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pgl147258 2015-03-09

【桃子的桃的回答(5011票)】:

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

童年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

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

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

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爱,而是,在心底深处你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

无法信任,我认为这才是「缺爱」的本质。

——所谓「信、望、爱」,「信」在第一位。

对人没有信心→需索→不满足→更没有信心→增加需索度……死循环。

这也是最高票的 @GayScript 的答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所在。

见过的例子里,似乎恢复得最好的是寻求了宗教的帮助——因为相信神的爱是无限的,永不枯竭的。

看上去似乎挺不错,但是从神那边得到的爱也没有办法转换成对人的爱,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的信任

仍旧以 @GayScript 的答案为例,他说,「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

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相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爱你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全心全意信赖与依靠而没有半点不安全感的人时,心里那个大洞自然会慢慢填补上,「缺爱」就不再存在了。

但是,这种几率很低很低。

※※※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也是比较极端的是——永远理性地对待人、事、物。

这种理性有时会损失一些感性的乐趣,但是,理性的前提会把对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逐渐地,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越来越通透,因此能够接受绝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离——而不觉得特别难过或者被打击。

很难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

期待度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会失望;

期待度为0,哪怕得到的是1,都会觉得赚到。

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爱」,「望」在第二位。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而且,自然谈不上「缺爱」,他们多数非常自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

※※※

没有「信」和没有「望」,其实都是缺「爱」而至无法「爱」的表现。

不管是绝望地死循环,还是把期待值归零,都很极端,一端极感性,一段极理性。

大多数人游走在这两端中。

其实童年不缺爱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爱」与「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与抢手货,对任何人都是。缺爱、缺乏安全感时的空虚寂寞冷,谁都可能遇到。

只是,很多人也许混混沌沌就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对于幼年受过伤的人格外刺痛。

敏感——也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后遗症之一。

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与神经的敏锐度,放宽心胸,也有好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

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久了,就真的正常了。

——0719——

事实上,因为今天再看答案,觉得有点太负面,看大家的评论看得很难过,所以想了想,决定还是添加一部分给大家,给迷茫的,痛苦的,备受伤害的,心硬如铁或者不知所措的你们。

1、关于爱

好好地爱吧,真的,不要惧怕「爱」,不要不敢爱人,也不要拒绝别人的爱。

因为——爱情真是非常美好、非常美好,是人这一生最值得体会的事。

星空下一起散步,北风里互相取暖,开心时一起大笑,流泪时有人给自己擦眼泪……紧紧地拥抱,热烈地亲吻……一千里路十几个小时长途奔波就为了见十几分钟,这么不划算这么傻的事只有在爱情里的人才干得出来,激烈的心跳,上涌的血液,颤抖的声音,患得患失又甜蜜矛盾的幸福,也只有爱情里才有,不体会一次,这才叫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不起自己来这世上一遭。

勇敢地爱吧,不管是爱别人,还是被别人爱。

2、正确地爱别人

爱是感性的,激烈的,爱需要燃烧、要毫不保留才带感;

但,一段长久的关系正好相反,是理性的,冷静的,需要节制地对待,像一个守财奴守护自己财富一样精打细算。

热烈地爱,冷静地相处。

你们的爱再深,你们也只是普通人,不会因为爱就变成了圣人——谁都不可能。

不要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以得到对方的爱,也不要强迫对方变得多么完美,以填补你缺失的部分。

接受「一切并不完美」这个事实,包括爱情——它来到的时候,享受,它离开的时候,接受。

3、正确地爱自己

事实上,「爱自己」是最大的前提。但我想写在最后。

缺爱的人,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爱自己,要么过分忽视自己。

我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在哪一个极端,但我得说,其实并不缺爱的人也容易有这样的毛病。

「不卑不亢」,是与任何人相处的王道,也是应有的持身之道。

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要完全轻忽自己的感受。

你没有那么重要,可是,你也不是一点都不重要。

相应地,不要太轻视对方的感受,及时给对方回应,但又不要太看重对方的感受,事事紧张。

世间万物皆有平衡之法,最要紧的,是平衡自己的心。

※※※

缺爱,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幼年失怙,有人老来丧子,有人失去身体的部分,有人什么也不缺,但缺心眼……哪有什么都不缺的人?

遗憾,痛苦,挫折……失去爱人,失去工作,失去友情,失去金钱……凡此种种更是俯拾皆是,人生本来就像四面漏雨的房子千疮百孔,本来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憾。

所以缺爱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法解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你失去了童年的爱,但得到了一颗敏锐的,善于体察别人的心。你那么容易被感动,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就可以撑得你满满的,别人对你一点点好,可以记在心里长久不忘记,你是那么可爱的人,值得被喜欢,被爱,被珍惜。

所有苦难都有可能成为祝福。

【月奴的回答(532票)】:

对此表示悲观,不过回答的人是不是该多一点儿。。。可能很多人真的没意识到,自己现在在感情中遇到的挫折,原因都是根植于童年经历的人格障碍?缺爱是可怕的事,因为对任何事物的饥渴都会影响判断,对爱也是。总是急着想抓住一个人算是一种症状吧,哪怕理性地分析他不可能是“对的人”——而现实中你一定会跳过这个阶段,根本不去分析。

有部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豆瓣上有篇影评这么分析道:

松子的一生症结在于极端渴望爱,把所有的一生都奉献给爱却永远得不到爱。这种爱得过分的女人一般有以下几个症状:

1, 通常来自于一个机能不正常的家庭,在那里,你在感情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

2, 由于你自己很少真正受到爱护,你试图以替代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的给予者,来填补这种未能满足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情况下看来有这种需要的男人。

3, 因为你从来没有能把你父母变成你所渴望的和蔼可亲的保护人,你对自己熟悉的,情感上得不到的男人反应敏感,希望再次通过你的爱把他改变。

4, 自尊心很低,心灵深处不相信自己应该得到幸福,只相信自己必须努力去赢得享受生活的权力。

5, 由于喜欢被有问题的男人所吸引,或在感情中陷入混乱、不安和痛苦的局面,回避了对自己的责任。

6, 由于习惯于缺乏爱的人际关系,愿意等待,期望,愿意更努力地取悦于人。

7, 在任何关系中,愿意承担远远多于另一半的的责任、罪过和非难。

8, 由于害怕被遗弃,你愿意做出为保持你们俩关系不会解体的任何事情。

9, 只要能有助于你的男人,对你来说什么代价都无所谓,哪怕再麻烦,再昂贵,再费时间。

10, 在恋爱关系中,更多地是幻想那种关系能够如何,而很少考虑现实情况。

11, 对正常的和蔼的稳重的对你感兴趣的人没有兴趣,觉得这样的好男人令人厌烦。

12, 由于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你迫切需要控制与男人的关系。把控制人和控制局势的努力装扮成提供帮助。

13, 迷恋男人,沉溺于感情上的痛苦。

14, 在情感上,并常常在生理上易于对毒品、酒精或某些食品,特别是甜食上瘾。

15, 容易陷入抑郁,并试图通过不稳定的恋爱关系所带来的刺激以防止抑郁。

你值得爱,你不需要为此做些什么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影评)

这算是比较犀利的总结了。

很多人的问题与此相似,根源于童年。

人能理性地认识到这点就相当不易,还要当自己出现种种不好的倾向的时候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内心深处的冲动是很难压抑的,有时候只能去适应它,也许有时候一个病人能找到另外一个病人,跟s发现m一样?但是这实在很难啊,遇到一个能量和感情都非常充沛,心理健康的正常人来治愈你,就更难了。命运的残忍就在于此,被剥夺者不会得到补偿,反而会因为被剥夺后的残缺,而被剥夺更多。

【李珠刚的回答(2742票)】:

现身说法。

本人从小无父无母,在我三岁时母亲被父亲杀害,至今无法找到母亲尸骨,也无法找到告父亲的证据,警察也无所作为,至今逍遥法外,由外公外婆扶养长大。我出生不是在医院,而是因我母亲喝酒要去肚子一疼自然生下来的,没有出生证明,我本人的户口是小学后才确认,我个人现在用的名字也是小学后才确定。(杀害之事都是由我外公外婆所述,没有证据,但我信,是是非非都看在眼里,母亲将近二十年没有音讯)

严格来说我是缺少父亲、母亲的概念的,别人叫着妈妈爸爸,对我来说没有太多触动,所以相比于那些有意识之后丧父丧母的人来说,我跟他们有不同,我是从来没有那种感觉,纵使那位名义上的父亲还活着。

五六岁的时候有段时间是跟父亲和他的姘头住一起,我从小有尿床的毛病,十一二岁的时候才自行痊愈,因为尿床,曾被父亲威胁过再尿床就杀死我,我心中有段记忆就是我在午夜,月光洒在大道上,我害怕地打开房门,一个人,想要尿尿的场景,屋里有一个竖着的卷席,暗色的环境让我感觉害怕。

父亲的家族史也是异常黑暗的,听说是奶奶杀死了爷爷,不过我从来没跟他们有过太多交集,在那个地方有生活过一段时间,一些场景还能深刻的回忆起来,我一直是被那边的小伙伴欺负的,我脑海中还有一个画面就是被一个小伙伴过肩摔场景,已经十几年没去了。

曾经要被父亲卖到马戏团,后来外公外婆把我接回来,全权扶养。还记得的一个画面是外婆把我领着,跟父亲亦或奶奶商量,我喊着要上学要上学。

我没有父爱,母爱。但我得到的是一种另类的爱,就是我外公外婆的爱,我母亲19岁生我,所以我的外公外婆还算年轻,他们视我为己出,就想他们二老的小儿子一样。外公外婆生了三个,我舅舅,我妈妈,还有我阿姨,我妈妈排行老二。他们对我的照顾不是你们能想象的,可以说没有他们二老就没有我,从小到大受到的各种资助,学校的助学金,从小学到高中,从村里到镇上都是外婆亲自去苦口婆心的争取来的,师长们都对我很关心。但这也有心理上隐患,后面来会叙述。

我本人也比较争气,初中成绩在初中数一数二,提前招生保送到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这是后话。

