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家长的读书学习

 秋天枫叶正变黄 2015-03-10

也说家长的读书学习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因为绝大多数是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高。为了更科学地养育孩子,年轻的妈妈们都非常好学,买来各式各样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学习,以期自己的育儿路上少走弯路,尽量给孩子一个更完美的童年。

    因为国内无处不在的浮躁和种种社会矛盾让民众缺乏安全感,表现在教育界,是越来越尖锐和严重的应试弊端。这些怪状让眼界开阔的年轻妈妈们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焦虑,西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不仅没有被稀释,甚至越来越烈。于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类书籍,也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大家重视和追捧。

    这里我想说的是,书是读来用的。在大规律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代,对教育实施的具体操作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知识分子妈妈来说,教科书上的理论,一定要注意辩证吸收,切不可放镜入框一样生搬硬套,把孩子套着理论照书养。

 

    比如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意义,也就是给具体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家长都应该懂一点心理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和走近孩子。但是目前市面上大量西方的专业心理学著作,他们都产生和发展在和我们中国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下,很难说就一定适合我们。任何学科都有适宜它的生存环境,不重视这一点,搞不好就是淮南为橘树淮北为枳的结果。说到心理学,西方研究相当深入,但精神疾患者一点不比我们少。曾获诺贝尔奖的德国心理学大师海宁格,其建立的“家庭系统排列疗法”极富盛名。然而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算他这个被竞相推广和效仿的心理疗法,也会容易陷入一个治好了其中一个病人,却引发那些帮助病人进入情景治疗的志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怪圈。换句话说,他致力于寻找导致心理疾患的根源,却并没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治疗方案。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海宁格被中国古典文化《道德经》深深吸引,并从中吸收了营养,晚年更是一直致力于追求老子笔下的“道”。为什么东方文化对他这样的西方学者有如此魅力?这要从两种文化的发展根源说起。

    因为东方哲学是立足于只要和平就能自给自足农业社会,战争带来的是流离失所的苦难和贫穷。尽管我们历史上不乏残酷的战争,但是更多时候老百姓还是安居乐业平和喜乐的。所以东方哲学讲大局观,讲各阶层互相有序地依存共处,讲通过心态和行为的改变去适应和圆融,讲生活在大集体中修身养性的方法和规则,强调平衡、和谐。西方科学是立足于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和掠夺型社会,在因为贫穷导致他们有极强的扩张欲望。以大唐盛世为标志,当我们中华文明开始绚烂绽放的时候,千余年的中世纪欧洲史却充满了黑暗和血泪,各势力间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令人窒息。但是封建社会中后期,以明末为界,当我们走向大清一统闭关锁国,在自得其乐中渐渐沉沦时,欧洲却迎来了文艺复兴的高潮,这是一段科学与艺术的巨大革命和解放,揭开了欧洲列强近代史的序幕,也进入了实践科学大发展的新时代。强者为王、霸行天下的战争和侵略行为,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他们又需要把财富用来强化和维护发展这种强权,所以他们的文化里鼓励竞争,期待创新,就像他们不断扩张的步伐,前进前进再前进,有一种不罢不休、追究到底的钻研和奋斗精神。因为这个背景,西方科学是一个从现实出发,不断深究,往细里分析解剖,研究发展以利用和创造的过程。就像把物质一直分析到原子中子还不够,到最后发展出量子力学和宇宙弦M理论一样。直到这时候,最前沿的物理学家们才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东方哲学里早就做出了这样的注释:释迦牟尼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甚至易经八卦里也揭示了宇宙变化的规律。东方人自己都失去自信的“道”,却逐步被他们的“科学”一一证实就是真理。所以说,以国和民安为目的的东方哲学注重形而上的精神建构,是涵盖“天、地、人”万物大道的精华浓缩;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的西方科学则注重形而下的实践,是在环环相扣步步相连中,严谨缜密的实证创新过程。

    了解了这些背景,就能理解西方的心理学也往往容易走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胡同。尤其是那些所谓大师的大部头专业性作品,道行高的人读起来那是多了一套拳路施展身手;道行不够的人捧起它们,初初读一点觉得很是深精微妙,了不起,但是越读很可能就越糊涂。尤其那些过于细致的心理分析理论,让人在具体现实问题面前容易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这么做是符合这个原理呢还是适合那个定律,不由自主就给自己上了一个套,结果是具体方法没学到几样,却频添不少焦虑和忧郁。

