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治母病

 率我真 2015-03-11

叶天士治母病   “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 是一名民间谚语。据说这句谚语的来历与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医治母病有关。  传说有一次,叶天士八十高龄的母亲患病,虽经他精心诊治,但仍未能治愈。叶天士由

此忧心不已,日夜坐卧不安。有一天午夜,他独自绕步庭院,细忖母疾,母亲自病以来,高热不退,“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而病者偏偏是自己年迈的母亲,平常又体弱多病,这次所得的病又非一般,如果下重药的话,又怕母亲身体承受不了,只好以不寒不燥的药为母亲治病。日复一日,母亲的病况不但没有起色,反而更加严重。

 这“白虎汤”到底是何药物?为何让叶天士久久难下用药的决心?原来白虎汤的主要成分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清气热、泻胃火。适用于高热、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及胃火引起的头痛、齿痛、牙龈出血等症。由于该方属大寒之方,一般对老年人不敢使用,但若属以上适应症,应用往往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果束手束脚,反会延误治疗。

  正是由于该方是大寒之方,令为人之子的名医叶天士感到十分苦恼,用药久久举棋不定。有一天,他出诊回家,看到母亲可以下床走动了,惊讶地问家中的小徒弟:“我母亲的病情怎么转眼间好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缘故?”小徒弟回答说:“刚才太婆病得很严重,我帮她把把脉,觉得应该服用白虎汤,就熬了白虎汤给太婆喝下,之后她就可以下床走动了。

”名医叶天士听后感叹:“医者父母心,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护伤,没想到当至亲生,自己却方寸

大乱,不知所措。唉!我应该把母亲当作一个普通的病人看待,当用药时就要用才对呀!”  

蒲松龄医诗戏儒生 

相传,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基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药到病除,圣手时医”的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了“诗”字。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牌匾,赶出宝应。蒲松龄见门外吵吵嚷嚷,忙出门外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说罢递上一张纸。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色”八个字。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儒生一想,吃了“补药”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又反复仔细一想,是补得有理呀,一时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儿,另一瘦个子秀才走出人群,从袖中取出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老祖宗遗墨,请圣手诊治。

”蒲松龄一看,原来是千古传诵的极品,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看罢,灵机一动,也写了八个字:“泻药一剂,脚轻手快。”众儒生不解,便问怎么泻法?蒲松龄提笔边删边说:“清明就是时节,还要‘时节’何用?行人自然在‘路上’,此二字应泻去;何处就是问路,不必‘借问’,最后一句,‘牧童’也似觉多余,也可泻去。”杜秀才笑作难道:“前三句泻得好,末句却万万不可泻,否则有谁来指路呢?”蒲松龄笑道:“牧童所指甚窄,难道没有其他知情者指路吗?可见你从来不回家祭祖扫墓的。”几句话把杜秀才羞得面经耳赤,怏怏而退。  

  汪大须妙手救皇母

 汪大顺,清·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父亲汪世渡、祖父汪元珣皆以医著名,家族世代相传,普济百姓疾苦,尤以汪大顺宫中救治皇母,成为新安医家中流芳后世的一段美谈佳话。汪大顺业医,博考群书,不泥成法,自幼继承祖传,接受庭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每每诊病,应手奏效。后寓居京城悬壶。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皇帝的母亲患了一场大病,经太医院太医们诊治均无效果,眼看着皇太后病情一天天危笃,太医院及皇宫上下惶恐不安。经人举荐,乾隆皇帝急召汪大顺入宫为皇母看病。果然,汪大顺我不虚传,医技超群,他认真把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八纲辨证,处方开出,很快便药到病除,皇太后日渐好转。乾隆帝十分欣喜,当即赐于汪大顺捐职州同加五级,并颁发“奉天诰命”之圣旨,

特封汪大顺之父汪世渡为中宪大夫,封大顺之嫡母鲍氏和生母黄氏为恭人,同时赐于汪大顺名贵的红豆树苗两株。于是汪大顺告别京城,携带圣旨及红豆树苗返回新安故里,建造了“娑罗园”,将御赐红豆树苗栽于园中。大顺之子昌泰、孙宗锦、曾孙鹿石均承其家传医业,历经七代,保留着古徽州文化的新安医学遗风。至今时间已过去230多年了,两株红豆树苗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仍生机盎然,绿茵葱郁。  当年乾隆皇帝颁发给大顺的长五尺、宽一尺的“奉天诰命”圣旨,至今还仍为其后人完好的保存,圣旨为黄白彩绢,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字为金字,满文为黑色,各加盖有御玺,昭示着汪氏家族悬壶济世曾经的辉煌。

  白居易与荔枝核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多数人都把它当作废物扔掉了至于它如何成为一味中药,还有个脍炙众人口的故事。相传,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面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吃着吃着,白居易不由得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赞美荔枝的诗名:“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屈里,时间一长,就忘掉了。一个月后,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春兰到郎中家取药,

郎中问明病情后,把预先包好的一包中药给了春兰。春兰回到家,因为家务活儿忙,没有立刻煎药,就顺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屉里。过了一会活儿忙完了,春兰从抽屉里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药,打开一看,是几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已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错了?”于是打开另一纸包,一看也是荔枝核,两个包儿一个样。她底头思索了一会儿,

难道郎中给的药就是荔枝核,这荔枝核能治疝气病?为了慎重起见,春兰又到郎中家询问,郎中说他给的药就是荔枝

核,荔枝核是治疝气病的良药,他曾治愈不少疝气病人。春兰这才熬了荔枝核水,让白居易服用。没过几天,白居易的疝气病就好了。以后,他逢人就说,见人就讲,荔枝核能治疝气病。后来,白居易到京城居住,又告诉了一个御医。御医在编修“本草”时,收集上了荔枝核,就这样,荔枝核成为一味中药流传下来。