在父亲那边有玩伴,在外公外婆的村里也有玩伴,我们一群小伙伴,几乎走遍了整个小镇,游泳偷东西打游戏都玩过,那段时期的童年是不空虚的,我也很调皮捣蛋。

小学五年级,我因调皮,前臂主要的那根骨头骨折,外公外婆放下正在收割的稻子,陪我去医院,那晚我就睡了一个小时,打完石膏第二条看专家门诊,我还记得第一个晚上帮我打石膏的那位胖胖的小伙,打石膏的场景,还有第二天帮我接骨的梁医生,历历在目。外婆全程陪伴,接完骨回家休养之后,全班同学都来看望我,各种吃的,我带他们去后山看风景,鲜活画面,再不能感动更多。之后我成绩渐渐优异,小学六年级开始当上班长,初中一直被当作国宝一样被老师们信任宠爱,还记得一位初中老师说的话,成就一个人很简单,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毁灭一个人也很简单,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所以我很感谢那些伴我度过那段时期的那些人和事。

以上为因,作为我心理分析的部分素材。下面我将说一下童年对我现在心理的影响。

受过这样童年的人,自尊心比较强,同时自卑心也是很强,易敏感,也缺乏爱,这种缺乏不是说没有人关心你,而是别人越关心你,对你越好,你就会觉得越缺少爱,这些都被我亲身确认要我身上存在。

我从小到大受各方资助,和关心,镇长每每来我家探望送钱,而我被要求做的是写一封感谢信。我觉得你们可以想象这种感觉,自尊心和被施舍感,你不是被当做一个普通人对待,处处受关照,因为你的家庭原因,你的双亲全无。自尊心和自卑心齐齐涌来。

我谈过几次恋爱,都无疾而终,其中的表现可以这边叙述一二,恋爱中我是集我所能得去关爱对方,同时也渴求对方的爱,对于对方的行为很敏感。说我大一时候前女友的一段场景:我给女友买礼物,对方知道我的家庭状况,说我应该省钱,不要这么浪费,但我当时突然敏感,电话里说道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如此等等,自卑心和自尊心再次袭来。我当时的女友不是一个主动的人,我经常告诉她要主动,让我感受到你,缺爱索爱的表现,同时也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我初中时当了三年班长,大一时当过班长,但我现在仍旧不擅长在公共场合发言,缺乏自信,但又心有向往。

缺爱的人还有一个表现我认为是,对于性这一点,或者说母性躯体的渴望是异于常人的,通常都会很强烈,渴望母性的关怀,被母性拥抱的感觉。这也是想要安全感的体现。

我个人在大二下的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本来还打算去看心理医生的,但后来还是选择自己去解决,找各种心理书籍,比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我现在大三下,很多东西都能意识到,改善的很不错了,童年的经历,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很多性格障碍,都是源于童年,只有正视才能对症下药。

自卑自尊易对别人的话敏感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理解他人,理清楚对方话中的意思,因为易敏感的人潜意识就会做出异于常人的应激反应,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理解,然后改善。

内心缺乏自信这点我觉得解决的方式还是很明确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事,证明自己价值。多练习,多跟人交流,让自己成熟一点。

缺爱这点比较麻烦,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缺陷,别人特殊的关爱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自尊。比如我从小没有父母,对于父爱母爱完全的概念空白,或许外公外婆的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但终归是有差异的,这是永远都无法再逆转的事情,所以正视是最好的解药,同时,人还有很多情感可以拥有,亲人的情感,女友的情感,所以我现在觉得没有父母固然缺少了一些寻常人所应该拥有的,但我们还有更多可以去珍惜的,我自身对于没有父母之事也不是太看重。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女朋友,很好的家人,只要他人给的爱足够又不是太刻意,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深夜用手机打的,我写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我个人已经完全接受,并在主动自我治愈,我的这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带给我了一些麻烦,我希望能给同样处于麻烦中的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给你一个参考,有空可以和我交流。

=========================第二天补充==============================

童年有缺陷的人其实也不用太感到世事不公,天不我眷。首先这种事情无法逆转,其次这样的人的确容易走向极端,但如果利用得当,你的内心的力量会比他人强大,利用好自己的自尊心,培养好自己的自信心。我四年级第一次获得学习积极分子,对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我自己的学习成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猛的提升,到小学毕业考,在我们初中进去的时候是第一。还是那句话:成就一个人很简单,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毁灭一个人也很简单,就是摧毁他的自信。

其实比我不幸的人更加多,从我节选几个经历的可以看到,我童年是有灰暗部分的,但也不乏温情和关照,所以我没有走向性格缺陷的极端,并且自身的文化水平有足以意识到这种性格在生活中的表现并加以克服和改善。

我曾经认识一个人,即我童年时候的玩伴,我经常去他家玩,他的家庭很幸福,父亲有些地位,但中途发生了天灾人祸(有意识之后),母亲被父亲杀害,父亲不久又跳楼自杀,他由他奶奶抚养,但他的奶奶又不想养他,完全不管他的死活。等我若干年之后,再次回家看见他的时候,他的目光是闪躲的,不自信的,说话声音是没有底气的,他本人也在某个地方打工,未来可以武断地想像一下。

正视是唯一的开端,这种事治愈还是需要靠本身,丰富阅历与知识,强大内心,再多的故事,再好的心理医生,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多交流。

=====================补充===========================

我觉得还有一点有必要补充,那就是要学会自己爱自己,自己关心自己。我不是太依赖别人,思想和行为比较独立自由,这与我的教育背景、所看的书有关。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普遍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况就是会容易过分依赖别人,需要别人给予安全感,需要环境给予的安全感,也有一些是畏惧与人交流。依赖不是错,这东西讲究火候,但说到安全感最靠谱的还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自身学识、能力、经济。

【GayScript的回答(1683票)】:

解决方式只有一个。

我从6岁就跟爸妈分开,直到18岁考上大学,来了上海,才跟他们一起生活。虽然我现在很享受爸妈在我身边照顾我,但我还是觉得之前那些年(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缺失的爱和安全感,永远没办法弥补。

放学了,别人都有爸妈来接,我没有,得自己走回家。

别人开玩笑说,你是捡来的,不是爸妈亲生的。你可以跟爸妈哭诉求证,我不能。

家长会来的要么是大伯、叔叔要么是爷爷,每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放假了,没人带我出去玩,只能呆在家里。

过年了,你爸妈可以给你买新衣服,而我的旧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

除夕夜,你们一家人吃团圆饭,我们家只有我跟爷爷奶奶。

我记得有人问我,我是不是因此才是同性恋的。我嘴上说不是,可心里也有疑问。我非常非常没有安全感,我给不了任何人安全感,我需要别人给我安全感。任何爱我的人,我都会怀疑也许明天他就不爱我了。我非常没自信。所以我会无理取闹,觉得你不在意我了,你不爱我了,我要跟你分手。于是恋爱了又恋爱,分手了又分手。

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我心理非常扭曲地觉得,如果你爱我,就该想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不离不弃,不管我做了什么,你都会容忍,都会原谅,都不会离开,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我明知道这种想法不对,可还是忍不住这么渴望。

因为童年的缺爱,我总是期盼有成熟的男性像我爸一样保护我,像我妈一样照顾我。因为童年我爸妈的抛弃,我又非常厌恶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形象,喜欢年轻的男孩,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当年的我,当年需要被关爱的我,我爱他们的时候就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得到别人的爱护,可我又没办法很好地照顾他们,因为我自己都没办法照顾自己。

解决方式只有一个:成熟

否则你极有可能变的像我一样:渴望被关怀却又厌恶成年人、喜欢年轻人却又没办法给他安全感。

update:

评论里说:一个人从小缺爱恐怕早就成熟。

我的回复:没用的。我这些年来处理这么多事,自己照顾自己不要太成熟。别人选个文理科、高考填志愿、找工作什么都要咨询父母意见的时候,我都能赚钱养家处理家事了。但问题是:在感情面前不成熟。我说的成熟,是情感上的成熟。一个人在外面独立惯了,非常容易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崩溃

【吕宋的回答(793票)】:

这个问题是我知乎潜水最久的问题,今天才觉得也许自己可以回答。在异常清醒的早上传递点正能量吧

因为小时候缺爱,长大以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缺少一种持续稳定的内心力量,支撑自己去相信,坦然的接受别人对你好。具体表现在:自尊心低,别人稍微对你表现善意就很感激,不计成本的付出,最大的成就感来自终于有能力为别人做点什么。不懂拒绝,害怕那种被遗弃的感觉。很容易厌倦,不知道怎么去维持一段长期的关系。在亲密关系里,不会表达,或者说表达手段单一,例如照顾他生活买各种东西,但不会交流感情。一旦感情上依赖某个人,哪怕再苦再不适合都能坚持,除非真的触及底线。

如果这一切的确是源于缺爱,那么在成长过程中的调试过程可以尝试这样:

1,如果可能,去向父母表达小时候觉得被忽视的感觉。面对内心最软弱的问题,虽然每一次追问都会在父母面前控制不住的大哭,但真的是一种释放。从最开始的放声大哭到后来再问这些问题时止不住的淌眼泪到最后虽然提起来眼泪有泪花,但是已经能和父母拿这些事开玩笑,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对恢复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感觉很有帮助。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有时他们只是不懂怎么爱,或者只是不懂自己的孩子异常敏感。想太多的人注定受苦。

2,如果已经没有机会去弥补这些,那就不要再回忆,不要再用各种佐证证明自己感觉不被爱的每一个瞬间。不要去印证,即使别人再来提起那些伤疤,也不要去相信,直接认为他们是在恶意的伤害你就好。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前总认为这个世界上人都善良,后来才明白,无论投胎模式是hard还是easy,善良都不是标配,而是稀缺属性。因为太想得到爱,所以有时会分不清什么样的关心是真的对自己好。

3,别太为难自己。 缺爱的人执着于寻找自己爱的,很多感情是开始于自己的付出。轻易无法爱上对自己好的人,即使他给过很多温暖。但是对别人对你好的感情,我的建议是说明白自己可能无法爱上对方,他还坚持的话,不要拒绝,好好享受别人对你的好,可以尝试在一起展开亲密关系。一个男孩爱一个女孩且无法真的得到她所付出的那种炙热甚至畸形的爱,能带来很大的被承认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别觉得自己自私,我不是卫道士,这条就是告诉缺爱的人要学会自私。小时候不能得到的,长大了用另一种方式补偿自己。只要能把自己的心悟热乎了,无论什么方式,都建议尝试。

