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力量 上海金融中心起源历史-清代银行老证券展览 一.清代华资股份制银行证券: *************************************************************************************************
1.大清银行上海分行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1905年10月31日)。行址设于汉口路3号(现为汉口路50号)。开业时由总行拨给营运资本20万两,并长期借给“浮存股本”160余万两。无论资本或浮存股本,一律按年息6厘,上交总行。上海分行设经理、协理各1人,负责营业,另设总办1人,位于经理之上,行监督之权。首任总办为陈宗妫,经理是焦发昱,协理是席裕光。宣统二年(1910年)下半年起,由宋汉章接任经理,嗣后又兼代总办。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后执行了一项重要任务,经理“赔还洋款”。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以后,清朝政府每年须向帝国主义国家支付大量债款和赔偿费(即赔款)。此项债款和赔款的还本付息要在上海进行结算(白银折换英镑),镑价(汇率)的高低有相当的影响。“赔还洋款”本由上海道办理,为免吃亏,户部要大清银行会同办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户部奏称:“洋款还镑以随时市价为准,上海系通商口岸,交易荟萃之场,从前因还款尚少,即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札饬上海道就近一手经理,自庚子以后,新旧洋款集至四千余万,几居中国财赋之半,镑价稍有低昂,出入即已不少。现在江海关道交涉日繁,此事尤关重要,必当力求审慎,期于得人共理。查有奏派总办上海分行陈宗妫,总核精详,究心财政,且还款买镑一切事宜,亦国家银行所应周知,拟即派该总办就近与该道会同商酌办理,并随时禀报臣部稽核,庶昭慎密。”(“庚子”为1900年)上奏得到清廷批准。从此,大清银行沪行就会同上海道经理赔还洋款事务。此事有三大好处:一是有“镑佣”可分;二是洋款未结镑解付以前至少有相当部分要存在沪行,数达一二百万两,利息仅常年四五厘;三是加强了大清银行沪行的地位,密切了与外商银行的关系。每月上旬,大清银行沪行要开列“四柱清单”报告总行,总行即据以报部。所谓“四柱”,即上期末余额,本期收入发生额,本期支出发生额,本期末余额。 大清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也曾在上海金融发生恐慌的时候,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外国银行收回拆票,全市震动,一时银根紧迫,金融危急,该分行及交通、四明两银行会同以各行所存押据汇交汇丰银行,暂押200万金,救济市面;又如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源丰润票号、源通海关官银号相继倒闭,银根奇紧,现银缺乏,度支部曾饬大清银行总行运解现银100万两至上海接济,予以维持。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的一般存放款业务在全行占相当大的比重,仅次于北京总行。该行帐目每半年总结一次,据第十二次总结报告(宣统三年正月至闰六月底)存款余额为727万两,放款(包括押款及借款)余额为738万两,分别占全行存放款余额的12.3%和14.5%,但该行的放款业务,问题严重,大部分款项都收不回来,据统计,截至宣统三年六月十五日止,押款与借款两项呆帐(本银,欠息不在内)共达550万两,占押、借款总数的75%。大量放款的成为呆帐(其中大部分已转为倒帐),是经营腐败的结果。沪行历年来内外勾结、营私舞弊的事层出不穷,故总办张允言亦不得不将该行经理焦发昱、协理席裕光“撤退”(开除),但损失已无可弥补。在辛亥革命前夕,该行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
2.中国通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通商银行创立时,招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并商借度支部库银100万两,议分5年摊还,至光绪二十八年如约还清,纯留商股。股份中,盛宣怀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占实收资本的2/5;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大官僚如李鸿章等的投资达70余万两;北洋大臣王文韶投资5万两;通商总董中张振勋和严信厚投资10万两和5万两。以上几笔已达200万两,约占当时实收资本的80%。其余真正属于各地纯粹商人投资的股份为数极少。此时,中国无银行法令及成规可援,故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设总董张振勋、刘学询、叶成忠、杨文骏、杨廷杲、施则敬、严信厚、朱佩珍、严滢等9人,以严滢为驻行办事总董。由盛宣怀督同各总董议订章程22条,奏明权归总董,利归股商,用人办事,以汇丰为准,商款商办,官但保护,而不管事。