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艺术需要西方来评判么

 昵称974066 2015-03-10



【观点】


中国艺术需要西方来评判么

文/朱啟辰



前几日看到一篇胡写的文章,名为《中国一百年来唯一被西方学术界认可的画家》,此文标题就已很偏颇,也就没必要多介绍其内容了。但就这么一篇不符合实际同时也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文章居然还能在朋友圈疯转,看来很多读者是没加思考的,也许觉得新鲜就转发了。但这个现象应引发我们的思考:中国艺术需要西方来评判么?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自己是谁的儿子还要邻居说了算么?中西方美学体系根本就是两个方向,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好谁坏。我们的本体艺术可以去西方交流推动,让西方认知,也可以吸取他们的营养强大自己,但绝不是用他们的学术体系对我们来进行评判进而丢掉自己的精髓、丧失自身的话语权。目前有的作者为了追时髦,把自己作品的评论文章罗列了满篇西方美学的词藻,好像很有国际范,这实属是忘了本的滑稽行为!犹如评论男人用了很多描写女人的词汇,那是多么的别扭。当然上升到另一层面全是人,没有男女之分,但这是另外层面的问题,但评论男人的时候绝不能引用女性的描述,因为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属性。


两性关系如此,中西艺术的关系也如此,世界上的事物应各禀其性、此之谓天道!顺乎其道才叫自然!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今年春晚有个小品<喜乐街> : 贾玲82年的,33岁;瞿颖71年的,44岁。可是又怎样呢?春晚的舞台上,亿万观众面前,瞿颖和贾玲站一起,年长11岁的瞿颖是人见人爱的女神,贾玲便成了可怜没人爱的女汉子 ! 职业女性不可怕,怕的是女人像汉子,并常以“女汉子”之词当做得意语,但其不知此行为在男性眼中的感觉好比女性眼中男人娘娘腔一样别扭。


女性可以学习男性的理智、刚毅,但绝对不能失掉女性本身的特质;国画可以学习借鉴西画的造型及色彩,但不能改变中国画自身的属性,否则就男不男,女不女,中不中洋不洋了。


还有由于文化不自信更荒唐的挖祖坟的行为,例如中国美术史研究。引入林木先生举过的一个例子:美术史界流行一种观点,即 认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我们虽然最早(公元847年),但缺乏理论性与系统性,不过纯记录性的,那根本算不得学术性的美术史研究。而只有进入西方美术史研究 性质,中国才开始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史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美术史研究尚在年轻的阶段。感觉中国的“现代”好像不是从历史中生出,而是要从西方“空降”。事实上,我们的美术史起源于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 画记》。而该画史开篇第一句“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谈的就是观念。甚至前三章都是美术史的观念、标准、风格及材料、收藏、价格、裱 褙、押署、寺观壁画等等相关的论述和记载,加上后面七章对历代画家370余人的详细记录,使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对当时的美术现象可以有一个具体清晰的既宏观又微观的印象。同时,古代美术史的研究又是和古代画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董其昌的南北宗山水画流派研究,就与文院之间关于逸品、能品,疏体、密体,水 墨、丹青等等风格、观念直接相关。你说这只是著录?笔墨何以成为清代乃至今天国画的主流,还要追到“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刘宋)“玄化亡言,神工 独运……运墨而五色具”(唐),这里包含哲学方面!至于对“简”和“不似”的追求,其中中国文化之深意,与西方“视知觉”的要求也大相径庭…我们怎么能说是西方美学的空降呢?


我们既然有本体的美学体系,评判中国艺术的话语权应该属于我们自己!汤立先生、李毅峰先生都曾和我聊起过中国应打造个自己学术体系的纯粹的艺术展,把住自身的学术体系及话语权,让我们文化自信、艺术自信,让海外对我们有更多的认识,把中国的传统的国粹推到世界的舞台!


(作者:朱啟辰,天津仟册文化总经理、月雅文化特邀顾问、《一画》杂志副主编、IT男。)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