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治疗三步骤

 guoguoli 2015-03-08
近年来,一直在整理学习民国前名老中医医案,结合自己学习和运用仲圣大论的实践,我有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中医治疗是不是也有个规范和次序?还有,为何过去的中医治病如此有效,而现在中医治病却时常束手无策或疗效差强人意?   

    除开制药、煮药、服法和护理的经典论述外,其实在大论中,中医治病早就有很严格的规范和次序,总的原则就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总原则的一般含义大家都很清楚,其具体临床操作的另一种含义即治疗的总体进程和先后次序,就不甚了了。在大论中其实讲的已经很清楚,只是没有放在一起去说展开来说,而是体现在大论的总体框架结构上和论述次序上。我试着提炼一把,以期抛砖引玉。中医治疗一般要分为三个不可颠倒的步骤:首先是奠基,其次是攻邪,最后是收功。这三个步骤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中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现今的病人到中医这里来求助,很多都是经过西医长期折腾或病人自己忽视拖延,很多很好治疗的三阳病证变成了慢性病和疑难杂症。这也是现在中医面临的困境之一,所以很多情况下,中医不遵循上述步骤很难见效,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信心尽失。西医未进国门前的中医没这方面问题,那时的病人也很纯朴很信赖中医,所以好的中医治疗见效很快,疗效显著,威名大振。

       一、奠基。就是为下一步治疗打基础,主要有这么几个内容:解表;调理脾胃,疏肝理气;通大小便等。解表的重要性在仲圣大论处处可见,在太阳篇中集中论述了解表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些看似疑难杂症,有表证,一旦解表,立即显效,有的甚至就此病证消失,似乎痊愈了。还有在各篇中,表未解不可下、不可吐等等条文,都是讲解表证的极端重要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解表是治疗的前置条件。如何准确辨别表证以及表证的虚实、寒热是中医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难掌握的,大论和诸多前贤都有很好的论述,论坛中也有很好的帖子专论,不赘。

       调理脾胃,疏肝理气,在治疗病程长的,尤其在经过西医瞎折腾的病证治疗中极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一个脾胃和肝脏受尽折磨的病人,已经无法很好消化食物甚至食物难以下咽的病人,精神和情绪都出大问题了,你如何使之很好地消化吸收中药汤汁。一旦几付自认为对证之药下去后,无效或病证不增不减,病人就不再回头,你咋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实中,有些病证,医生辩证似乎很准确,用方也很对路,为何长期治疗不见显效甚至不见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注意这方面问题,浪费了大量药材,还错过了治病仅剩的有限良机。而有时仅仅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立即显效,也建立了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很好的心理基础。

       通大小便,其实和解表,调理脾胃,疏肝理气,道理是一样的,关键在一通字。这在大论中的“急下证”和瓜蒂散吐法中论述很清楚,当然还有很多通法之方法,大论也有论述,不一一列出。人身就是一上下各开几道裂缝和几个小洞口的臭皮囊,只要一头一处不开不通,如何活法?多难受?药都没法下嘴入肚,大小便不通畅(女子月经不通),上气不接下气等等,如何祛除病邪?
       这三个主要方面,关键就是一个字,就是“通”字。疏通表里内外的阴阳通路,打通清浊之气的上下升降通路,为下一步攻邪奠定基础,扫清障碍。逢山凿路,遇河搭桥,大军才能直捣敌军老巢。更准确的说法,这些通路打通后,在对证方剂帮助下,人体这架奇妙无比的东西会更有效地启动和运作自愈机制,使大气弥纶全身,大气一转,病邪立马无立锥之地,病人速愈。有些高明中医治病,看起来慢慢腾腾,不着边际,其实有大道理在其中。而有的中医治病,看起来是直奔主题,但是时常却是枉费心思和功劳,难见成效。有很多看似很难的病证在这个阶段治疗中,已经诸证去了七八,多好啊!欲速则不达。在现实中,迂回曲折的道路,往往能更快到达目的地。

       二、攻邪。这个就不多说了,这是每个成熟中医的最擅长功夫。不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要注意方法和节奏。我认为何任老先生治癌症的十二字要诀,也是治疗所有慢性病证和疑难杂症攻邪阶段的一个基本原则,值得记住和玩味: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攻邪,最好少用后世发现的所谓专门攻邪之药,还是多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为妙为妥。

