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和潘天寿师徒的荷花作品《露气》 吴昌硕与潘天寿之间有一段趣话。 潘天寿原来并不叫潘天寿,叫潘天谨。 1923年,时年25岁的潘天寿经人介绍认识了已80高龄的吴昌硕。 潘天寿对吴昌硕仰慕已久。见到吴昌硕后,潘天授发现他并没有大画家的架子,遂打消顾虑,从包里取出自己的画作,毕恭毕敬地说:“学生自学绘画,水平不高,请先生指点。” 吴昌硕默默地看着潘的每一幅花鸟画,看毕,以少有的赞扬语气说:“你画得好,落笔不凡,格调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寿,你要好好努力。”(因其学名天授) 吴昌硕亲热地称他“阿寿”,这让潘天寿受宠若惊,他从此将潘天谨改名“潘天寿”。 一、吴昌硕的荷花 吴昌硕 《荷香十里》纸本立轴 180.5×96.5cm 吴昌硕六十岁前所作《荷香十里》中堂是目前所见吴氏最大尺幅作品之一,同时,该作创作于吴氏别吴大澂幕后,是他极少见的隐寓其志的作品。画上题诗:拟将诗句学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吴昌硕 《红蓼墨荷图》故宫博物院藏 荷花是吴昌硕经常描绘的题材。吴昌硕作画的理念是“画气不画形”。 他在《为诺上人画荷赋长句》中写道:“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人言画法苦瓜似,挂壁恍背莓苔屏。” 这幅以篆籀之法绘出的《红蓼墨荷图》正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此画时,他不拘泥于物象的“形”,而是任凭自己的主观情绪挥洒笔墨。 吴昌硕 《露气》 吴昌硕画荷採用鲜艳的西洋色彩,大胆地以胭脂红入画(据说这种颜料当年要从德国进口), 配以大片厚重的荷叶,穿插揖让,在浓烈的红花墨叶对比中取得和谐,富于变化,韵味无穷。其浑厚的笔墨功底,使整幅作品在绚烂之上又不落入凡俗。 潘天寿先生曾评价:“他(吴昌硕)大刀阔斧地用大红大绿而能得到古人用色的複杂变化,可说是大写意花卉画最善于用色的能手”。吴昌硕的绘画艺术对齐白石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赋色方面,都说齐白石首创红花墨叶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但齐白石确实将这一特色完善并达到新的高度。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二、潘天寿的荷花 潘天寿 《露气》 1958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1958年6月18日潘天寿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7月14日作此画。《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 题识:“昨日清晨至半山康桥乡参观早稻丰收,见村边池塘中芙蕖壮茁,如华岳峰头玉井中所植者,至为可爱。归后即写此以为纪念,但限于幅面,未能得其粗豪蓬勃之致,奈何。五八年七月十四日大暑,大颐寿者于止止堂。”“止止堂”为作者杭州住处画室之名,意在告诫自己荣誉面前须止步。 潘天寿 荷花 潘天寿先生画荷往往墨叶块面大笔挥搽,硕叶如盖,笔速较快,笔似斧劈,胆魄惊。荷花亭亭净植,娇艳欲滴,气旺神强。荷柄水草如长枪大戟,穿插有致,坚如铁铸,壁垒森严,使人望之生畏。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潘天寿 红荷 1948年 潘天寿 荷花水鸟 1958年 潘天寿 朝霞图 1960年 潘天寿 映日荷花 1960年 潘天寿 荷花小鸟 潘天寿 姑苏晴荷 1961年 潘天寿 荷花 1962年 潘天寿 雨荷 1962年 潘天寿 映日花花别样红1962年 潘天寿 映日荷花 1963年 潘天寿 荷花作品 1964年 潘天寿 朝日艳芙渠图 1964年 潘天寿 红莲 1964年 潘天寿 朝霞图 设色纸本 82×79.5cm 1964年 潘天寿 映日图 纸本设色 161.5×99cm 1964年 潘天寿 映日荷花 1965年 潘天寿 荷花蜻蜓 潘天寿 映日 潘天寿 荷花清远图 潘天寿 河塘清趣 自:书画新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