并借重外才,征用客卿,聘任英人美德伦A.M.Maitland为洋大班,沪上钱业领袖陈笙郊为华大班,藉以融通中外金融。 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故当时英文名称为“Imperial Bank of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银行的官僚资本部分作为公股,改造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1951年5月,他同新华、四明、中国实业、建业等四行在金融业内首先组成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组成部分。 ------------------------------------------------------------------------------------------------ .清代外资股份制银行证券图鉴: (一).清代英资银行 1、丽如银行 丽如银行(也称东方银行、东亚银行、金宝银行、东洋银行、东藩汇理银行)的英文原名是Oriental Bank;1851年改为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它的前身是英印合资的西印度银行(Bank of western lndia),1845年4月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最先闯入中国的外资银行。1847年在上海设立机构。 丽如银行1851年发行的股票 新丽如银行1885年发行的股票 2、麦加利银行又称渣打银行。 这家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超过先它而设的几家英资银行。后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历史悠久,业务发达,它的上海分行经理经常被推为上海外资银行公会的会长。随着英国在华势力的扩张,该行也成为英国在华资本的一个重要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甚广,其业务量在诸外国在华银行中仅次于汇丰。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委托日本三井银行对其接管,停止对外营业。二次大战结束,又在上海复业。自民国34年复业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共办理出口外汇有英金1600万镑及美金6000万元。解放后除上海分行由中国政府批准为“指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外,在中国的其他分支机构均告停业。为中国改革开放前仅存的上海两家英资银行之一。 3、汇隆银行、阿加剌银行、汇川银行、利华银行、利生银行、利升银行集中倒闭事件 以上4家银行接踵而来,是由于美国内战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棉业投机狂潮所促成。当时棉花价格从每磅2便士猛升到7便士。中国的棉花也就成为外国投机商人狂热追求的目的物。外汇投机使市场利率高昂。同治三年整个上海金融市场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这4家银行从中获利不少。但是好景不常,随着美国内战结束,棉花的价格猛跌,棉花行业的危机出现。同治五年伦敦金融界发生恐慌。这4家小银行受到冲击,在上海的分行也相继倒闭。不仅这4家银行难逃厄运,连50年代进入上海的汇隆和阿加剌银行也逃脱不了此次风潮。 汇隆银行1864年发行的股票 利升银行1864年发行的股票 4、汇丰银行 上海分行成立时经理为麦克莱恩(Daive Maclan),行址初在南京路近外滩转角处,后迁至外滩12号。开业的次年,伦敦发生金融风潮,一些在沪英资银行多受到影响,但它避过这次风暴,以后的业务就一直快速而顺利地发展。上海分行是它在大陆的管辖行,统辖所有在大陆的分支机构,是调度资金的枢纽。民国10年(1921年)它在上海外滩兴建的高7层、占地14亩、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的大楼于民国12年建成,更显示出它的资力雄厚和获取利润的巨大。 汇丰又是中国偿还外债和赔款的主要经收机关。清末,清政府向英、德、法、俄借入的外债和民初(1913年)五国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以及辛丑赔款,每年按期由各地汇入上海,由汇丰、德华、东方汇理等五家外商银行收存转拨。 上海解放后,汇丰银行在接受人民政府管理,遵守中国政府法令下继续营业,为中国改革开放前仅有的两家在沪英资银行之一。 (二).清代法资银行 1、法兰西银行 该行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组。光绪二十年其在华业务为东方汇理银行接办。按俄法两国银行在中国经营地区的协议,光绪二十二年2月华俄道胜银行开业,即以该行地址为行址。 2、东方汇理银行 东方汇理银行在华的活动主要是发行纸币、吸收存款和大力支持法国资本在华经营工矿、公用事业等;以云南为中心操纵云南同各地的贸易和金融;与华俄道胜银行一起争夺对清政府的贷款权。后来又代表法国势力参加对华贷款的五国银行团,并拉拢北洋政府成立中法合办的中法实业银行。 东方汇理银行1911年发行的大清帝国对外债券