 

    虽然天天有人忽悠我们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地球村时代,但我们普通老百姓究竟还是生活在东方用象形文字交流的中国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读不懂那些大部头,大可不必自卑。大道至简,其实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并没有那么高深和复杂。你只需要从大局上凡事多考虑几个关键的问题,就能养出一个好孩子。

 

    一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对父母家庭的爱深信不疑,不会因为渴望得到爱与关注而刻意表现“好”来讨好父母。我曾经转载过的那个南京的黄侃老师女儿的悲剧(点击链接),就是典型的过早全托的“被独立”的孩子,因为太小离家,内心始终是孤独不安的,她太渴望得到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肯定和赞美,压抑自己本性,不断扮演一个优秀女生的角色直到崩溃。

 

    二是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规律作息,家里懂事孝顺,出门落落大方,能克制自己部分欲望,有教养懂礼节等。如果第一条是让家长敞开心尽情爱孩子,那么这里就是告诉你不要走极端到“溺爱”,爱没有界限,但爱是有规则的。建立规则不是为了限制爱,是为了让爱有持续性的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爱。当一个人只爱自己的时候,对他人往往就是伤害了。所以爱要有个度,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无视他人感受,为所欲为,绝对不是爱,而是害,祸害的害

 

    三是给孩子建立立足社会的自信。自信来源于两个方向,内在的信心外在的本事。信心是对自己能自我肯定,能感受到真爱的孩子,内心是淡定平和的。尊重他人但不屈就取悦他人,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是信心。本事是在他生活的大环境下,有立足其中不被人轻视的资本。

    比如孩子最大的环境就是在校求学,因此首先要有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成绩不能太难看,太难看就容易被人轻视。就算你真的成绩困难,那有亮得出来的其他本事也行,我的小学和初中时期,有俩男同学成绩垫底,但是个子高高,打篮球一流,因此所有女孩子都很崇拜他俩,觉得他们很厉害,没人看不起他们。反观你的孩子,体育哪一项特别突出?唱歌特别动听?舞姿优美?能驾驭某种乐器?还是画一手好画?那些都不行也没事,你就哪怕最会讲故事也有人佩服你,也是你的本事。我以前有个学生就是成绩平平,但特别会讲故事,绘声绘色讲得比评书还精彩,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有同学出价一到五毛不等买她讲一个故事了。六年级的时候去参加比赛一举拿下“故事大王”的头衔,这就是她的本事。

    有些家长整天看着书带孩子,这个要符合儿童心理规律,那个怕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结果岁月蹉跎,孩子倒是貌似乐呵呵养护大了,可是既没有学到点真本事,也看不出有啥自信。掩盖不学无术的自卑的那种狂妄倒是有一点,表现出来就是家里叛逆校外嚣张,到处不受人待见。我见过有一个四年级家长,衣食丰足的她自诩高知,遍读教育学书籍,是教育学研究者,深谙儿童心理发展,孩子幼儿园开始就到处扮专家,吹嘘她儿子是最快乐幸福成长的小孩。但事实上这个离开妈妈就非常淘气的男孩子因为缺乏起码的家庭教养和规矩的约束,自认老子天下第一,很不懂礼貌,经常给老师和同学制造麻烦,家长不仅不刹车反思,还津津乐道孩子能特立独行,有创造力天赋,是个人才,殊不知一个根本静不下来思考的孩子,能创造的也不过就是更多的烦恼而已。这孩子三年级前还勉强算是中等生,三年级后就渐渐跟不上了,四年级简直是吭哧吭哧学得喘大气。这时候妈妈开始找校长,质问老师教学进度太快,考试深度太深,到处控诉这个吃人的教育制度让她儿子受尽折磨,校长老师们对她头疼不已,避之唯恐不及。试问,把孩子照着书养育成这个样子,又没把孩子送去美国的天堂(题外话:事实上真正的美国精英教育也不是她心目中那样的天堂),天天还是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这孩子能有多少的幸福和快乐?我看不但不多,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不能不学习,也不能全盘吸收无主见地学习。抓大放小,把握好育“人”的基本方向,提前规划,具体细节上积极想办法帮助和引导孩子,“正其心,修其身”,就算像我这样没文化,我相信咱们最终也能养育出一个知书识礼,乐观上进的好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