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體度是恆定的,其內在溫度維持在
37 ℃,也就是所謂核心溫度(core body temperature),位於人體的內部中心大約是繞者臟器,其外圍就是體壁與皮膚。
我們可以藉著測量肛門的溫度以代表核心溫度,臨床上測量口腔溫度也是良好的方法,約比核心溫度低
0.25℃。外在氣溫降到 10℃
甚或更低,有些人即使不穿衣服也能忍受(有些人在冰天雪地泡冰水),當外在溫度升高時,人體也能維持恆定的體溫,但是對一般人來說,溫度過高或大低都不易適應。
體溫若高到
41 或 42
℃(例如劇烈運動或發燒時),只能忍受一段短暫的時間,因為在 42
℃
時,體內許多蛋白質分子(尤以酵素分子對生命非常重要)會很快地分解,導致死亡,而細胞內許多代謝反應卻需要在恆定的溫度下才能順利地進行,酵素是代謝過程的重要催化劑,沒有了酵素,細胞也就無法進行代謝作用,因此,維持體溫恆定是非常重要的,這涉及產熱與散熱的平衡,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必須調節產熱與散熱作用以維持體內溫度的恆定。
一、熱平衡
身體的熱 ﹦熱的產生 ﹣熱蒸散 +(幅射 + 傳導) 產熱是靠肌肉收縮,上式中的幅射與傳導相當穩定,因此,熱的平衡主要是靠熱蒸散(evaporative heat lose),又以出汗為最重要,出汗受神經的管制。 1、產熱 體溫升高必需散熱,體溫下降時必需產生熱才能使體溫恢復,因此,要想維持體溫恆定,身體的產熱與散熱必需平衡,若產熱大於散熱,則體溫必定升高,相對地,若散熱多於產熱,則體溫會下降,正常個體會藉著生理調節機制,使產熱與散熱的過程相互平衡,而維持體溫的恆定。(1) 代謝率與產熱 熱是身體代謝食物(異化過程)時所產生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將食物中能量轉換的數量稱為代謝率,人體的代謝率約20%,也就是食物中的化學位能有 20% 會被人體用於作工,其餘80%則以熱的方式散失到外界,若一個人在安靜時不做任何的功,那麼其所攝取的食物會全部都以熱的形式散失到外界。 熱的單位是卡,是指1克水上升 1℃ 所需的熱量。(2) 影響代謝率的因素 要會影響食物能量釋放的因素就會影響個體的代謝率。因素很多,如運動、激素、身體的大小、年齡性別、溫度都是。 運動會增加產熱,因此就會影響代謝率,運動時肌肉收縮需要能量會增加熱的產生,不過產生的量與肌肉收縮程度有關,據估計,安靜時,每小時約會耗 100卡,走路時約200卡,游泳約耗500卡。熱若不散失,則將使體溫上升。(3) 激素與代謝率 許多激素會影響能量的代謝,如兒茶酚胺與甲狀腺素。兒茶酚胺包括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這是交感神經節後神經纖維末梢所釋放出來的物質,也是腎上腺髓質所分泌的化學物質。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會促使肝糖分解並放出葡萄糖,增加代謝率。甲狀腺素也會增強代謝率,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代謝率會降低,完全沒有甲狀腺素時,代謝率會下降一半。其他激素如雄性素、胰島素及生長激素也會增強代謝率。(4) 體型大小與代謝率 代謝率與體重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與體表面積成正比,因此,代謝率的表示方式是每小時每平方公尺面積消耗多少卡(Cal/m2/hr),以這種方式表示代謝率時,即使身體大小不同,代謝率也很接近,理由很簡單,熱是由體表散發出去的。(5) 年齡、性別與代謝率 代謝率也與年齡有關,出生的時候達最高,此後隨年齡而下降。青年時期因生長之需,代謝率高於成人。就性別來看,體型相同,年齡一樣的男性代謝率較高,原因不清楚。女性在懷孕期間的代謝率較高,這與胎兒生長有關。