4,对于自己主动开始的感情,如果过程是痛并快乐着,那忽略那快乐,因为缺爱的人在能付出时都是快乐的。而且特别容易知足。这个真的是难题。如果心里知道那个人没那么爱你,甚至只是享受你对他的好根本不爱你,但是依旧无法说服自己放手的话,那记住几点:1,不要一遍遍心里暗示自我催眠那个人爱你,正视对方不爱你的问题。2,明白有时候爱一个人不是要对方付出同样的感情,能得到当然幸运,但是没有,最该告诉自己的是,爱一个人终极的意义是,你爱着那个人时,对自己积极的认可。3,一旦触及底线,无论多痛都要放手。缺爱的人一旦依赖起一段感情来,那种韧性和坚持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真的触及底线,生活上无法切断这依赖,可以先从感情上切断。

5,不要急于付出,学会辨别学会拒绝。不是什么人都合适在一起,如果还沉迷在颜控或者迷恋某一特质的梦幻感情中,那么我说的这一切都不会有任何帮助。摒弃幻想,在生活工作中多接触那些成熟的人,成熟且内心强大的男人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他懂怎么照顾你的情绪怎么保护你的敏感,如果他想的话。这不是一般大学甚至很多对自我认知不深的男孩懂的。题外话,不要和已婚人士有感情纠葛。即使再好,已婚就该规避,这是不能触碰的雷区,如果你不想伤的无以复加的话。扩大交际圈哪怕在网上,找真正成熟的男人交朋友,不要轻易爱上,不要急于付出。

6,已经写了这么多了,最重要的一条,真正的自我成熟。正视自己的问题,去面对去改善。独立,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感情上随缘,如果始终不能放弃寻找真爱,那就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遇到那个懂你且愿意陪伴的人。别将就,不要因为年龄社会压力害怕孤独什么的去将就一段自己从内心无法爱上的关系甚至是婚姻。不爱是所有不幸的根源。哪怕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去努力去争取,即使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成长也受益终生。只是不要委屈自己去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小时候已经那么苦了,长大了就对自己好点,哪怕别人看来是任性。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独立,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培养自信,不断努力。

7,培养爱好。喜欢一件事情就慢慢培养这爱好,喜欢打扮就复古欧美韩范日系小清新各种尝试找到自己最爱的,喜欢装修就收集美式欧式古董现代觉得有意思的小物件,喜欢吃就尝试做喜欢玩就攒钱去旅行喜欢看电影就写写影评,总之挖掘自己真正爱的东西,并且展示出来,增加对自我的认可。如果爱小动物,尝试养猫或者养狗,这对学会建立亲密关系弥补情感帮助最大,但要有照顾它一生的心里准备和坚持。

其他的我暂时想不到了,有的话再补充。其实写完才觉得有些东西不只是对这个提问适用,但是缺爱的人在感情上真的太受苦,所以说的多了些。我真正明白这一些也是从25岁以后才开始,25岁才开始了第二次成长,现在也在学习中。中间经历了至亲车祸过世也曾经抑郁走进人生低谷,虽然始终不能释怀,但是比从前乐观很多。心重的人,很多东西,看淡点就是最大慰籍。我现在最常说的话是,人生不易,轻省点好。

愿一切都好,能自我满足。

【菠菜的回答(995票)】:

其实不管什么原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缺爱,最好的办法少做自己不爽的事,和那个让你难过的人保持距离,卸下包袱,尽量和人在一起时候保持自己快乐的追求,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保持自己审美的追求。

换句话说,让大家都开心是你和别人在一起的唯一理由,同时又必须给自己大量孤单的时光保持和训练自己的美感。

只有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快乐和美的灌溉下,而不是轻易花在展露伤口,物质享受,廉价地消费感情追求量化的生活等等,我们才能真正地去追求并甘心要求自己心智成熟,才能真正地去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互助和感激,而不是把希望放在逃避人类或者天上掉一个无怨无悔包容自己,会舔自己伤口的人的两个极端中。

如果你把在一起大家都开心作为一个标准,你会发现作为人类对于快乐时光的互相掌控真的很有限,你也会发现人只能是在心甘情愿的孤独中汲取力量,而不是廉价的抱团取暖。许多人因为缺爱,会过早地要求爱里必须包含对自己的忍受和谅解,认为这样自己才会有力量,他们对于爱的看法是牺牲式的,别人该容忍自己的不快乐,自己也该容忍他人的不快乐,爱变成一种过早的苦难的修行,然后只要有一方撑不住,那就是产生二次伤害。

给爱赋予越多牺牲修行的孩子,越容易被苦难绑架,陷入困境。

喜欢一个人,就去讨好他,保持一点狗性,摇摇尾巴,多甜言蜜语,多亲热,同时,也多提点让自己快乐的要求,任何时候只有快乐轻松自在才是在一起的理由,而不是太早考虑什么别人对自己的理解,不能让对方失望的责任什么的,如果对方用责任和牺牲来要求你,承诺这才是爱情,尽量抵制住诱惑,爱情不是那么快来到的东西,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培养自己的快乐敏感才是对自己负责,自己如果连哄自己高兴都不会就用爱情主义拉别人下水,这是对彼此的不负责。

也许有些快乐就是肤浅的,但深沉这玩意,只需要在孤单时间对自己定要求就可以了。

学会审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世界,充斥了大量时间杀手,他们让你在一个人时好像不那么孤单,但其实却让你丧失自己充实自己的能力。审美的目标,就是你能一个人享受他们,忘记时间,而拥有这种能力的各种技能,也必定能经历时间考验,看书,绘画,音乐,建筑,运动,对知识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冒险。。。任何可以让你度过好几个小时,哪怕产生疲劳也不会产生空虚,哪怕产生痛苦也不会产生无聊的技能,就是你的审美特长。任何只要得到一个,那么在这个领域里,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欢喜。培养一种审美的爱好,知道这里面的妙处,这需要经常抽大量时间来让自己独处。

当你能体会孤单的妙处,自得其乐的时候,也就不会害怕开始一段和别人在一起时快乐的关系,对爱情也就不会抱有盲目幻想,而奇妙的是,当这个时候,你反而有更强的自我协调能力,不在计较他人的行为,觉得自己生活的逍遥自在,这个时候,从前缺了多少爱?谁还会把这个当回事啊。

【CHENHONGSHAN的回答(204票)】:

我曾经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越长越大后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我知道很多人现在看这种长回答都烦了,而且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事。所以我有把答案归纳总结写在最下面。。中间想略过的人就随意略过吧。

年幼2岁的时候就被寄存在别人家了。后来父亲一直长住在其他城市,最多一周回家一次,往往也看不到他。弟弟夭折,母亲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出轨了,自己一直很清楚,但是不敢捅破。后来家庭很矛盾,爷爷奶奶也和母亲之间矛盾不断,家里只有表弟和我两个人互称亲人。而表弟的家庭更悲惨,母亲在美国改嫁,父亲赌博消失,他一个人有着肾病综合症然后寄宿我家even till now。这个都比较无关了。。。

从小自己就性格孤僻,到初中忽然不知道咋了就开始大大咧咧起来。

13岁被我爹抛去瑞士私立的一个学校,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开始长达到现在为止都没完毕的留学旅程。。。我是建校以来的唯一一个中国人。英语法语一起从0开始。和家人的沟通只有email,那时候连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只能用学校的网,一周一次。

家庭开始分居,冷战,跟我聊天也只是说你一天就花多少学费请好自为之好好学习。之类的。后来他们离婚也是我自己回国偷偷发现的。。反正就是基本是发现了我爹有了个新女友,比我大9岁,然后全家都反对,我又努力说服全家,然后他们在我生日那天办酒席喜结连理,隔年生了个儿子,等等这种经典的八点档故事。

我说这些是想说,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想的更透彻。

我从小就清楚我的未来想要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感觉的人。我需要熬过什么样的日子,拿到什么样的文凭让家里人高兴,从而我才可以选择我的人生。所以我一直努力着。考去英国,到现在。然后在家里人说国外有好的工作offer的时候义无反顾的说要回国。

人生对我来说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早就决定好了,而这个想要个自己的家的这个梦想,贯彻至今。

我也一直觉得我肯定可以的,友情也没得说的,一群盆友从网内到网外,各种铁哥们姐们的妥妥可以累了就去躲着个把星期。感激感恩上天让友情常伴我左右。

后来,让我意识到我情商有问题的,是爱情。

愣生生的垮不过去那道坎了。

有在一起的男友在伦敦买了房,工作稳定,他还有PR,还家长同意,就差我们好好的继续就可以结婚组建家庭未来仿佛一片光明了。可我就是愣生生的said no了。为什么?俺思考了一个夏天。因为我没意识到我的感情需求。就是缺爱这点的需求,不能具体化到房子车子等等。

咳,继续说爱情。

爱情是最好的镜子,这句真的是真的,可以直面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好和不好。

甚至放大我们的好与不好。

也不一定是不好,因为这就是自我组成的一部分,那些弱一点的地方,也是自己。

我很同意之前一位亲回答的,是对于爱情方面的问题。

所以那段不好的爱情,让我痛苦的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对方会跟人暧昧,网聊,各种过去和其他男人的情书,还有从不道歉和体谅人的性格。半夜冰冷的异国我一个人行走的街道。等等。

我觉得自己差劲透了,我觉得特别的失败。我以为有一个固定的居所,不用再欧洲和亚洲奔波就够了。不用一个人没人在身边孤独的努力就够了。等等,我以为有物理就够了。实际上完完全全的忽视了自己。因为在他什么都有了以后,我发现我还是一样的空洞。变成一个越来越不开心的,装着很开心的,越来越空洞的人。开始讨厌自己。

不过也得幸于此,我成长了成熟了,遇见了现在的男友。

好的爱情可以改变你。并不是说,要不停从对方身上吸收他爱你的点滴。也不是说,要对方一直证明不离不弃。【这些我都干过,毫无用处只能让自己和对方更痛苦。

好的爱情是,让你更爱自己。你会长大,你会学会体谅过去并且真正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你们都会互相感知彼此的成长,陪伴着对方,一起讨论任何东西都是一次治愈心灵和快乐。