(三).清代德资银行 该行把总行设在上海,其股本计合上海规银750万两,每股1000两,红利分派皆用马克。对于上海规银之折算率,由监察人随时决定,股票为无记名式,股份全部属于德意志本国的13家银行和企业。其中银行就有6家,监察人15人中有9人是代表银行的。上海总行成立后,在天津、汉口、济南、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先后设立分行。不久也确实担负起投资银行的任务,推行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取得胶济铁路的建筑权,组织山东铁路公司,继与汇丰银行合作,承贷“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多项的中国巨额外债,因而和汇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等共同取得关税的保管收解权。它承贷的“善后大借款”,资金都是由它在柏林市场上发行债券而筹集到的。 北洋政府对德正式宣战后,即派王克敏前往德华银行北京分行接收,并会同英国领事办理一切善后事宜。至于如天津、济南、上海、广州等地分行,亦委托各该地之中国银行经理前往接收,并加派洋员协同办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海分行复业,抗日战争时期继续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日轴心国银行均由中国政府指派中国银行接收清理。 德华银行-1906年发行的股票 德华银行1896年发行的大清帝国对外债券--英德借款 德华银行1898年发行的大清帝国对外债券--英德续借款
德华银行1908年发行的大清帝国对外债券--津浦铁路借款 德华银行1910年发行的大清帝国对外债券--津浦铁路续借款 (四).清代俄资银行 1.华俄道胜银行 宣统二年(1910年)华俄道胜银行因营业不振,与法国资本为背景的北方银行合并,改称俄亚道胜银行(Russo-Asiatic Bank)。总行仍设在彼得堡,中文名沿用旧称,但其在上海金融界的势力已不如前。 民国6年(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华俄道胜总行已收归国有,上海分行失去凭藉。该行多数董事逃往法国巴黎。 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1911年发行的股票 (五).清代日资银行 1、横滨正金银行 民国30年起控制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以“对存”方式,尽量套取“中储券”,充裕搜购物资的资金,达到其“以战养战”的侵略目的。民国34年日本战败,上海分行被中国政府接管,整个横滨正金银行被盟国总部撤销机构。 横滨正金银行19101年发行的大清帝国对外债券-邮传部铁路借款 横滨正金银行-1925年发行的股票 2、台湾银行 抗日战争开始,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该行业务更具有侵略性。日本投降后,经国民政府指定由中国农民银行接管清理。 (六).美资银行 1.、花旗银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分行被日军接管停业。战后于民国34年复业,这时由于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张,花旗、大通等银行有着办理美援物资的输入和美国商品的倾销等金融业务的优势。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17日花旗与汇丰等9家首批被核准为经营外汇业务的指定银行。1950年12月23日停业。 (七).
华比银行的业务除经营存款、放款、汇兑等一般银行业务以支持比利时在华企业外,还着重在中国投资铁路,专营承揽铁路借款。中国历次所借比利时建筑铁路的贷款,均由该行经理。该行派有总代表常驻中国北京,管理各地分行,并代表比国铁路公司与中国政府和铁路企业等方面联系。国民政府成立后,驻北京的总代表撤回,另在上海成立总经理处。民国25年该行在华资产约值300万美元,占其资产总值的38%。该行曾在上海发行过钞票,但由于在中国流通的范围有明显的地域性,只限于通商大埠,内陆无兑现机构,因此在华的钞票难于推广。 太平洋战争爆发,该行在华沿海的各分支机构,均为日军接收。上海华比银行由横滨正金银行接管清理。二次大战结束,民国34年12月26日上海分行复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被批准为经营外汇的指定银行,代理中国银行买卖外汇,并代理国外汇兑业务。后因各外商企业纷纷收歇,该行业务清淡,1956年秋申请停业清理,1976年2月27日正式停业。 3、法、比-义品放款银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义品银行在沪的房地产及其经租业务,完全由日军军管,并由日商恒产地产公司继续经理。二次大战结束,义品即收回房地产及全部经租业务,后因受法币及金圆券贬值之害而停业。 4、荷兰-荷兰银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