(6) 溫度與代謝率 代謝過程是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溫度上升時會加快化學反應,因此,不論何種原因的發燒都會增加代謝率。 氣溫過低時,會促使氈抖,全身肌肉不停地收縮,在這種情況下,肌肉事實上並沒有做功。收縮所產的能量都以熱的形式來維持體溫,這種氈抖會使代謝率在極短時間內提高五倍之多,不過,長期居住在北極地區的居民,其代謝率只比平地居民高 10%~20% 而己。(7) 基礎代謝率 基礎代謝(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在下列四種條件下所測的代謝 率,這四種條件是:禁食12小時,在清晨測量,在測定前受試者必須休息 30~60 分鐘及測定時的空溫是25。C。BMR可當做一種測定代謝率的標準,也方便於比較。 2、散熱 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熱靠下列四種方式散失到外界環境,這四個方式是:輻射、傳導、對流及出汗。(1) 輻射 輻射是指熱以電磁波方式從一個物體傳輸到另一個物體,兩者間並無直接接觸。兩個物體之間的溫差愈大,則熱的傳輸愈大,一個人若不穿上衣坐在 21℃室 內,有60%的熱會經由輻射方式散失掉,相對地,若處在35℃的氣溫下,則身體反而會接受輻射熱。(2) 傳導(Conduction) 傳導是熱傳輸經由物體直接接觸,人體體溫很少是以這樣的方式散失到外界。(3) 對流(Convection) 對流是指人體與流動的氣體或流體之間的熱傳輸過程,事實上,人體與周圍環境氣體間會以傳導分是來傳輸熱能,但是當氣體流動時,則會加速交換作用,這就是對流。(4) 蒸散(evaporation) 蒸散是指水分從液態轉變為氣態的過程。1 克的水從液體蒸散時會帶走大約0.58 卡的熱量,蒸散是一種連續的過程,水分可以從皮膚、呼吸道及口腔黏膜散失,這樣的散熱方式約佔總散熱量的 20 %,一般來說,人體不易察覺。(5) 出汗 出汗是指水分從皮膚的汗腺排出,出汗這種方式可由交感神經的管制,這是一種重要的生理散熱方式,在陽光下,由於空氣溫度高,熱會經由太陽藉著輻射與傳導的方式將熱傳給人體,如果空氣潮溼,身體根本無法進行蒸散作用,這時候出汗是非常重要的散熱方法。在一般情況下,出汗會從體表帶走大量的熱。 二、影響體溫的因素 影響體溫的因素很多,舉凡是會影響上述產熱與散熱的因素都會影響體溫,如運動、日夜週期、年齡、疾病、甚至月經週期的時候體溫也會改變。 一般來說,運動時體溫會上升,上升多少則與運動的劇烈與否有關,曾經在馬拉松賽跑人的身上測得的體溫是 41℃,不過運動時皮膚的溫度卻較低,原因可能是因運動時出汗,水分蒸散而導致溫度降低。 包在臟器之外的部份對維持體溫非常重要,這部份除肌肉外,還有脂肪與皮下的血管,肌肉會產熱,脂肪能隔熱,皮下的血管受交感神經的管制,能擴張或收縮以調整血液流經皮膚的量,皮下動靜脈血管之間的短路或稱動靜脈吻合(arteriovenous shunt)與對流機制。 三、體溫的管制 人體的體溫管制可分為行為與生理兩種方式。行為管制方面如天冷加添衣服,氣候炎熱就減少穿衣、居住於溫度較低的地方或加裝冷氣機。 生理管制則靠交感神經與下視丘的作用,以增加皮膚的血流以便蒸散熱能及出汗。交感神經纖維會調節皮下血管動靜脈間的短路,天冷的時候這個短路就開放,使血液能夠從動脈直接由短路流回靜脈,以減少熱能從皮膚表面散失,相對地,若氣候炎熱,則短路關閉,血液大多從皮下的微血管流回靜脈,增加皮膚的散熱作用。而皮下動靜脈的流動方向又是對流方式,在流動的過程中,動脈血的熱也會傳導給靜脈的血液。 下視丘的前部有感溫細胞,能偵測到血液的溫度以及皮下感覺神經纖維傳來的溫度訊息,並與預設點(set point)相比,若高於預設點就開啟身體的散熱系統(包括皮下血管擴張,動靜脈間短路關閉,出汗),同時也會刺激尋找其他解決辦法的慾望(行為方面)。相反地,若低於預設點,那麼身體就必須進行保持體溫的工作,包括血管收縮、豎毛肌豎立起來、開啟動靜脈間短路以及肌肉顫動,行為方面如加穿衣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