我知道缺爱,我寻求的就是一种安全感,而我有了安全感,这个来自于

【为了彼此的未来,想提高自我的自爱】+

【你愿意付出的爱】+

【让你感觉到了被爱着正好对口的对方】。我有了这些,我知道他是真的时刻惦记关心我在想什么,想理解我爱着我,想让我开心的时候,我就释然了。那种哪怕我们异国我也安心的安全感油然而生有木有。

总结一下我好像很不会写东西。。

就是:

拥有一份好的爱情吧。

它可以让你自爱,让你感到被爱,让你知道你需要什么,让你直视你不好的地方,并且让你喜欢上自己。过去是不可改变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但是未来是自己选择的。

其实我还是感激我的过去的,它们让我更加清楚以后的选择。没有它们,我不可能知道人生里什么对我最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们,所以我可以很清晰的活着。

爱是本性,虽是一种需要锻炼的skill。但是你还是会爱人和自爱。

人的人性是美好的。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想清楚和好好做选择。

多经历感情让人成熟,让你越来越清楚自己。

【SteveShi的回答(203票)】:

理性是诸多人类痛苦的救赎和出路。理性的获得,靠的是系统的研究和思考。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很好地理解问题。怎样科学地理解小时候缺爱的问题?大家可以试着通过以下的三个心理学系论来思考。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是目前被普遍用来解释童年经验的模型。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小时候和主要扶养人(一般是母亲)的情感关系,会影响成年后的为人处世。不过依恋理论关注的是婴儿在6到30个月之间与自己的扶养人形成的情感依恋,同时依恋理论认为这种情感依恋会影响(shape or contribute to)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而非决定。

很多人容易用焦虑型依恋来定义自己,然后宿命论般地认为自己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可是你知道吗,研究发现就算是最好的父母,也有一半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孩子做出错误的、不及时的反应。最终决定依恋关系是否安全的,是关系出现裂痕后是否及时修复。

两点启示:

1.我们对“缺爱”的理解,不应该仅限于依恋理论,因为它只关注了我们婴儿时期的发展。对于自己的“缺爱”,你需要在时间和生命发展阶段上有更清晰的理解,你是在什么阶段缺爱的?缺了谁的爱?这种缺从小到大是否有变化起伏?是否有旧爱的缺失和新爱的出现?缺爱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状态,也不是一个注定一生的影响

2.安全感不等于十全十美,缺乏安全感的人会要求父母或者伴侣尽善尽美,从不伤害和令其失望。可是关系之所以安全,不在于是否犯错,而在于如何修复错误。很多相信依恋理论的人都会给自己贴上逃避或者焦虑型标签,然后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状况,却一直忽视了在修复关系上,任何类型的人都是大有可为的。

构建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是瑞士发展心理学者Jean Piaget(顺便说下,Piaget的读音不是pia-get,是pee-ah-jei,j那个音和法语Je一样)提出的,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Piaget认为人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构建新的知识,我们不会记住客观的事实,而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来选择,组织和整合知识。

人都是认知动物,我们都需要对世界,对自己有一个有序的合理的认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会对过去的经历构建和赋予各种意义。可是这些意义的构建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是否合理客观就不得而知。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父母难以取悦,并且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好,因此不断努力取悦。可是这只是通过你的角度构建出来的对父母的理解,事实上父母对你的挑剔,可能是他们自己从小受到上一辈挑剔,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通过挑剔迁怒于你。

两点启示:

1.说缺爱不如说缺完善认识。我们对于自己“缺爱”的状态的理解,取决于我们的角度和意义构建过程,而认为自己缺爱的人,往往是因为在构建认知过程中,刻板地站在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因而获得了一个非黑即白的,我VS.整个世界的认知。要改变这种认知,你就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要单纯地从缺不缺爱的问题来看待自己,而是要去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构建认知的方法。关于如何重建自我认知,我在这里有篇操作建议: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 - Steve Shi 的回答

2.儿童的认知构建方法受父母影响,通俗地说就是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孩子。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缺爱,很有可能这种认知的形成,也是受到了父母熏陶,而你的父母,多半也是在情感方面有缺失的,所以才会把缺爱作为一个重要的构建认知的维度。如果父母是很有爱的人,小孩子多半也不太会去考虑缺爱的问题,虽然这一家人也会有各种矛盾冲突,但是在理解关系的时候,情感缺失不会成为一个主要视角。所以说,如果你父母缺爱,而你也和他们一样带着缺爱的认知面对生活,那么最终你们都是一样的人,你们都只能看到缺失,看不到自己当下调整改变的机会。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认识人的发展,并且区分了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层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和时序系统(chronosystem)。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生活的直接情景,例如家庭,学校。中层系统指的是多个微系统共同组成的系统。例如父母是大学教授,孩子在大学附小读书,一家人住在学校宿舍,那么这三个微系统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中层系统。外系统关注和小孩不相关的系统对小孩所处的系统的影响,例如上面例子里父母的工作受到大学扩招影响,从而间接对小孩产生影响。宏观系统关注的是广泛的社会价值,文化规范,法律制度等等。时序系统关注的是生命事件在世间上的顺序以及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启示:

缺爱不是一个单纯的别人不给你爱的问题。缺爱很明显是一个存在于微系统里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同时也受到来自外界的其他系统的影响。感到缺爱也会和其他微系统(例如同学关系,亲戚关系),中层系统(例如父母工作压力导致的家庭不合),外系统(例如物价和经济形势对工作带来的压力),宏观系统(例如国人讲究孝道和服从),以及时序系统(例如母亲曾经有过流产,父亲是再婚)等等息息相关。

这些更系统更宏大的视角,会很好地帮助你去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和父母的关系。我想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咨询过好几个自认为缺爱的女孩,通过与我探讨确认了父亲的同性恋身份,从而明白了缺爱的现象外部是型婚,再之外是与大家庭和周围邻居朋友的遮人耳目,再之外是社会价值观和法律系统对同性恋的压迫。

大家可以试着套用这些理论去重读其他大大们分享的故事,尤其是构建主义和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你会发现你能够从故事中读出超越字面意思的内容来。

以上还只是众多发展心理学理论里的少数。我个人认为要更好地理解缺爱的问题,并且发现调整改变的方式,你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成长经历。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等都是不错的学习探索方向。

最后说一点我个人的见解:

缺爱的缺失感往往是种难以控制的情绪,面对这种情绪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面对,而不是受情绪驱使用各种低效能的方法发泄和自我保护。

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里就有不少“缺爱”的元素,这些缺爱的经历也让我在中学到大学这个阶段经受了很多的痛苦,并且有些影响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可是到了今天能够和父母重建亲密,修复关系,得益于一个执着的认知,就是过去发生的不可改变,但是未来的一切都还没写定,我还有机会去改变,去创造。因此我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去学习心理学,并且现在和未来也都将这作为我的事业。这种投入,现在看来是我以及我的家庭这辈子最值得的投入。

【薇垣的回答(128票)】:

作为一个童年标准缺爱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悲观。

童年长期的消极情绪会烙印在人的性格里,从而表现在举手投足,以及思维的每个片段里。不敢相信,不会包容,亦或是不懂得持久而笃定地做一件事。

不过不是没有改变的机会,如果人本身具有改善的愿望,而且客观环境愈发改善,幸福感会渐渐提升,会一定程度上冲淡痛苦的回忆,一定程度上填补心里的窟窿。

这个过程中会渐渐觉得自己的人生新的页码翻开了,渐渐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和同龄人一样在说笑的时候笑出同样频率的笑声,也很努力地朝着同龄人生活的一般范式活,并且开始展望心理愈加轻松的未来。

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会发现自己的心碎得比别人快得多,也脆得多。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责难,真的会有分分钟毫不费力摧毁心理防线的力量。一旦坠入悲伤就会很悲伤,挣扎无力。

有时候老天忘了给你的,就真的是忘了,再没有补偿的可能了。

有时候我想,我一直想恋爱而一直没有恋爱,就是因为想被照顾但又觉得所谓的照顾分分钟易碎吧,心里空的撑不起任何的信任。

归根结底,童年的缺爱,最坏的结果是,你永远缺少一股稳定持续的内心力量,支撑着你去相信,去付出,去坦然,去享受。

【王传正的回答(141票)】:

你可能不知道如何拯救自己,

但一定能知道如何避免下一代重蹈覆辙。

【泽良木花知的回答(177票)】:

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整理下好好回答。

很多人觉得所谓缺爱实在没有什么

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理作祟而已。

那当然了,缺爱有分很多种。

一种是一时心理寂寞,只要有人鼓励一下、拉一把就能振作起来。

另一种是类似抑郁症那样,外在看不出来,但是焦躁易怒,会攻击周围的人或者反过来太过软弱任人侵占自己的时间空间生命力和热情。

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使用各种方法向外求救。(抑郁症第一阶段)

得到救助就算了,得不到就会放弃求救。

进入抑郁症第二阶段:看起来好像完全康复了,但其实更加严重了。

虽然缺爱并不像抑郁症那样后果直接和致命。

但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

事实上我觉得所谓缺爱其实是有些相应的心理学名词可以对应的,不过可能不止一个。

比如:拖累症患者、抑郁症患者、拖延症患者和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等。

这些症状中很多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在我和我周围人的情况中,童年的情况通常都属于以下几种。

1幼年时认为自己被父母遗弃。(包括潜意识)

2幼年时认为自己有罪,自己最好死掉。(包括潜意识)

3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为家庭不幸负责。(包括潜意识)

在条件1中,如果父母远走他方、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各自再婚等父母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幼童身上,导致幼童长时间缺失被关爱的感觉的话,就很容易觉得自己是不需要存在世界上的孩子。

(极度缺乏关爱并且生活在高压政策下的小孩会导致精神分裂)

这个时候如果周边有大人喜欢开类似

“你是垃圾桶捡来的”

“你爸妈不要你了”

“都是你捣蛋所以你才被人丢掉的”

……之类的玩笑的话(通常他们越看见小孩伤心和愤怒就越开心,并且讲的越过分。我家里以及附近几个县城都有这个欺负小孩的习惯,但是好像北方没有?)。一旦他们这样做了以后,家庭健全的小朋友伤心一下父母安慰解释清楚了,也就不会再相信了;但是缺爱的孩子本身得不到相应的解答和安全感,就算事后这些开玩笑的大人自己认错道歉了,小朋友也会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是被遗弃的孩子,导致创伤无法愈合。

