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大学生就业有“凡”心 “低就”不嫌丢脸

 廿氏春秋 2015-03-11

近年来,美国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据统计,2013年美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整体失业率高达7.9%。就业市场长期萧瑟,美国大学生早已磨练出一颗“平常心”。据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近八成受访者甘心“低就”,认为“首先是有活可干”,“找工作的态度应该是有活就干”。

大学生“低就”不丢脸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2013年全美已就业的大学生中近一半人学历“超标”,即学生的学历超过工作的需求。这种“超标”率从2007年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过,在美国,对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低就”并不丢脸。这或许与美国的社会传统和价值观念有一定联系。

首先,美国孩子独立意识较强。多数人从小就在外面打零工挣零花钱,大学阶段往往需要依靠教育贷款来支付高昂的学费,毕业后一般还欠着高额的教育贷款。对他们来说,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能独立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事。其次,在美国社会,就业往往被视为很“私人”的事,“职业有贵贱之分”的观念并不强烈。大多数人认为去餐厅端盘子、在卖场整理购物车和在公司当文员一样都是赚钱,没有高低之分,有时餐厅服务员的收入甚至还高于公司普通文员。再者,美国大学生普遍都对未来有一番个性化的规划。他们并不太在意第一份工作是否理想,是否专业对口,他们的眼光更长远,想着积累经验后再谋更好的发展。有些人还想着等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再深造,重新学个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

“规划”“尝试”殊途同归

住在纽约的“90后”张天骊就属于“规划型”职场新人。去年5月刚从美国海理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小张,目前在美国一家颇具规模的新闻机构就职。对于人生第一份工作,小张非常珍惜。他认为,工作是学习的延续,他现在努力地观察老板与资深同事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让自己学得更多些。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小张想得可不少,他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希望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他还希望能有机会接触各类传媒,积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实习或工作的经验。最终,他希望自己能到国内从事媒体工作。

在华尔街工作的威尔毕业于金融专业,也属于典型的 “规划型”选手。他从大一开始就在金融公司实习,到大三时,这家实习公司向他提供了工作邀请,而他本人也确实喜欢,就选择留在了这家公司。目前他虽然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但仍从事着与第一份工作相同的金融行当。说起这段求职经历,他自认为比较幸运。不过,他说,如果当时那家实习公司不给offer,他也会利用大四阶段继续寻找跟实习岗位相关的职位。

与按部就班的小张比,同样在媒体工作的悦溪经历可要曲折得多。她在美国一所大学商学院就读两年后,通过各种“兴趣尝试”最终跨系转专业,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悦溪说,她最初在商学院所学的专业在美国相当吃香,找工作可谓十拿九稳,但自己并不喜欢,毕业后也不想从事相关工作。她想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到底学什么,她的兴趣在哪里,那时候连她自己也不清楚。于是,她选修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也经常与教授、同学交流。选修了公共选修课“大众传媒”后,悦溪被这门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如制作微电影、纪录片等)深深吸引。她的新闻课老师曾经是一名记者,经常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自己早年的作品,这让她兴趣更浓了。最终,在老师的影响下,她放弃了商学院,选定了自己的路,并如愿考上了美国常春藤联盟的一所高校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入美国当地一家新闻机构就职。

在美国,一些就业市场上“冷”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需要走、也愿意走“迂回”路线。Jennifer是某时尚品牌的高级公共关系主任,她大学学习的是广告与公共关系专业,毕业后不要说专业对口,就连工作都很难找到。但她并不气馁。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某公司品牌销售,第二份工作是在另一家公司的媒体部门,凭借销售、媒体领域的工作经历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她最终获得了现在的职位。

悦溪还告诉记者,她的一些美国同学对第一份工作的心态普遍比较实际,并不希望一步到位,也不想找一份工作就干一辈子。他们比较重视工作“体验”,认为只有去某家公司亲身感受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情况,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在那工作。她认识的一个美国人,第一份工作是在很知名的大公司,结果觉得不适合自己,就立马跳槽去了小公司。

谁也不当“旁观者”

当然,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除了个人能力因素外,跟学校的就业指导、政府和社会的就业服务工作亦密不可分。

据小张介绍,他们学校的每个学院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每学期都会有相应的就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机构会邀请与该专业对口的企业来学校举办招聘会或者宣讲活动,有意向的学生可以留下这些企业的招聘信息,或者直接把简历送交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除了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外,就业指导机构还会展开一些专题培训,传授学生一些面试技巧,比如如何与相关人员沟通、处理一些突发情况的诀窍等等。小张说,平常尽管有实习或实践活动,但毕竟时间太短,因此这类培训非常重要。悦溪说,每个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尽相同,与其先前就读的大学比,她后来就读的知名大学虽然也有专门的就业信息网,发布一些工作机会的信息,但面试培训相对较少。

小张和悦溪所言不虚,虽然学生的就业率不是美国高校排名的硬指标之一,但是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数、社会捐款等方面,所以美国的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都非常重视,有些高校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直接分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专业人士,具有心理学、辅导学等专业背景,有些人员甚至都是硕士生、博士生,就业指导人员还需持有培训资格证书,经过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这类的培训相当实用,如在“模拟面试”环节中,指导人员会拍摄学生的“面试”表现,回放给学生看,并指出其形体、应对方面的不足;他们还会指导学生如何回答一些面试中的常见问题,如“你最大的弱点或者缺点是什么”,学生的回答需有相当的技巧,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过于坦白,且需要强调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有改进的空间和信心,或者直接谈自己打算如何改进。指导人员还会特别提醒,所描述的弱点或者缺点绝不能与求职的职位相冲突。

除了各高校的努力外,美国政府和社会团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也颇费心思。美国劳工部每年会出版一本《岗位需求手册》,不仅收集了不同时段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信息,还会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相关内容还会在网上及时发布,学生很容易查询到某个职业的年薪、需求量以及晋升速度等资讯。而以全美高校与雇主协会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也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全美高校与雇主协会每年为逾百万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出版的《择业》杂志针对就业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被许多高校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