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桂枝
2015-03-08 | 阅:  转:  |  分享 
  
桂枝(《本经》)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原植物喜生于热带、亚热带高温、无霜雪、多雾潮湿气候,抗寒性弱,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临床一般生用,名称桂枝、嫩桂枝、桂枝尖。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郭璞云: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尔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名医曰:生交址桂林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案楚词云:杂申椒与菌桂兮;王逸云:桂皆香木;列仙传云:范蠡好服桂。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本草衍义》:《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

《珍珠囊》: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结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中焦虚寒,结聚作痛。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节。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四者皆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性葱。

按:肉桂在下,有入肾之理;属火,有入心之火;而辛散之性,与肺部相投;甘温之性,与脾家相悦,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脏也,且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又曰:脾欲缓,急食甘以复之,以甘补之。桂味辛甘,二经之所由入也。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桂枝四发,有发散之义,且气、味俱轻,宜入太阴而主表。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而用以补也。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此发其邪,则卫和而表密,汗自止耳。《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也。《本草》言桂发汗,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大抵桂为阳中之阳,壮年火旺者忌服,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完谷不化及产后虚弱者宜之。

《药类法象》:气热,味甘辛。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乃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嫩小桂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

《药性赋》: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辛,有小毒。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经。

《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宜导百药,无所畏。《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箘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只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箘桂、牡桂不及也。然《本经》只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箘桂厚实,气味厚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本经》以箘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风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附为使,只是全得热性;若与有毒者同用,则小毒既去,大毒转甚;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若与巴豆、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

《本草衍义补遗》:虚能补,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今《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内经》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曰官桂者,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用而名之贵之之辞也。曰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无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层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辞也,何必置疑着此。桂固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经》言辛甘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又,别说云: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又有一种柳桂,乃桂小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也。

洁古云: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诀》云:渗泄止渴,去荣卫中风寒。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主治秘诀》云:桂枝性热,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去伤寒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导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脓,盖手少阴君火,厥阴相火,与命门同气者也。《别录》云桂通血脉是矣。又言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土湿,内有桂,能抑肝风而扶脾土。又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实为妙也,传云木得桂而枯是也。引皆与《别录》桂利肝肺气,桂枝治胁痛胁风相符。人所不知多矣。又桂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故能堕胎,庞安时云炒后即不损胎也。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也。有小毒。桂枝味淡,能治上焦头目,兼横行手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经云气薄则发泄是也;肉桂木桂性热,堪疗下焦寒冷,并秋冬腹疼,泄贲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经云气厚则发热是也。桂心美之之义,性略守,治多在中;官桂贵之之辞,味甚辛,治易解表。如此之异,盖缘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所不可移也。然柳桂桂枝,入足太阳之腑;桂心入心,在手少阴之经。《本经》注云:桂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得热性。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实卫护荣;与柴胡、紫石英、干地黄同用,却主吐逆。与巴豆、硇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定煎。

谟按:诸桂所治不同,无非名因其材而致用也。然《本经》谓:桂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乃云:无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过多者,桂枝甘草汤。是又用其闭汗,何特反其经义耶?抑一药而二用耶?噫!此正气谓殊途而合辙也。盖桂善通血脉。《本经》言:桂止烦出汗者,非桂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以之调其荣血,则卫气自和,邪无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仲景言:汗多用桂者,亦非桂枝能闭腠理而止住汗也,以之调和荣卫,则邪从汗出,邪去而汗自止矣。昧者不解出汗止汗之意,凡病伤寒,便用桂枝汤,幸遇太阳伤风自汗者,固获奇效。倘系太阳伤寒无汗者,而亦用之,害岂浅浅乎?犹有谓仲景之治表虚,而一概用敛虚汗者,此又大失经旨矣。