从而很容易转为2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必须对家庭不和、家庭不幸福这件事负责。

然后就进入3觉得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来赎罪或者承担什么。

在3的行为模式下,会有两个极端:

1.什么都做到最好尽可能完美符合各方面期望。不敢给大人添麻烦(如果我添麻烦的话,他们就会不要我了)

2.反正我就是有罪的坏人,我就该受尽惩罚。

比如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事却被冤枉了,也会不解释(反正我就是该被人责骂的,是不是我做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不辨青红皂白的牺牲自己迎合家人。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常常会被迫牺牲来成全家里唯一的弟弟。

比如不许念书被迫卖到山里自生自灭,好让家里有钱盖新房子或给弟弟娶媳妇。(现在还有这种事,没有危言耸听喔)

或者姑姑嫂嫂之类的,因为自己父母双亡所以收留自己,在自己长大后要求自己交生活费还小时候的钱。然后就越来越无赖越拿越多之类的。无条件满足。

甚至有无良父母/男朋友,在向你拿钱拿了好久以后还是觉得不够用,就问你要不要去酒店作(陪酒陪床)小姐。虽然会伤心和挣扎,还是会服从……

或者会变成自暴自弃,六七不认,自我堕落。

做尽所有自己觉得能够赎罪的坏事。所谓能够赎罪就是能够让别人看不起自己,让家里人或者其他人有理由责骂自己。这里详细的就不说了,我接触的不多。

而以上这两种行为模式的共同点就是,自尊心非常低。

“我希望我对人有用,哪怕只是被利用”

我看到有人说幼年缺爱会导致性向变化。(异转同)

不过我真的很想说,幼年缺爱导致的性向问题,应该还要结合当时你眼中的母亲形象和父亲形象等问题来说,不是单纯的缺爱就会转为homo喔。

我个人其实有homo的高概率基因?→其实是以前在科学杂志上看见有研究证明:当家里有一个女孩的时候,能够被成功转成les的几率是20%;而如果有连续三个女孩出生(隔年出生)的话,第三个女孩被成功转为les的概率有70%。我正是那个第三个女孩。确实从幼年起我就有非常多les的可疑行为,比如和楼下的小女孩说要娶她,和某个不知道哪里来的男孩子竞争抢她之类的。从小学高中大学都会有个学校里的女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可以偷窥好几年……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附带幼年严重缺爱的情况下,我还是选择了异性……我们正准备未来几年结婚,我想我应该是双吧(这其中耽美功不可没,让我发现男人原来也可以很美)

所以幼年缺爱和成为homo这个问题,应该不如其他症状的关联来得直接。

如果你认为自己缺爱,并且以上所有负面问题都没有?

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了潜在的危险的发生。说明你可能有足够的能力靠自己调节治愈缺爱的症状。如果真实情况是你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话,可能还是去看看心理医生比较好喔。

呃,那啥我不是心理学相关专业或者啥的人,以上都是我通过自己的情况思考出来的。我的情况就不描述了,反正狗血八点档包括你们没有遇见过的我都遇见了。以上全部问题我也都有,可是我还是渐渐回归了正轨,并且没有通过任何心理辅导中心。——当然我不是在炫耀什么,我只是想说这玩意不是绝症,而且自己努力可以做到改变,并和其他健全家庭成长的孩子一样得到幸福~真的> <

如果自己有缺爱经历,就能明白:

小时候缺失沟通或者关爱,会造成日后各方面的问题。

比如和人沟通容易吵架,认知事物不全,不会感激,不知如何去爱等。

这些不是完全依靠性格支配的,都是通过幼年与人相处来学会的技能。你得到关爱的程度会反馈在你小时候遇见什么人和他们对你的态度上。而你们相处的时候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分享成功又会反馈在你日后对待人际的问题上。

也就是说,小时候缺失爱后,很可能导致一个人日后在某一个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不擅长某件事。(你以为是性格,事实上是因为小时候没机会学,而后幼时的记忆影响你日后对同类事物的吸收)

这里说一个集体有问题的地方,就是情商处于低水平。

因为缺爱并不会影响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情商就不一样了。

毕竟会影响你发挥聪明才智的只有外界条件,区别只在于你的缺爱经历是否会影响你屈从于外界不利因素。

但这不是说不缺爱了情商就高了,而是缺爱人群情商平均水平比较低。

情商低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1.误读

2.没学会爱

首先,误读。包括误读别人的语言/肢体含义,误读场合气氛,误读别人的意图。

造成误读的原因有很多。

一个长时间自尊心处于极低的人,很容易因为小事暴躁→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做好,或者有人提出疑问,很可能自己就会大难临头。(哪怕只是迟到)于是他们为了避免大难临头就会开始各种装逼各种耍无赖各种借口各种逃避。

导致更加糟糕的人际关系。

更糟糕的是,他们会时常有一种自卫防御罩,无论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哪怕是纠正、阐述事实、瞎聊,只要你否定了他的话。你就会被穷追猛打的攻击直到开始吵架。

因为他们不能够分清楚什么时候是只要一句“是这样啊,那可能是我的消息渠道有误/我看了奇怪的书/我想歪了”就可以解决的事,什么时候是需要你认真去一个劲的要对方认错的(事实上这种态度最好不要)

这是我高中的时候在每天都和我娘吵架到我都要崩溃了以后,才突然想明白的。

所以在一段谈话过程中,当对方否定了你的发言,不要急,先分清楚对方是恶意攻击,还是单纯阐述事实,就学术进行探讨,或者只是无意而已。

如果是无意的或者阐述事实,而谁对谁错又没什么大不了影响的时候,笑着接受,认个错,要么打个趣就可以了。(不要害怕放低姿态和承认自己错了)

如果是恶意攻击……那怎么回应就看心情了。

还有一种误读就是,当别人在爱你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是负担、累赘、压力从而焦躁害怕或者愤怒。

更加不会因此回应或者感激别人的帮助(某些人的关心可能让你觉得不真诚,另有所图,或者得到富裕人救助却会觉得别人在作秀或者善举只是一个被利用的点子),极端的时候反而还很容易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警戒心太重,导致无法正常交流)

所以童年缺爱有时候会导致日后更加得不到爱——因为读不懂乃至误会为恶意。

同时大家一直都以为所谓的爱,是不需要学习的东西。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天生就能懂,区别只在于如何实践和用实践契合别人的需要。

但是……

为什么就会有人以爱的名义越要越多,你明明都给了对方还是很痛苦还是不够还是奋力挣扎最终两人的心都空了乏了分手说再见了?

你以为这是道德问题/性格问题?

no,这是因为不会爱。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当然很容易误会爱的含义。

爱要不要学?

如果不要学,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为人父母,还是要到处求教如何教育小孩?

你以为他们寻求的只是教育问题,而多少专家回答的,都是关于如何正确爱的问题。(爱和教育应该是一家)

大人况且如此,何况孩子呢?对爱的感受匮乏的孩子,通常也很容易走弯路,觉得尽可能对对方好就是爱了,或者尽可能的从对方身上获得爱……的证明(比如对方从不和别人亲密,从不随便和别人见面,有时间永远在自己身边,自己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撒娇对方都知道什么含义永远记得你的生日各种纪念日,永远知道你要啥,永远懂得你想啥,永远知道你现在的情绪变化,永远XXXXX……你让人家怎么能不跟你分手?)

或许有人会发现:

哎呀,这不是正好吗?!

有的缺爱导致人予取予求,有的缺爱导致人取之尽锱铢。刚好凑一对!

都有过缺爱经历,又有相互弥补的性格,一方不停的拿另一方不停的给,这不是刚好吗!

事实上,两个本身就极度匮乏爱的人很容易相互吸引。

但是互相从对方身上却拿不到更多的爱了。

因为互相各自都所剩不多,又怎么去给别人完整健康的爱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爱槽变满。

给自己爱槽加满爱的方式有很多,从别人那里拿是很难真的拿到够的。(除非别人有比爱槽多一倍多的爱,不过这玩意是个悖论吧)

所以最有保证的方式,就是自己给自己加爱,但是在此之前,你肯定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补救工作。防止爱槽有漏孔。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症下药,看自己是因缺爱而生了哪种问题。

如果是拖累症就去查看拖累症的解决方式。

如果是抑郁症就去查看抑郁症的解决方式。

如果是注意力缺失症就去看注意力缺失症的解决方式。

拖延症可能是个并发症,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一旦你解决了初步的问题,就很容易踏出后面几步。而后相辅相成。状况越来越好。

一个能够重新向前走的人,就会找到新的水源,而不会渴死在荒漠里。

同时还可能找到方法,把自己变成水源,供人解渴。

既然能够自己补给水源,又何怕无法给自己补给足够的爱呢?

【明灯的回答(78票)】: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没资格享受别人的关心,什么事都自己来。

我想,每一个年轻的孩子,在对这个世界充满不安的时候,都应该有个温柔的人告诉他:你是值得被爱的。

可惜,我已然没有这种机会,但我愿意成为那个温柔的人,去告诉其他的孩子,让爱填满他的内心。

如果一直很缺爱,又没有机会得到爱,那就停止渴望,去努力的爱别人。

【洛森颐的回答(112票)】:

我不知道为什么前面会有答案说“小时候缺爱没什么了不起。”(总的意思)

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我真心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是没有人愿意宠着你,但是不代表不值得被爱,你回答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想过题主可能是多么难受才会求助于知乎,竟然还这么多人点赞,呵呵!

desperate housewives S06E20就是专门写了一个自小缺爱的男生,Eddie.