  后世的《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本草备要》也记载:“荔枝核入肝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现代中医临床也常用荔枝核,做为散寒祛湿佳品,肝经血分良药,能行血中之气,祛湿散寒通滞,治疗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

  凤仙花的传说  凤仙花味辛性温,有活血散瘀、通经消肿,是妇科调经和外治跌打损伤的民间要药。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福建尤溪有个叫凤仙的女孩,长得亭亭玉立,秉性温柔善良,与一名叫金童的小伙相爱。一天,

县官的儿子路过此地,见凤仙这般漂亮顿生歹心,前来调戏,被凤仙臭骂一顿。凤仙知道大祸即将临头,决定与金童投奔他乡。凤仙只有父亲,金童只有母亲,四人连夜启程。途中,金童的母亲患病,闭经腹痛,荒山野岭又无处求医访药,四人只好停步歇息。

  再说县官听说儿子被一村姑痛骂,遂命手下前来捉拿。眼看就要被追上,无奈,凤仙、金童拜别父母,纵身跳入万丈深渊,以死保洁。两位老人强忍悲痛将二人合葬。晚上两位老人依坟而卧。凤仙和金童托梦给父母,告之山涧开放的花儿能治母亲的病。次日醒来,果见山涧满是红花、白花,红的似朝霞,白的似纯银。老人用药煎汤,服后果真经通病愈。后人将这种中药命名为凤仙花或金童花以示纪念。 

治腹痛妙用南瓜蒂    清代江南名医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而且是一位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

科无所不精、贡献巨大的医学大师。他天资敏悟,谦恭好学,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时人誉为“半仙”,从他妙用南瓜蒂的案例也可窥见一斑。那年秋天,叶天士带弟子到大盘山区出诊,在弯曲僻静的山道上,遇到一女子。这女子脸色苍白,眼睛无神,柴担放在一旁,双手捧着凸起的小肚子,斜躺在地,轻轻呻吟着。叶天士上前询问,得知她家在山下,怀孕已有几月,现去帮在山上砍柴的丈夫,不想走到此处,却突感小肚胀坠作痛,恐有不测,正处于万分痛苦与不安的境地。叶天士先安定女子的情绪,各蔼地说道:“大嫂子,心要宽,神要定。我是医生,会采药给你吃,你只管放心吧!”“可这深山野岭到哪里去采药啊?”女子叹息了一声,便又呻吟起来。这时,随行的弟子看看老师,也颇感为难:“这??”但叶天士没吱声,他不停地环顾四周,最后眼睛落在路旁地里一只大南瓜上。这些南瓜小则七八斤,大则十多斤,都连在一条条南瓜藤上。他突然想到“南瓜藤上长南瓜就靠南瓜蒂。这南瓜蒂从根藤那儿一点点地吸取营养,一点点地输送南瓜,让南瓜从小长大,从青变黄??这瓜熟蒂落,岂不正像十月怀胎么?”  想到这里,叶天士高兴地对弟子说:“快去摘些南瓜来,就用这南瓜蒂安胎。” 弟子遵嘱摘来三只大南瓜,叶天士取下南瓜蒂,用他们随身携带的药钵,架起一个炉灶,拾来枯柴枝,煎起瓜蒂汤来。一会儿,师徒二人把南瓜蒂汤送到女子面前,让女子喝了下去。不久,奇迹果然就出现了,女子的小肚不痛了,并还能站起来走动。她拜倒在地,连声感谢深山遇上了活神仙。

  药解:南瓜蒂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秋季采老南瓜,切取瓜蒂入药。也许是叶天士的发明,此后不久,同代医学家赵敏将南瓜蒂收入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使其名正用广。其性味苦寒,有清热安胎,解毒消肿之功,可治疗胎动不安、滑胎、痈疡、疔疮、烧烫伤、脱肛、腹水、呃逆、呕吐等病证,煎汤、制丸内服或研末、烧灰、培焦外用均可,可谓价廉易得的一味良药。

叶天士巧治外孙天花

 清代梁章钜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与徐珂的《清稗类钞》都记载了一代名医叶天士给自己外孙治病的奇闻逸事。叶天士一外孙,刚满一岁就染上了天花,痘闭不出,高热昏迷,呼吸急迫。叶天士之女神色慌乱,抱着孩子回娘家,一生活人无算的父亲成为她最后的希望。哪知叶天士一看到病怏怏的外孙,就感叹太晚了。叶女很气愤,以头撞门,“父亲您作为姑苏城数一数二的名医,曾经说过小儿痘疹没有死证,难道只有您的外孙活不过今天吗?女儿我只好先走一步了”。说完,又拿起一把剪刀,朝向自己的脖子刺去。叶天士不得已,承诺一定会尽力把孩子抢救过来,叶女这才放下了剪刀。叶天士坐在书桌旁,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脱光孩子的衣服,放在一间闲置很久的空屋子里,就外出赌博去了。叶女想看看儿子到底怎么样了,但是门上锁了打不开,多次派下人督促父亲赶紧回家,可是叶天士玩得正在兴头上,毫无归意,叶女哭得死去活来。直到深夜,叶天士才回家,点上灯,开了锁,看到外孙痘疹遍布全身,粒粒如珠,高热已退。原来,此时正是三伏天,空屋子里蚊子嗡嗡叫个不停,接二连三叮咬孩子皮肤,痘疹发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