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公司总裁 2015-03-08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汉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从形体角度看,汉字写尽物态,具有图画美;从外显的意义来看,汉字穷尽事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和人生的认识与思考。汉字因物赋形、因形会意的特点造就了汉字书法这一人类艺术奇葩。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神韵与意境,二是其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正是由于汉字书法艺术具有这两大审美特点,并且二者高度融合,因此,汉字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和无声的乐。

一、汉字书法艺术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碑刻等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载体的不同,表现形态各异,审美意趣不尽相同。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双峰并峙、各呈异彩的局面。

(一)毛笔书法

汉字书法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汉字书法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特指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书写汉字的方法和技巧,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汉字书法艺术一般也特指毛笔书法。

毛笔这种书写工具是中国人发明的,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由于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在实际使用时,因书写者运笔的力度、角度、提按和蘸墨等的不同,其点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表现效果,能够把汉字本书所具有的图画美富于意象性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如图1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图1 刘会芹书法作品 
(二)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是相对于毛笔书法而言的,具体指用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竹笔、木笔、铁笔等笔尖材质较硬、书写时笔头本身没有粗细变化的书写工具书写汉字的方法和技巧。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点画的粗细、笔墨的浓淡等变化少,笔画匀称,风骨外显,清丽与劲健兼备。

相对于毛笔书法而言,硬笔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由于硬笔笔尖的材质较硬,书写时笔尖与纸张接触面的大小基本没有变化,因而硬笔字的笔画匀称;二是由于硬笔笔尖相对较小,笔画纤细,硬笔字的形体一般较小;三是相对于毛笔而言,硬笔书写时转折更为方便,可操控性强,硬笔字更能表现出方块字稳重、硬朗的特点。

二、汉字书法的特点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本素材,通过字的笔画、形体、结构等的美化来表现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具体来讲,汉字书法是发扬汉字象性化的优点,利用汉字表意的特点,按照一定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的一种书写艺术。汉字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形义性

书法艺术不仅利用了汉字的形体优势,而且发挥了汉字表意的特长,因而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也就是说,汉字书法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而且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一种形义高度统一的艺术。

就造型性来讲,汉字书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点线的各种变化与组合将汉字的形体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其具有如诗如画般的魅力。关于这一点,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强调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将其当做一幅画来构思和创作,使书法作品具有图画一样的造型性。

就思想性来看,真正好的书法作品一般都有好的思想内容,或引人求真,或教人向善,或给人以警示,或激励人的精神等,单纯以形示人的书法作品是意义不大的——用于教学或供人学习、参考的除外。如图2这幅刘会芹的书法作品,就是提醒人们要虚怀若谷、戒骄戒躁的。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2 刘会芹书法作品

                  

(二)情感性

西汉时期的学者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这两段论述都是在强调书法是书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书法作品浸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溶入了书家的内心感受,或喜悦,或悲愤,或感奋,或沉思……例如,民族英雄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出师表》,刚起笔时尚心平气和,意欲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以及愿为收复河山鞠躬尽瘁之决心,字体端庄、平稳,然写着写着,往事涌上心头,胸中充满悲愤之情,于是笔随情动,义愤之情溢于笔端,字体始呈翻腾跳跃、左冲右突之势。               

书法艺术的情感性还体现在书者常常把书法实践当作一种生活乐趣,或者当作一种表现情趣、调节心境和调整情绪的手段。因此,很多书法作品以书者自己的即兴之作或者以古典诗词为内容,反映了书者的志趣与心境。

(三)意会性

书法艺术的意会性是就其形式美感而言的。书法是凭借点线的变化和字形结构来创造美感的,不像绘画那样具体地描绘某一种事物,因而具有意会性的特点。正如唐人张怀所说的,书法艺术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人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诗情,也可以从中读出画意,更能够从中体察到书者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观出书者的性情与人格。

三、汉字书法的基本要素

汉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变化微妙,形态多姿,意趣横生。通过点画、线条的刚柔、浓淡、粗细等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为表现形式,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抒写性灵、表现情感是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要素如下。

(一)用笔

用笔是指书写时行笔的方式方法,具体表现为运笔的急缓、轻重、顿挫、转折和笔画的刚柔、方圆、藏露、提按等。汉字书法艺术的用笔讲究力度和质感,要求笔画错落有致,富于曲线美和形象美。

汉字书法十分讲究笔画的曲线美,追求用笔如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如图3这幅书法作品(刘会芹书),笔画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既有婉曲飘逸之美,同时又不失沉稳劲健;一点一画,变化微妙,笔势转接自如,气韵贯通;时如行云流水,时如滴水落潭,笔画曲中有直,圆中寓方,柔美中透着风骨。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3 刘会芹书法作品