他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依赖男人的女人,在他还是3 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爸爸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还当着他面对他妈妈咬牙切齿地说:我不想要这个孩子,是你想要!然后便扬长而去。

她妈妈很不喜欢这个小孩,认为自己的生活被他毁掉了,并且把这种想法滴水不露地贯彻落实到日常相处中,认为他做的什么都是错的,完全没有任何欣赏他的地方。

绝望主妇的几个主角分别在Eddie的童年,青少年,青年有过接触,这些主妇都是真心想要帮助他的,但是很无奈,每次结果都不尽人意。绝望主妇的几个主角分别在Eddie的童年,青少年,青年有过接触,这些主妇都是真心想要帮助他的,但是很无奈,每次结果都不尽人意。

NO1

她刚搬进来,因为老公非常忙一直都没时间陪她,所以她跟Eddie做了朋友,然后当老公发现了这个事情之后就认为没必要插手。

NO2NO2

Eddie喜欢上了她的女儿,她上他家找他妈妈谈谈两个年轻人的事,但是他妈妈只会嘲笑他

NO3NO3

他喜欢画画,但是他妈妈说一点用都没有,但她发现他的天赋并尽力去帮助他得到更好的指导。是前辈对晚辈的关爱,却被误认为是爱情

NO4NO4

他在她家玩游戏,还不到八点,他妈妈因为没有酒喝而来发酒疯,逼着他回去

然后结果是怎么样你们知道吗?

他对爱的渴望已经到了极限了,给妓女买花,爱上跟妈妈同辈的女人,一直都在寻找爱,但是得到的都是嘲笑。

后来他:后来他:

1.他专杀女性

2.把所有女性的示好都认为是爱,如果后来发现不是就要杀掉

从他扭曲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不难推出原因。

但是当人们开始反省真的要插一脚帮助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杀人的事情无意间被发现以后,他妈妈的态度杀人的事情无意间被发现以后,他妈妈的态度

他把他妈妈杀死了。

从小缺爱的人,这种爱来自于父母,新人力资本理论发现,在孩子早期心智发育中,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是说后天来个完美爱情就可以解决的,而且也像前面的高票答案中说到,对爱人的要求特别高。

首先,还是用Eddie来说,他:

1,没有爱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

2,分不清爱的种类和程度

3,对爱的渴望异常强烈

4,不会逃脱所处的环境,极度自卑脆弱敏感

所以,说什么用爱情友情勇敢去爱的放下包袱的都是纸上谈兵,因为他没有学会,根本就不会,这是前期的影响,后天是很难很难改变的(不要在这点上跟我争吵,文献自己去查)

如果真的出现严重的问题,首先要寻求权威帮助,心理医生是个很好的选择,现在也有很多社工可以出一臂之力,选择信任的人倾诉,把自己的压抑的心情都倒出来,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也不要只希望别人帮助。然后,要慢慢地学会辨别身边人的出于关爱的行为,学会处理与同性异性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企图去改变扭曲的环境,离开也许是件好事,只能从自己出发,好好地爱自己,慢慢地建立对自己信心,承认自己是个值得被爱和去爱的人,而且要慢慢来

加油!

最后感谢宿舍熄灯以后我的电脑硬着头皮支撑了快两个小时让我写完这个答案。

【YueYang的回答(154票)】:

好多答案看起来都好悲观啊,给出了长长的一篇自己的故事,然后说基本上无解。还有的人说去期待一个爱自己的人,好好爱别人,这不是引人入歧途么!那我来给点正能量吧!

############################

缺爱的种种表现,无论是缺乏安全感、对别人冷漠、强大的控制欲等等,我觉得根源就是自责,缺乏自我肯定。

小朋友在没有对人和世界有正确认知的时候,会对父母毫无保留地相信和敬佩。这个时候,父母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所以如果小时候遭到父母的遗弃或者冷遇,小朋友们不会觉得是父母没有做到爱护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事,甚至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这样的小朋友一开始就是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因为家庭之间的不和谐而感到自责,不知不觉长大,也许他们意识不到,但这种观念已经表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不信任别人、没有安全感,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不能够或者不配得到别人的信任、他们不可能有好的未来。比如对人冷漠,是担心自己如果爱别人,别人不会有相应的回馈。控制欲也是因为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觉得自己的未来会比现在更糟糕。

身边很多患得患失的人,童年有经常独处的经历。那些乐观的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大多在比较和谐的条件下生长。

############################

有缺爱的表现不可怕,觉得自己缺少自我肯定也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妥协认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悲剧。

邻居家有一个小姑娘是被领养的,后来她妈妈生了个孩子,就对那个小姑娘态度越来越差。那个时候我只是心疼她,直到有一天她拉着我的表妹说:“哎呀,我们女孩子的命就是这样,这辈子就指望着嫁人生孩子。”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同情她。

很多人给自己贴标签说什么缺爱呀忧伤呀,然后开始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故事,像祥林嫂一样。说实话,除了你自己以外,这些故事没有人会认真去听呀。别怪别人没有同情心,这些事真的不过如此,放到比惨大赛上拿不到名次的。

再说,别人听了,流下心疼的泪水,有用么?他们大不了抱抱你,说几句安慰的话,可是说完了转身就走了。倒是你,把自己的伤口翻出来看了半天,又强化了“自己好惨”的心理暗示。

缺爱的人太多了,且不说这个问题下面这么多人都有同感,就看一下我们的父母辈,他们大多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我们的童年大多是孤独缺爱的。所以,我们都是普通人,没那么特殊,大家都一样,性格有缺陷,但也有未来。

############################

小时候缺爱长大怎么解决,其实说到底就是怎么肯定自我,如何自信自爱。

《心灵捕手》里面,男主听着别人一遍又一遍说“这不是你的错”,最后哭了出来。很多人看的时候想不通,这句这么简单的话要重复很多遍么?而且听到会哭?

其实重点是,男主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放荡不羁只是因为内心深深的自责,他莫名地怪了自己好多年,后来有人告诉他,那都不是他的错,让他走出自己的桎梏。

所以缺爱的孩纸们首先要客观地面对自己,告诉自己童年的经历并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是有价值的,配得上一个好的未来。

努力做手边的事,有了成绩就会慢慢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会自爱。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你要想,小时候那么无助都过去了,现在自己已经变强了,以后再差能差过以前?做出一点努力,试着改善总能更好。

而且,以前那么缺爱,你要多爱自己,才能弥补过来呀。

############################

当你有一个强大的自我,你就可以包容很多不确定性,就可以容忍失败和挫折。

这个时候以平和的心去爱别人,才会不伤害别人,也才能收获真正的爱情呀。

############################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爱的救赎,不要期待别人帮你填不上口。

遇到这样的人是福分,遇不到这样的人很正常。当你对别人抱着太高的期待,最后再受到伤害,你还怎么站起来?

靠自己呗。

相信自己呗。

【潘森的回答(110票)】:

作为一个出生在情况特别、关系复杂、事件频发到像港台狗血电视剧一样的家庭中的小孩,我也不想多介绍我的家庭情况了,有点像比谁更惨似的……总之大略浏览了一下答案,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下还是很有发言资格的。

首先想针对上面答案说两点:

(1)很不赞同有些答案说这个问题很矫情。虽然说我也不喜欢用“缺爱”这个词儿,但这个问题是现实且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成长的,总会有情感需求,但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会尽职尽责,也不是每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都是对的,更何况情感需求的范围通常还不仅限于父母;我觉得提问的人能意识到儿时情感问题会影响到将来且去考虑解决方法,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上面有些答案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说的其实没错,但这种思路忽略了个重要前提:这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能够正确对待来临的爱情OR这个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付出感情。

然后我想说说自己这么些年来思考出的一些结论,虽然我还是没想出全面彻底的解决方法,但至少我自己在这些摸索中多多少少地受益了,也希望能帮助一些像我一样在这种事情当中挣扎的人。

关于心态的认知

我原本从来不看分析心理的书,总以为大部分很扯,直到我一个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给我力荐《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面有一段话我看到后为之一惊,感觉一下子点破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下面细说),那段话大意是:“从小被虐待、或者身处的家庭关系极为恶劣的女孩子,会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或做出情感诉求,而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这是由于:(1)她长期不受关怀,所以倾向于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具有被人重视的价值;(2)她总是被外界否定,所以她极为害怕被拒绝,且因为第1个原因而认为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

这个说的是极端的例子,但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不喜欢跟外界有很多的情感交流,同时,即使想要增加与外界的情感互动,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正常地交流。

关于朋友

我的知己有两位,这个我很知足了,很好的朋友七八个,普通朋友不少,因为一直人缘很好,那是因为在各种乱七八糟的环境中打磨出来的总先顾着他人、易向他人妥协的性格。普通朋友从来不会跟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我的好朋友和知己却说:”你说’谢谢‘说的太多了!而且我有时候心血来潮送你个东西你还非要还礼什么的……我们这么铁的关系你跟我这么客气,立马就有距离感了,总感觉你把人往外推一样。”

一开始我不当回事儿,觉得那是我讲礼貌,可是被人说多了,我就认真地思考了一遍,并跟他们说明了我的心理:连我亲爹都对我那么人渣——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应该对我好的——别人为我做什么,我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回报,否则,我就觉得心里不舒服,不安定。说白了,就是对于朋友关系的不安全感,因为不足够信任,这么说有点伤人,但这是唯一解释,其实对事不对人。

解决方法:幸而我有非常知性、善解人意又温柔的朋友,每当我又特别郑重地道谢的时候她们就会故作生气地提醒我,于是我现在慢慢学会多信任朋友关系,让自己不要因为没有送等值的礼物而觉得惴惴不安,提醒自己她们是因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愿意与自己交朋友的,让道谢不再那么正式到拒人于千里之外。总而言之,对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更信任一点,相处时更随意、自然一点。

关于爱情

在这一个领域,我才思考到刚好能把问题点出,却依然不知该如何解决。

这里用“爱情”不用跟上面对仗的“恋人”是因为没谈过…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说,男生喜欢“解决问题”,而女生喜欢“感情交流”。这就是为何男女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姑娘抱怨一下各种烦人的事情,男生却半天不说话,然后说:“你%&……¥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然后姑娘就生气了。男生会觉得自己帮忙想了解决策略为何姑娘要生气呢,其实姑娘要的只是倾听、理解和安慰而已,不是解决方案(不好意思歪楼了。。。) 总之,男生往往喜欢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乐意接受女生的一些要求。而我本科时候很多姑娘就是那么认识自己的男朋友的,修个电脑啊,搬个宿舍啊,排个队啊什么的… 而我上面说到了,我们这样的人,通常不愿意向人寻求帮助。我和我那个四川的舍友都这性格,去报到师兄来帮拎箱子的时候,都立马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没事,我拎得动,谢谢。“(我才不会说我电脑出了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学着修呢。。。)这只是小例子而已。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事儿好小,但生活大体上还是由各种小事组成的啊。

