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我国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上)

 juiki2015 2015-03-11
  2014年,我国生猪生产总体平稳,重大动物疫病如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较为稳定;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呈散发态势;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痢疾等条件性传染病由于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发病逐渐增多,对生猪生产形成新的威胁。按照侵害机体系统及相应临床症状的不同,猪的传染病大体可分为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传染病、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染病。本文就从上述三个方面概述了2014年我国主要猪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传染病

     1.1仔猪黄痢

     2014年仔猪黄痢在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由于该季节气候变化剧烈、圈舍潮湿,影响采食量,造成生猪抗病力下降而发病;因此,针对仔猪黄痢的防控,首先要饲喂全价饲料;其次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可采用0.2%过氧乙酸和0.5%百毒杀,上下午交替带猪喷雾消毒;同时要坚持自繁自养,不要盲目引种。

     母猪进入产房前,要对产房及其设施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母猪生产后,要用消毒液对母猪的乳房、胸腹部进行清洗,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也可在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使用抗菌药物或口服益生菌。

     在仔猪黄痢高发的猪场,可对母猪免疫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基因工程苗,母猪产前30~40天首免,产前15~20天二免。

     发病后要早诊断、早治疗,一窝仔猪只要发现一头发病,就要抓紧时间对母猪和全窝仔猪同时进行治疗。在治疗本病时,采取抗菌药物和补液的综合疗法。常用药物有卡那霉素、新霉素、痢菌净、磺胺脒等。有条件的猪场一定要做药敏试验,按照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要做到足够剂量、足够疗程,最大限度地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对病情严重的仔猪可将抗菌药物稀释于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1,12]。

     1.2仔猪红痢

     2014年很多猪场出现零星散发的仔猪红痢,与前几年比较,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今后要密切关注该病的流行动态。其病原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哺乳仔猪通过污染的母猪乳头、环境设施等感染。因此保持猪舍的环境清洁,加强消毒工作,在母猪分娩前,对产房及母猪彻底消毒可以有效地避免本病发生。

     在仔猪红痢高发的猪场,产前可给母猪注射C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两次,母猪在怀孕中期首免,产前2~3周二免。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一旦出现临诊症状,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在早期可用青链霉素10万国际单位/kg·体重口服,也可使用磺胺类药物,对急性和亚急性病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3,12]。

     1.3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是我国早期规模化养猪的四大病之一。2014年笔者在临床病例和健康猪中分离到多株沙门氏菌,且普遍对常用25种抗菌药物耐药。

     针对猪副伤寒的防控,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是前提。在本病多发的猪场,可使用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可免疫保护9个月;也可将1头份疫苗用5~10mL冷开水稀释,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或将1头份疫苗稀释于5~10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猪场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病猪,选择敏感药物及时治疗[4,5,12]。

     1.4猪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在我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发生,目前该病毒已扩散到全世界。2011年猪流行性腹泻在我国重新暴发流行。

     2014年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疫情明显减少,呈散发态势,但引起的损失依然很大,主要表现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目前猪场普遍使用的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不太理想;而盲目的“返饲”可引起其他疫病的感染和扩散,这在猪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有关部门做好“返饲”的风险预警。

     2014年未检测到传染性胃肠炎。从2014年秋天开始,发现多起A群轮状病毒感染病例,提示应加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防控。

     对猪流行性腹泻、A群轮状病毒感染和传染性胃肠炎这三种引起腹泻的疾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控。

     首先要加强猪群饲养管理,使用营养均衡的饲料,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特别是要控制可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的感染,这是防止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本病的发生。

     因此类疫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注意加强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酚类、碱类、次氯酸盐、季铵盐等消毒剂对此类病毒都有效果,可使用以上消毒药物彻底冲刷圈舍,粪便要深埋发酵处理。应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加强通风,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注意饲养密度合理,可减少感染该病的机会。

     本类病的治疗无特效药。发病后可以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并控制继发感染。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钠(5%~10%)+5%NaHCO3+庆大霉素;或使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g,甘氨酸6.6g,氯化钠9.2g,柠檬酸0.52g,无水磷酸钾4.35g,柠檬酸钾0.13g,溶于2L水中)供猪只自由饮用;也可灌服口服补液盐溶液[6,12]。

2引起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染病

     2.1猪细小病毒病

     近年来,猪细小病毒(PPV)病的流行范围日趋广泛,出现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仔猪皮炎和仔猪肠炎性腹泻等多种临床表现型,且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其他病毒特别是PCV2的混合感染也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

     2014年,笔者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在86个免疫场(只免疫后备母猪)中79个场检测出PPV病原阳性,猪场的阳性率为91.9%,个体平均阳性率为22.8%;在7个未免疫猪场的阳性率为100%,个体平均阳性率为33.9%。结果显示猪细小病毒分布广泛,感染严重;但在调查的猪场中均未见临床症状。

     在细小病毒感染较轻的猪场,建议只对后备母猪进行疫苗免疫,经产母猪不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灭活疫苗一次;或配种前注射灭活疫苗两次,两次免疫应间隔1个月[7,12]。

     2.2伪狂犬病

     母猪感染此病后常发生流产等繁殖障碍,公猪常因睾丸肿胀失去种用能力。伪狂犬病病毒(PRV)主要通过鼻对鼻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也可在配种时经污染的阴道黏液和精液传播,并可在妊娠时经胎盘传播;或通过接触鼠、犬、猫等其他感染动物尸体传播;在适合的条件下,病毒也可经气溶胶传播[8,12]。
   
     对全国93个猪场gE野毒感染抗体监测结果(图1)显示,gE野毒感染抗体的个体阳性率逐年上升,流行趋势值得警惕和关注。猪场的阳性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2012年以后大部分猪场对伪狂犬病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制措施。

     因引种是该流行毒株的主要传播方式,所以引种前一定要先检测,只有gE阴性猪才可引进;对后备猪也应加强检测,只有阴性猪才可作种用;对种猪群进行定期检测,淘汰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阳性猪。现有疫苗(表1)免疫仍然是防控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手段,猪场不必频繁更换疫苗。仔猪感染PRV时,可通过滴鼻进行紧急免疫。对母源抗体低下的商品仔猪,1日龄使用伪狂犬弱毒苗滴鼻或注射免疫,三周后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配种前30天、产前4周各免疫1次;经产母猪、种公猪每年免疫3次。

     定期进行PRVgB、gE抗体检测,并根据抗体水平适当调整免疫程序,尽量将PRV变异株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