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苓甘露饮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桂苓甘露饮
(温行寒性、质重开下法)
金刘完素《黄帝内经宣明论方》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猪苓  白术  肉桂各五钱  滑石四两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生姜汤尤良。
【主治】湿热蒙闭中下二焦,积滞郁结下焦。壮热口渴,饮多则呕,心烦脘闷,反复颠倒,卧起不安,四肢倦怠,肌肉烦疼,大便溏热,溺赤短涩,甚则两目欲闭,神昏谵语。舌苔黄腻或灰腻兼黄矣。脉右洪数,左弦滞者。
【方论选萃】
清王晋三: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故用五苓去湿,三石解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矣(《古方选注》)。
清喻嘉言: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而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中,又兼去浊(《医门法律》)。
近代何廉臣:此三焦分消,注重中下之法。方用三石,质重开下,以清无形之暑气为君;佐以五苓,温行寒性,以利有形之湿滞。是为暑湿互结,不挟食滞之良方。若挟食滞者,去石膏、寒水石,加青子芩一钱五分、小川连八分,苦以清暑,燥以胜湿;生莱菔汁二瓢,冲,开其痰食之停留。惟张风逵《伤暑全书》无石膏、桂枝,有肉桂、甘草。殆经张氏之加减欤,亦可参用(《重订广温热论》)。
清汪绂:滑石泻水于上焦之上,而达之下焦之下,且甘则能补,故以为君;石膏辛淡,以泻肺邪而散胃热;寒水石辛咸,以补心除热行水;甘草,土厚而后可以行水,且甘能去热;白术健脾土,燥脾湿,茯苓补心神而渗心膈之水;泽泻咸能补心,且泻下作之水;猪苓咸补心,泻小肠膀胱之水。此合六一散、五苓散酌之以治伤暑,引饮过多。至于蓄湿者,加石膏、寒水石,所以靖胸膈之暑暍,而保肺宁心,故亦曰甘露饮也(《医林纂要探源》)。
清徐大椿:湿热内淫,脾不能制,故迫血上溢而血出于口,乃为吐血焉。白术培脾土之卑监,泽泻泻浊阴之上溢,石膏、寒水清上甚之热,猪苓、茯苓降内淫之湿,滑石清彻湿热以下泄,肉桂导引真阳以下蛰也。水煎冲童便,导热散瘀以下行。使湿热顿化则龙火潜藏,而血无妄行之患,何吐血之不止哉此清降湿热之剂,为湿热上甚吐血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等证。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则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成方便读》)。
【按语】
张子和别有桂苓甘露饮,即河间方中去猪苓,减三石之半,加人参五钱、干葛一两、藿香五钱、木香一钱。两者判然有别,故喻嘉言《医门法律》分析两方异同:“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而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中,又兼去浊。”两方旨意不同,用者宜详察焉。又据何廉臣实验:古法所谓桂苓者,先用紫瑶桂一钱五分,泡浓汁,渗入茯苓片一两五钱,晒干,然后对症酌用分量,配入煎剂为君,每剂如是,始有捷效焉。此法创始于浙绍张畹香(1796~1870)《温暑医旨》可见炮制古法,不可不详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