至今记得出国的飞机上碰到一个北大的学姐,她跟我分析说,我这样的人,内在的人格和从小的遭遇决定了我需要的是情感细腻的、温柔体贴的男生,而我外在的性格——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大大咧咧(因为不愿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很多事情装作并不在乎),吸引来的却是喜欢神经大条、没多少细腻心思的姑娘的男生。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经典局面——“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

遇到的人不合适是一个问题,但自己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很喜欢上面月奴同学引的影评,因为我正中了好几条……容易被看起来缺乏关爱的“有问题”的男生吸引,对喜欢的人的举动、情感反应过分敏感,会等待、期望、努力取悦他,愿意承担比他更多的责任和非难……结合上面,谈恋爱的状态和不谈恋爱的状态简直就是双重人格,我要是男生我也受不了。因此,又正中一条:不相信自己会获得幸福,只对自己说努力过得更好就好…… 所以我看到上面说“等你遇到一段好的爱情的时候“的答案时,只好苦笑。。。。且不说是否能遇上,真的遇上了,又能否抓住?有一段时间宿舍卧聊会说到感情问题,然后舍友会引用自己父母的成功例子。我发现,我没有例子可以引,因为我都没见过(或者严谨点说,长期见习过)一对夫妻如何相处,更别说一对和睦的夫妻了。

现在我能做到的只有……

处人处事上,不论是友情还是可能的爱情,都多一点信任,不要过分敏感,且要多一些坚持,过分的取悦反而让人失去自我。要多肯定自己,慢慢改变”自己不值得人付出“的看法,适时且适当地接受一些正常的好意和帮助。但也不要矫枉过正,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虽然不堪回首,但也让我们比同龄人成熟了许多,有一些方面的成熟是好的且应该保留的,比如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比如不把他人的好意当做理所应当的……

心态上,一是不要总想着小时候的这些事情,有些人会无意识地拿此做借口然后把一些无关的错误归结到小时候的境遇上来逃避问题,而且总想着这些也不利于自己开心地活在当下;二是不要老以为自己最惨了,这个世界上总有比你更惨更缺爱的,最起码这里回答问题的人里应该没有流落街头饭都吃不上还总被人白眼的孤儿吧,这么想着就知道自己得到的爱已经不少了,剩下的自己补足就好了,充实自己就好了;三是不要总觉得这些是长年累月又深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没有自己可以做出努力的地方,既然都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那么就着手解决吧。

居然写了这么长…… 嘛…… 祝愿每个人都能无伤无痛或者治愈好伤痛然后快乐地活一辈子。

【HuYang的回答(96票)】:

缺爱,是完全可以被疗愈的,但是请你不要妄想一次性解决它,它将是一场漫长的人生修行,在这条路上,你也并不是孤独的。

我将给你解释缺爱的原因,基本疗愈原则和疗愈方法,并希望你从中而日渐自由。———————————————————————————————————————————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把在知乎的第一次反对用给前三名的答案,只看了前三的答案,但是却比较失望。

@桃子的桃的答案感性而忧伤,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最后的答案不免鸡汤,我见过太多毫无保留的爱上瘾者,疯狂的爱着,完全的爱着,将自己燃烧殆尽,将别人化作灰烬,实则却是由于缺爱而不懂得如何爱人罢了。

@GayScript的答案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却是世上最难做到的。而且他对于成熟的定义偏向于桃子的桃的答案中的保持理性。但是我更喜欢的奥修对成熟的定义:成熟與天真是同樣的意思,唯一的差別在於:成熟是回歸天真,再次獲得天真。

@月奴的答案提及了很多缺爱者的特征,没有提及解决方法。但是会对我的下面的答案有很多帮助,而且话说回来,据我的观察,98%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缺爱的特征。因此我们也不必刻意放大它的严重性。

———————————————————————————————————————————再来一条分割线,得罪完人了,该说说自己的观点了。

首先,让我们先来定义什么是缺爱吧。

缺爱,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你无法决绝地去说某个类型的人是缺爱的人,爱无能,爱上瘾,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受害者可能都要属于中枪行列。

一个最原始的因素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引入太多变量,所以最后形成的模型是相异的。

举个例子,大家都晓得的,疯狂英语的李阳老师,家庭施暴者。

很早之前我看过李阳的一本蓝色的小册子《疯狂英语》,里面讲述了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包括他父亲常常对他施暴打他这些。他也写了自己如何突破极限打破种种心理障碍的历程等等。在当时我是有怀疑的,我认为成功学无法解决心理问题,它可以激发一条完全背道而驰的行动力路线,让你产生一种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错觉。实则却是欺骗你回避了问题。

后来就是发生了家暴事件。这件事从逻辑上来讲是合情合理的,只是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他把自己摆在了一个人生导师,青年偶像的位置,因此从道德高点摔得比较惨。

他从小在家庭中耳濡目染了父亲的教育方式,当他父亲生气时,就会打他,这种生气-打人的行为模式深深的印入他的潜意识之中。以至于成年后他生气时,面对家庭成员,下意识地又回到童年心理时期,把打人当做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李阳是个缺爱者,同时也是个施暴者。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卡普曼的的戏剧三角形中,禁锢在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藩篱之中。

@月奴提到的松子是受害者的典型。但是大家要注意,每一个受害者又同时是迫害者,她们的迫害工具就是自以为是的爱。

说的远了,我们来说说缺爱的原因。

我上过一些心理学的课程,听过一些人的分享,也帮助过一些人。有人因为父母在他小时候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很晚回来,因此患上幽闭恐惧症的;有人因为在发育期被母亲的一个耳光扇到,从此一直性冷淡甚至导致离婚的;有人仅仅因为自己张开怀抱时母亲没有及时回应他,从而前半生都活在一个母亲不重视他的坚定信念里。

原因太多太多了,小孩是敏感而脆弱的个体,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迥异于成人,而成人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对他们造成了伤害。

依佛而言,这就是业力。

题主没有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问题,我也无意妄加揣测你的原因,而且在我看来原因重要,却也没那么重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是一条荆棘之路,它缺乏可以被目测到的路标,它似乎无尽无止,它似乎毫无意义。如果要走这条路,请下一个坚定的决心,不然不如糊涂一世。

在走这条疗愈之路之前,我们先要牢记五条基本原则,你要重复它们,反复背它们,直到它们成为你性格中的一部分,那时你才能经由疗愈的必然王国而走入自由王国。

疗愈原则之一:我对我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责。没有任何其他人,没有任何其他事,需要为我的不幸而负责。

题主说“小时候缺爱”,这句话或多或少夹杂了不愿对当下的境况负责任的态度,而把罪魁祸首归因于童年时期的父母。

当我们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的时候,我们也同时把改变的权力教给了他人。如果期待借由别人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无异于天方夜谭。

也许是你父亲母亲的错,可是他们这把年纪还能改变吗?他们要来给你认错吗?他们认错了就真的能解决你当下的问题吗?不见得。

即便是别人的错,波及到我们的,我们也要负责,因为我们允许了他们伤害我们。这个允许,就是最大的责任。

同时我要引用一个知乎神答案来引申一下这个原则。

贫穷会导致判断力下降吗?

由于家庭的原因而造成的缺爱的感觉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断的翻涌在你日后的人生中。女朋友未接的电话,朋友忘记履行的承诺,别人的迟到或许让你感觉自己不受重视。当我们活在某种资源长期匮乏的状态下,会培养出”稀缺头脑模式“,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下降,更加敏感,更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未被别人满足的需求上。注意力等于事实,我们继而从中”惊喜“地发现了更多我们不被爱的证据,许许多多的配角龙套们配合我们演出了我们”缺爱的人生“这一悲剧。我们再也不必负责,这是被人设定的角色,这是被人导好的剧本。

可是我们忘了,从始至终,这只是我们内心的独角戏而已。

疗愈原则之二: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被一次性解决的问题。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练习本上的习题,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被一次性结清的。

一个决定可以在一瞬间做出,但是我们预期的效果却需要时间的陪伴才能看到。财务上迟迟收不回的应收款,学习上分毫不升的成绩,分手后淋漓不尽的心痛。

在被延长的决定,行动和结果之间,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调整,我们体验着起起伏伏的心境,这或许就是生而为人平凡的乐趣吧。

疗愈原则之三: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请不要期盼它变得完美。

很多寻求帮助的心理求助者或是灵修人士,似乎妄图通过解决一个问题而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是不现实的。或许你不在那么缺爱的时候,你会更开心,更轻松,但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种实打实的事情还是得在实力上努力。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有一段:“此外,一旦我们能够教育我们的青年放弃他们不切实际的尽善尽美的愿望,使他们不再要求有尽善尽美的人、社会、教师、父母、政治家、婚姻、朋友、组织等等一切不存在,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我是说除了高峰体验和完美融台的短暂片刻之外;那么我想巨大的社会和教育变革也几乎会立刻发生。“

如果你不期盼一个完美的父母,一个完美的伴侣,一个完美的工作,生活或许会更容易些。

疗愈原则之四:过去,未来都可以被改变,改变的契机存在于当下。

我们无法改变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我们总是可以选择发生的事情有怎样的意义。——安东尼罗宾

在第一条原则里提到了资源稀缺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下降,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行动。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重新建立我们的认知。过去的事件之所以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就是因为我们旧有的认知会一再的提醒我们。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假设在缺乏爱的这一主题中有无数个事件彼此互动,改变任何一个事件的意义都可以影响到其他的时间,继而改变以往的认知。

举个自己的例子,以前小时候,我母亲下了班之后有时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也不搭理我。那时候经历叛逆期,总是期望得到更多大人的关注,觉得我母亲明明可以跟我聊聊天说说话什么的,却偏偏选择看电视。

后来自己实习的时候,每天下班回来,懒得坐都不愿坐,看书看电脑都要躺着,才明白上班是件挺累的事儿,养孩子也是件挺累的事儿。自己年纪轻轻下了班尚且都不愿动弹,何况在我妈妈那个年纪。也就因此不再介怀。

这个就是通过主动的当下理解改变被动的以往认知的。

改变当下可以改变未来就不举例子,这个小伙伴们都懂得。

当你无意中沉湎于对过去的感伤或是对未来的恐惧时,提醒自己这一条,过去可以改变,未来也可以改变,它们取决于你当下的决定。

(休息一下,晚上回来继续写)

