混淆。隆冬既有热病,盛夏岂无寒病,故辨证为医家第一要务。辨证既明,自然不惑于悠悠之谬论,而无倒行逆施,遗人夭殃之虑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