《景岳全书》:桂枝气轻,故能走表,以其善调营卫,故能治伤寒,发邪汗,疗伤风,止阴汗。

《本草备要》:轻,解肌调营卫。

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自汗属阳虚,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出,非桂枝能闭汗也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也。《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元素云: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肌发汗,去皮肤风湿,此皆桂枝所治。时珍乃以列之牡桂之下,误矣。按:仲景治风解表,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用桂枝,其义云何?夫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桂枝汤为专药。又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皆用桂枝发汗。此调其营,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从汗解,非桂枝能发汗也。汗多用桂枝汤者,以之与芍药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若夫伤寒尺脉不至,是中焦营气之虚,不能下通于卫。故需胶饴加入桂枝汤方,取稼穑之甘,引入胃中,遂名之曰建中;更加黄芪,则为黄芪建中,借表药为里药,以治男子虚劳不足。《千金》又以黄芪建中换入当归,为内补建中,以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不特无余邪内伏之虞,并可杜阳邪内陷之患。非洞达长沙妙用,难以体此。详桂枝本手少阴血分药,以其兼走阳维。凡伤之邪,无不由阳维传次,故此方为太阳首剂。昔人以桂枝汤为太阳经风伤卫之专药,他经皆非所宜。而仲景三阴例中,阴尽复阳,靡不用之,即厥阴当归四逆,本尝不本桂枝汤也。

桂附各具五体,各有攸宜。肉桂虽主下元,而总理中外血气;桂心专温脏腑营血,不行经络气分;牡桂性兼上行,统治表里虚寒;薄桂善走胸胁,不能直达下焦;桂枝调和营卫,解散风邪,而无过汗伤表之厄,真药中之良品,允为汤液之祖也。《本经》之言牡桂,兼肉桂、桂心而言,言箘桂,兼桂枝而言也。其他板桂、木桂,仅供香料食料,不入汤药。

《本草求真》:入卫表以除风邪。

桂枝专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痛风其在《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症;《金匮》谓之历节,后世又更其名曰白虎历节,且有别名曰箭风箭袋,然总谓之行痹。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瘀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响导。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烦出汗,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桂枝透达营卫。故书皆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发,止是因其卫实营虚,阴被阳凑,故用桂枝以调其营,营调则卫气自和,而风邪莫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以发其汗也。其汗之能收,止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芍药入营以收阴,外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经曰: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周扬俊曰: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邪,以芍药和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为里患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外邪出则卫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用桂枝发其汗。此则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

《得配本草》: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得龙骨,使肾由经脉以出表。配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人参,发阴经之阳;佐干姜,开阳明之结。使石膏,和表邪之郁。

阴血虚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伤寒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本草经解》: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

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

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神农本草经读》:桂,牡桂也。牡,阳也,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者,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用,而所用肉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必愈,卸罪巧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百病,言百病用之得宜,皆有益也。养精神,通达脏腑,益在内也。和颜色,调畅血脉,益在外也。为诸药先聘通使。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久服轻身不老,血脉通利之效。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血和则润泽也。

寒气之郁结不舒者,惟辛温可以散之。桂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凡阴气所结,能与药相拒,非此不能入也。

人身有气中之阳,有血中之阳。气中阳,走而不守;血中之阳,守而不走。凡药之气胜者,往往补气中之阳;质胜者,往往补血中之阳。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气,一定之理也。然气之阳胜则能动血;血之阳胜则能益气,又相因之理也。桂气分药也。而其验则见于血,其义不晓然乎?

《本经疏证》:本经桂有两种,有牡桂,有菌桂,诸家论之纷如。愚谓皆有所未确,盖古人采药必按其时,决不以非法之物施用,乃后世专嘐嘐



【现代药理研究】



1.桂枝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以其所含成分桂皮醛作用最强。

2.桂枝煎剂及其所含桂皮醛有降温解热、抗惊厥作用。

3.桂枝挥发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粘稠度,产生祛痰、止咳作用。

4.在体外试验中,桂枝醇提取物对多种球菌、杆菌、霍乱弧菌及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70%醇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桂枝有利尿作用。

6.桂枝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7.在体外试验中,桂枝能完全抑制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并能显著延长牛凝血酶凝聚人体纤维蛋白原时间,有显著抗凝血作用;桂枝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胶原及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8.桂枝有扩张血管作用,可明显增加冠脉循环,并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增强血液循环。

9.桂枝有保护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10.桂枝还有健胃、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