知乎没有更新答案再度显示的功能,只能重新开题再答,希望不要介意。人生中一直有缺乏爱的感觉该如何处理? - 情感

【俞林鑫的回答(61票)】:

谢邀!看到有好几位很棒的分享,不免也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没有了爱的关系中所包含的照料、理解、支持等内容,一个人无法存活下来,所以每个活下来的人,都曾经得到过爱,即使是那些缺乏爱的人也同样如此。这种爱的关系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品,否则我们会备受孤独与不安的煎熬。

爱简单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原始的爱成熟的爱。前者是追求无条件满足的、自我中心的、无节制的;后者是有节制的、宽容的、充满感恩与给予的。

爱的发展,便是从原始的爱转化为成熟的爱。在早期的母子关系里,便是一种原始的爱,孩子想当然的寻求无条件的满足,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别人都要向自己臣服。逐渐的,原始的爱会发展为成熟的爱,孩子开始能够节制自己,甚至发展出感恩与给予的品质。爱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曾经得到过充分的持久的健康的爱的关系。所有在幼时发生的爱的关系突然中断的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固着于原始爱的关系里,无法完成转化。

很不幸,有些人出现了爱的中断,比如父母离异,被父母抛弃等,于是,爱的发展便停滞了,潜意识里对于无条件爱的渴望仍然是那么地强烈,使它们无法转化为成熟的爱的关系。这些人,也许在友情或者一般的关系中,会表现得正常,但在关系更亲近的友情或爱情关系里,曾经得到过但中断了的原始的爱的渴望,重新复活了。于是他/她们会去要求对方能够无条件的满足自己,在关系里显得自我中心、咄咄逼人;那种爱的突然丧失产生的强烈的害怕也复活了,于是在关系里显得过分敏感或谨小慎微;或者他/她们经常会自动地把对方当成会抛弃自己的人,以至于先发至人地主动抛弃对方:在 @Rayna Li 分享的故事里,当各方面都很好的男友想要跟她在一起时,她竟然没有理由地回绝了,这是因为潜意识里曾经被父母抛弃的恐惧经历使她不敢轻易涉足爱的关系。在诸多影视故事或者真人版的爱情故事里,我们均能感受到这种原始爱的表现。

一个有幸能够得到充分而持久的爱的关系的人,原始的幼稚的爱会有机会转化为成熟的理性的爱。转化的外在条件是适当的挫折,而适当的挫折在所有的关系里均是广泛存在的,这种挫折恰恰是有益的,可以使人内化出良好的心理品质。那种突然中断的爱的关系,导致了原始爱的固着,无法转化为成熟的爱。成熟的爱的关系中,充满着感恩、理解、节制,不会那么咄咄逼人,也不会那么敏感,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非常的宽容与理解,曾经反复被理解与支持的爱的体验,使他们内化了这种品质,内心充满了安全感。

同意楼上的几位回答,成年后想要解决爱的缺失的问题,恋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果有幸找到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伴侣,对方能够涵容你的种种敏感、自私、控制等爱的操控方式,那么对爱的不信任便有可能转化为信任,原始的爱有可能发展到成熟的爱。心理咨询也是一个途径,对于那些无法通过恋爱来转化原始爱的关系的人,尤其如此。

【王鸿儒的回答(47票)】:

强迫自己首先去爱别人,从爱你亲人,朋友开始。

很多人都等待着被爱,很多人都借以因为没得到别人的爱而内心冷漠,为何自己不先迈出这一步呢

坚持的做下去,当到你感觉到爱的互动的时候,你的生命也会良性循环地逐渐温暖起来

【墨菲大米饭的回答(56票)】:

有个朋友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安慰我:你上辈子一定是个什么都有却不珍惜、还过度浪费的公主,所以这辈子老天爷才给你那么多考验,但最终你什么都还会有的,只是迟一些罢了,老天爷还是会给你的,因为你并没有做错什么。

童年缺爱不是大件事? 在知乎上看到一妹纸写的关于性侵的回答,她说抛开被性侵这件事,她是个活泼外向、乐观开朗的少女,但一碰到恋爱婚姻这类问题,她就成为了沉默寡言的人。

我没有被性侵过,但我父母带给我的打击是贯穿整个童年末期以及青春期的。

否定。悲愤。接受。重生。

这是我自己的感受。

前三个都是没得选的,只有咬咬牙撑一撑,你才能最终给自己重生。

以下内容写完我才发现实在是太太太语无伦次了点,凑合着看吧。。

缺爱的孩子对于

【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受罪】

【我宁愿当孤儿】之类的想法是隔三差五就出现的,那是因为你没有钱,你得靠别人。相信我,经济独立之后你会快乐很多,至少不会对自己充满着否定了。

说下我自己吧,我真心觉得,每一个童年不快乐的人都有两面。一面是给外人看的,一面只有自己看得到,任何亲密的朋友都无法触及。

面对生活我是满心明朗的。无论碰到什么挫折我都积极面对,从不退缩。 但我确实是无法面对父母这件事。基本概括就是投胎的时候走错门,找了一户让我痛不欲生的父母。

熬过了很多很多。。奇葩父母总能在我以为事情不会更惨更糟糕时再给我重重一击、让我深刻认识到世上的苦难本就没有尽头。。

从我体会到的感触来说吧,童年缺爱的人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孤独与自卑。 在我读初中高中时,有很多时间是一个人住的。每天白天在学校跟同学嘻嘻哈哈,晚上回到家冷冷清清,这种极大的落差真有种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的感觉。

尤其是高三时,多数人都是被宠着过来的吧。我不是,我只有我自己,真的,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呢。早上出门,孤零零。晚上回来也永远不会有人等门。

记得小时候,每一次去同学家吃饭,回家都会眼泪止不住。不是悲伤,就是,羡慕到流泪。

有时真会想,小时候的我也没有做错什么啊,为什么我连一顿家里人做的饭都吃不到呢。 最糟糕的是高三还得被赌博老妈欠债的高利贷天天跟踪天天敲门天天打电话威胁。。(我爸也是跟我妈一个级别的奇葩,不相上下不分仲伯,所以没人帮我。)现在想起来满心愤怒,当年我是高三耶。。老子没饭吃就算了还得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多么多么悲催。。

但那又能怎样呢。我会见到一个人就倒苦水吗?我会整天唉声叹气茶饭不思吗? 当然不会,要是会我就不会一个人窝在深圳自己的小天地啦。

总这样安慰自己,有些人不配为人父母,而我倒霉撞上了而已。 但想开了不代表内心没有阴影。就像我对父母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永远无法原谅一样。 他们带给了我深深的孤独与自卑,这将跟随我一辈子。我只能选择远离来让自己心里好受点,因为一想起他们,内心就会无比痛苦伤悲,不如不念。

所以从高三到现在,六年不见我妈,参加工作后再也不见我爸。

当然我会结婚的,这不用担心。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过一些东西、被人掠夺过一些东西,才会分外珍惜自己能够给予别人爱的能力。

至于解决方法就是五个字:人活一口气。

真的,要让你所有的痛苦都值回票价嘛。

我的爱好很多,所以基本上都不会太沉迷于过去,而且赚钱与消费总能给我无与伦比的快乐。。所以。。缺爱的孩子们你们一定不能缺钱啊?

唉。童年不快乐的人内心都还藏着一个孩子,在心底的乌托邦快乐地享受充满爱的童年,无论年纪多大,那个孩子都会一直在。

童年缺爱的人儿,请记住,你上辈子一定是个什么都有却不珍惜、还过度浪费的公主,所以这辈子老天爷才给你那么多考验,但最终你什么都还会有的,只是迟一些罢了,老天爷还是会给你的,因为你并没有做错什么。

真的。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你的悲伤你的尖锐你的痛苦都是被允许的。

美好和阴暗的一面是共存的,从来就不是对立。当我温暖地面对世界,世界就要接受我在一个人时痛不欲生的搓样。缺爱与否,这都是我。

缺爱不是坏事,失去过才更懂拥有的美妙,虽然偶尔真的很痛苦,但请一定要相信最后你还是会幸福的。

还有。

那位义正言辞地将他人因童年缺爱留下的阴影定义为顾影自怜无病呻吟没空给药吃、丢一堆人人的字幕过来灌强硬鸡汤的人,你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我就是指的那个被多人点赞的答案。 不好意思你真就戳中我这个玻璃心了。

没有经历过被至亲遗忘的人就不要再来这里回复了。你们的答案真的没有说服力,大道理人人都会,未曾经历就指指点点,实在是太过空洞太boring 回到你擅长的领域去吧。

【Claret的回答(53票)】:

都是自己治愈的,走很长的路治愈的。

小时候缺爱的人不容易相信别人,容易否定自己的价值。情绪容易波动,想法容易偏激和扭曲。因为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你他她会支持你,给你力量。所有的负面都会攻击对于自我的肯定。童年事情是最负能量最充满仇恨的时光。

很多时候,学得的是: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愛我,但是我能让所有人都怕我。至少这样,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是最低的。

当然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这还取决于家庭之外的人的态度和机缘。

的确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就像一个富裕人家的小孩永远都不会比穷人家的孩子更明白金钱对生存的重要性。是的,是生存,不是生活。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缺爱和自己没有富二代的父母是一样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没有办法改变因此造成的影响,都需要自救。也没有办法否认,那些不缺爱的人在一开始就不需要走那么多弯路,而受那么多冷眼活着的我们,自我救赎了很多年努力改变了很多年才换来的和他们一样人人都觉得理所应当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这段路走的多么不容易,才格外爱惜自己的生命。

缺爱的人更相信自己,相信物质,相信工作。因为爱是最昂贵的奢侈品,你很难相信一个父母都不疼爱的孩子,怎么会还有其他人爱。也许会歇斯底里,但是一定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选择。未必会欲求不满而索取无度,可能会变成更为克制与隐忍。这看上去都是好事,其实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不是。

看不懂以上和自认为自己看懂要评头论足的就还是别了。懂的人会懂,不懂的人也不需要懂。因为有的事情你自己没有经历过去揣测別人和否定别人本身就很扯淡。

因为我说的就只是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