 

关于笔画的形象美,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分别就书法的八种基本笔画作了形象的概括:“点如高峰之坠石,钧似长空之初日;横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横折斜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弯折钧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斩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常三过笔。”这一段概括可看作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

(二)用墨

用墨是指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墨色对于烘托书法的神韵、意境和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关于用墨,古代书家多有论述。元代赵孟说:“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明代李君实则认为:“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东坡真迹墨浓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明代董其昌对用墨独多心得,曾称:“凡强纸用墨,使墨有余,浓墨用笔,使笔勿竭。饮墨如贪,吐墨如吝,不贪则不赡,不吝则不清。”又称:“磨墨须奢,用墨须俭,渍墨须涂,用墨须浅。”其作书浓淡互用,颇得用墨之秘诀。

汉字书法的用墨主要有浓、淡、润、枯四法,其使用法则是: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枯能取险。

1.浓墨

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古人崇尚浓墨,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楷、行各书创作均可使用。使用浓墨时,以墨不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指出:“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浓墨呈现出的神妙境界。

浓墨色彩深沉,使书作神采外显,如图4。以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精神气度,使用浓墨作书,可以表达激昂、高亢的情绪,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等。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图4 刘会芹书法作品

 

                    

2.淡墨

淡墨作书给人淡雅飘逸之致,空灵清远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太淡易伤神采。淡墨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最擅长用淡墨,可谓“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的气息。如图5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图5  刘会芹书法作品

                         

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如图8。浓墨色深而沉实,淡墨色浅而轻逸,各呈其艺术特色,关键在于和谐与协调。墨随笔运,墨浓到滞笔的程度,笔画不畅达,难免有墨猪(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之嫌;神因墨显,墨淡到无色的程度,自然浮靡无精神。古人强调“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实不可。‘古砚微凹聚墨多’,可想见古人意也。”告诫我们用墨浓淡得掌握一个“度”字。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淡墨可以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别有一番情趣。

3.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渗化开来。由于墨之滋润,故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渗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关于润墨的使用,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得很具体:“……‘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泪而笔凝。”

4.枯墨

枯墨主要有飞白、枯笔、渴笔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飞白,即笔迹中丝丝露白。枯笔,即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

润则有肉,枯则有骨。枯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划中落出的道道白丝。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枯笔于书法之精神风骨十分关键。

书忌平庸,要有奇情、异采。用墨之道,润而有肉,线条妍丽,呈阴柔之美;枯而有骨,险劲率约,现阳刚之态。书者用墨要慎思活用,力求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独运。

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徐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墨色的变化须一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否则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

要产生用墨的变化,亦要讲究蘸墨之法。一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笔弱无力,而且墨色不易灵活变化。故蘸墨当如蜻蜓点水,一粘即起,以毫濡透,润而补渍为度。对此,清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

(三) 结体

结体,亦称结字,即字的间架结构。具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必须在结体上下功夫。元赵盂《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说:“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体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体既遵循平衡、对称原则,合乎一定法度,又不能呆板或拘谨。总的原则是各种笔画互相映衬、互相弥补,既显得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又和谐有致。

(四)章法

章法,也称作布白。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上下左右互相照应,总体分布有法度秩序。章法美是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章法好了,即使个别字艺术性差些,亦可得到掩饰。

章法对书法作品来说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造成“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追求一种自然美。                    

四、汉书法字的主要书体

汉字毛笔书法主要有五种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和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现分别简介如下:

(一)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兴于东汉时期,是兼采隶书、草书之长而形成的字体。楷书一方面吸收隶书结构匀称、笔画清晰的长处,发扬了草书的简易精神;另一方面纠正草书缺乏规律性的缠绕结构,将隶书的波折笔形改为平直,方扁字形改为方正。因此,楷书对草书来说,是化草为正;对隶书来说,是化繁为简。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最终定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汉字简、明、美三者的统一。楷书简化了篆书、隶书的笔形和笔画,字形明晰,便于区别,笔画匀称,格调和谐。

楷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二是笔画的规律性强,其书写要领概括为“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此八法之中。三是笔法劲健。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古人说“真多用折,……折欲少驻,驻则有力。”

因为楷书始于东汉,受汉隶的影响,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这一点很明显。如锺繇的《宣示表》(图11)和王羲之的《乐毅论》等。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黄金时代,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奉为习字的模范。

发展到今天,楷书已成为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常见的印刷体楷书有宋体、仿宋体、长仿宋、正楷体、黑体等。

(二)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体的产生既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的缺陷,又克服了草书难于辨认的缺点。行书实质上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用笔方面,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笔画与笔画相连接的地方,常常带出一个小小的附钩,使笔画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气势也更为连贯;二是在结体、布局和用墨方面,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如图6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图6 刘会芹书法作品