       三、收功。这个问题为很多当今中医临床所忽视,脑海里几乎没这明确一说,所做的多是半拉子工程,这确实是个绝大的问题。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否则很可能徒劳无功。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大战过后总要打扫战场,工程竣工后总要清理工地拆除脚手架等等,不然咋弄。刘力红先生在扶阳论坛上说:“收功的问题真是太重要了!以前就我自己来讲,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收功,完全还不知道治病还有一个收功的问题。我想很多的同道可能跟我一样,也不知道治病还有一个收功的问题。作为医生我们不知道收功,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四逆是一个收功之法呢?因为它已经涉及到生命可持续的根本问题上来。我们现在都在讲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持续,所以我们提可持续发展。而对于生命来讲,怎么样可持续?就是要在根上面,到了根上面就是可持续,没有到根上面就不可持续。所以,我的理解,这个四逆法之所以是收功之法,就因为它是归根之法。这个归根是老子提出来的,我们看《老子》十六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归根叫什么呢?归根叫做静,所以归根之道是静,静道是阴,阳躁阴静。为什么说四逆是阳行阴令?大家注意,为什么说它是阳行阴令?而“归根曰静”下面这句话就很重要了,“静曰复命”,静是什么?静就是复命,恢复生命,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可持续发展,生命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就能够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复命曰常”,只有能够复命了,恢复生机了,这才叫常,不是大肠的肠,我们说的是经常的常,常道。“复命曰常”,常就是可持续,归根就是这样。“知常曰明”,我们明不明白,所以为什么我谈到收功法的时候,内心的感激、感佩确确实实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即便跟随师父什么都不学,但是如果听到这个名词,我们都值得用一生去感激,作一个医生我真正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同感?为什么,因为“知常曰明”,对医来讲,我们才算明白,否则我们是糊涂。那么,“不知常,妄作,凶”,为什么那天听师父一说,我一身冷汗出来了,过去自己都是在妄作凶。既然四逆是归根的大法,复命的大法,能够建立复命的机制,这个复命的机制建立以后,就意味着什么?大家想想看,就意味着自愈机制的前提。恢复生命的机制建立了,自愈的机制才能够建立,只有这个机制建立了,我们才可以讲这个病收功了,为什么?因为机体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不治而治。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收功的问题,才能叫做病好了。没有到这一步,这个病会反反复复,会颠三倒四。所以,四逆就是这样一个法,归根之法,复命之法。总体来讲四逆法是这两大点。如果从概念上来讲,我总结师父经常讲的,一个是纳下之法,一个就是收功之法。怎么去理解这个纳下?怎么去理解这个收功?当然我现在也只能讲到我理解到的这个份上,或者是从概念的层次,去跟大家做一个提示。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看看,为什么四逆能够是收功之法?我们知道四逆的用药是性甘辛,附子、干姜是辛的,甘草是甘的。四逆汤是辛甘为主的,为什么辛甘为阳?《内经》里面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实际上它是一个纯阳的方,可它贵就贵在既是纯阳,又能够行阴令,是收藏之道,这实际上是整个技术的关键。因为辛为乾金之味,这是钦安先生讲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四逆是立极之法,这个极就是乾分一气落于坤宫,所以辛本身就是秉乾金之味,所以它能够直入坤宫。这就是一个同气相求,在这里就能够体现。为什么四逆能够到这个份上?但是在辛味里面又有区别,有辛而香,有辛而不香。辛而香的,像生姜,生姜大家一嗅,就很明显的香味,茴香、丁香、桂,大家一闻是不是很香;有辛而不香者,辛而香者就兼善走的作用,辛而不香的就像附子。大家闻闻附子没有什么味道,所以附子是辛,它的味是辛而不香,偏于直折,它多自己往下走。在四逆里面,当然有辛而香者,又有辛而不香者,如姜是辛而香的,附是辛而不香的,这跟我们传统讲的干姜守而不走有区别,在钦安这里完全不是这样的,干姜能够驱散群阴,能够荡涤阴邪。如果干姜不走,怎么能够起荡涤之用?反过来是附子要直接归舍,直接收放,而不是守而不走。那么甘草性甘,是禀坤土之气最全的。”我基本同意刘力红先生的看法和分析,并且也意识到四逆法在当今治疗中用于收功善后以确保长远疗效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但是我并不认为收功善后就只有四逆一法,尤其在病人体质和禀赋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收功更是有多样的方法可用。这在大论中有专门论述,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在这方面,前贤也有很多收功的好方法,有心学习者,可看民国前一些名医的医案,其中都有明确地交代如何善后、如何病后调理。

      总的一点,治病要善始善终,善始不易,善终更难更重要,好的收功善后往往决定了治疗的长远疗效。病证消失后,并不意味着大获全胜,大功告成。大病初愈,病人往往仍然有阳虚、阴虚或阴阳两虚的问题没很好解决,不注意收功,很可能前功尽弃或功败垂成。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才叫冤枉。收功善后,也并不仅仅用药方一途,还有医生的细心交代也十分重要,大论中也有“损谷则愈”一说。节欲、节劳和有规律生活等方面的交代和嘱咐对当今病人收功善后尤为重要。要交代清楚啊,别什么都自己一肩扛起!自作孽,不可活。医生不是万能的玉皇大帝。值得指出的是,四川的卢铸之先生及其门人在这方面确是典型代表,对治疗的先后次序十分强调,临床医案更是步步为营,井然有序。

      最后,中医治疗汤药只是一途,还有针、灸等等很多精彩效高的学问,那是另外一说,本人基本不懂,还在努力学习体会,尤其是针和灸。中医不懂针和灸,只能算半医,基本就是个残废!惭愧,惭愧。

      上述是野人献曝,不妥不周全之处甚多,引玉是初步目的,争取更好疗效为病人着想是根本愿望。说明两点:一是以上所说都是建立在正确使用经方的基础之上。仲圣大论在本文所说的三个方面都有经典论述,后世贤者的诸多方法也多源于仲圣。二是有很多中医生,给病人治疗后,叫病人去西医院检查,以判断病人是否痊愈,这种做法从道理上说完全没必要。何必多此一举!增加病人负担不说,还严重损害了中医和中医人的尊严。在总结前贤经验基础上我提出个人意见:现代医学检查出来的各种物理和生化指标正常并不能说明这个病人就病愈了(我老婆过去每年例行体检,各项指标好的惊人,但是她自己感觉一塌糊涂),确实病愈的人各种指标一定在正常值范围之间吗?十分健康的人各项指标一定很正常,反之并不成立。再说,这个所谓的正常值区间,是谁确定的,如何制定的,有道理吗?在如此情况下,你说咋办?还是老祖宗说的深刻,不重复,我用通俗的话说一遍:能吃、能睡、能拉、精神头好,就必然病愈,身心恢复健康。这个判断标准万无一失,人人能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