 

                  

(三)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书体。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抛开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有唐代张旭《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等。

草书的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气势贯通、气韵生动。正如唐张怀罐在《书断》所说:“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有时虽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二是富于变化,其中包括字的大小、疏密、用笔轻重,欹正等。三是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即无墨的白处。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如图7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图7  刘会芹书法作品

 (四)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其特点是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这种汉字书体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地整理和规范下来的。小篆的笔画线条园匀,章法自然,结字端庄,给人挺拔秀丽的美感。最早的小篆书法名作是李斯的《峄山刻石》。

(五)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推出的字体。其基本形态是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因此,隶书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两种。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体结构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五、汉字书法的欣赏要点

汉字书法具自然之神韵,备万物之情状,无色而有图画之美,无声而有诗词之韵,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欣赏书法作品,不仅可以舒展心境、培养生活情趣,而且可以振奋精神等。汉字书法的欣赏要点如下。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对一幅书法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印象,主要包括对一幅书法作品章法布局的审美判断和对作品艺术风格的审美判断。

章法是指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顾盼,以及虚实分布的法则。在书法欣赏活动中,章法常常是书法作品给于欣赏者的第一印象。它呈现给人的是书法作品的整体美。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该从整体上给于欣赏者以足够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欣赏者继续看下去;如果缺乏整体美,各部分所表现的局部 “美”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一幅书法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章法集众字而成篇,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整体。章法布局的基本要求是左顾右盼,启受相承;疏密有致,刚柔相济;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四边留白,行间透气;各尽意态,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这些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对书法章法进行审美评判的标准和依据。

就形式上的具体表现来讲,章法美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虚实相生,即整幅作品讲究黑白映衬,黑处的“实”与白处的“虚”各有其位,字内之白、字间之白、行间之白相互融通,实处见虚,虚处见实。二是动静相因,即以静态居主的字、书体,要静中寓动,以动态居主的作品,也须在动势之中不失静气;行气的轻重、急徐、字势的欹正、纵横、行式的曲直等都要从章法的整体动静需要而适当地运用,以求恰到好处。三是字与字的伸缩、开合、关照等要自然,即根据每字结构的不同使其笔画伸缩有度、大小得体、欹正生趣。例如,图16这幅黄庭坚的草书作品(《杜甫寄贺兰诗》页),因字赋形,笔画伸缩自然、得体,前后关照,虚实相生,动中寓静,整体美感十足。         

书法作品整体美的另一大要素是作品风格。六是书法作品的风格是由结体、章法、用笔、用墨、韵律等共同组成的总的艺术效果。风格有细腻与豪放、沉稳与飘逸、古朴与秀丽、劲健与稚拙等。例如,图17这幅唐欧阳询的行书帖作品,字体端庄秀丽,笔画清润,笔力劲健,书字大小错落,有儒雅之气。    

不同的书家,风格各异。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草“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被人称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字里行间,流动着浓郁的深情,时而奔腾激昂,时而低回吟唱,有惊心动魄之气,无娇揉造作之迹;郑板桥那翩翩多姿的书法中,往往含茹着兰竹一枝一叶的意象;黄庭坚那风格清劲的书法中,给人一种乱叶交枝,竹影婆娑的意韵。

(二)认真审视

在整体感知,对书法作品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之后,接下来就进入了欣赏的更深层次,即对书法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结体等进行直至细节的全面审视。

首先看字的结体。结体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只有字的结体完美,作品的美感才能真正显露出来。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结体方面,呈现出“万字不同”,变化多样的情态。

其次看笔法。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和技巧。对笔法的审视,第一要看用笔是否有力度;第二看点画有没有神韵;第三看线条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及其是否和谐流畅。总的来看,笔画、线条的动静、起伏、圆涩等变化都决定着字的美感。如图18这幅刘会芹的行草书作品,在用笔上笔势遒劲,富有力度,既具灵动之美,又风骨外显。                 

再次是看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没有墨色的变化与配合,用笔效果就很难显现出来。字的风采神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墨的技巧。

(三)仔细品味

书法欣赏既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并且这种认识过程常常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的反复。书法欣赏虽然面对的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因素,但要获得真正的情感与精神体验,必须透过这些具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内涵美,这就需要反复的体会和玩味。

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至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这才是欣赏的佳境。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件事说明,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须经反复观赏、玩味,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

除了把握以上要点外,书法欣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素养。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艺术素养?一是多欣赏书法原作,积累欣赏经验。因为印刷的东西大多是把大幅的作品缩印成了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的图画,字的韵味已大大缩弱,美感损失大半。二是多读书,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作品思想的分析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能力。三是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书法艺术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