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天下有忧 2015-03-11
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五言律诗 押青韵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閒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评注
《唐诗鉴赏辞典》: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抗厉不屈。这首诗正是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可贵品格。唯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但定于开成元年(836)分司东都以后,当无大误。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闲想鹤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的来说,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古人饮酒,有的纯系纵情享乐,有的是为了消忧,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显然,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澹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几杖”在这里是偏义词,主要是说“杖”。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本诗末句暗用刘向《杖铭》之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当今为几杖作铭,毫无意义。内心的不平,仅以反语微露而不使泻出,因而诗意就显得更为含蓄了。

(吴汝煜)

这首五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不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下平九青(平水韵)。 
日午树阴正, 
●●⊙○● 
独吟池上亭。 
⊙○⊙●△ 
静看蜂教诲, 
⊙○○●● 
闲想鹤仪形。 
⊙●●○△ 
法酒调神气, 
●●○○● 
清琴入性灵。 
○○●●△ 
浩然机已息, 
⊙○⊙●● 
几杖复何铭? 
●●●○△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仪形(仪形)  拼音:yí xíng
(1).仪容;形体。 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 李善 注:“仪形,容仪形体也。”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观 李郎 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吾今不暇悉其颜状、意态、风标、仪形。”
(2).谓画其形貌。《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 温室 ,仪形宇宙,历象圣贤。” 李周翰 注:“言于 温室殿 画天地之形、圣贤之象。”
(3).效法。《汉书·王莽传上》:“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 虞 周 之盛。” 颜师古 注:“仪形,谓则而象之。”
(4).行法规;做楷模。《魏书·广平王匡传》:“﹝ 匡 ﹞性耿介,有气节。 高祖 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 匡 ,以成克终之美。’” 唐 元稹 《赠郑余庆太保》:“况朕小子获承祖宗,实赖一二元老朝夕教诲,以仪形于四方。”
(5).典范;楷模。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北齐书·王昕传》:“ 元景 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宋 苏轼 《告文宣王文》:“载空言于典籍,示后世之仪形。”
法酒  拼音:fǎ jiǔ
(1).古代朝廷举行大礼时的酒宴。因进酒有礼,故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司马贞 索隐引 姚氏 曰:“进酒有礼也。古人饮酒不过三爵,君臣百拜,终日宴不为之乱也。”
(2).泛指宫廷宴饮时所饮的酒。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十三:“内苑御舟思匼匝,上尊法酒赐逡巡。”
(3).按官府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法酒》:“法酒尤宜存意,淘米不得净则酒黑。” 唐 刘禹锡 《昼居池上亭独吟》:“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参阅《汉书·食货志下》。
清琴  拼音:qīng qín
音调清雅的琴。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之四:“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魏书·阳固传》:“ 赐 凭轩而策驷兮,抚清琴而自娱。” 清 龚自珍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白昼高眠,清琴慵理,閒官道力初成。”
性灵(性灵)  拼音:xìng líng
(1).内心世界。泛指精神、思想、情感等。《晋书·乐志上》:“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于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于手足。” 唐 孟郊 《怨别》诗:“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 清 秋瑾 《精卫石》弹词第一回:“只有英雄忠义辈,肉身虽死性灵存。” 杨朔 《望南山》:“在人们眼里, 大南山 似乎不是没有性灵的石头,倒像最知心知意的亲人,有什么酸甜苦辣的话,都可以对他说。”
(2).性情。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二:“有鸟有鸟毛似鹤,行步虽迟性灵恶。” 宋 徐铉 《病题》诗:“性灵慵懒百无能,唯被朝参遣夙兴。”
(3).智慧,聪明。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初, 朱崖 李太尉 有乐吏 廉郊 者,师于 曹纲 ,尽 纲 之能。 纲 尝谓侪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灵弟子也。’”《红楼梦》第九一回:“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话,我实在对不上来。”
浩然  拼音:hào rán
(1).水盛大貌。《法苑珠林》卷八二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时积雨大水, 懿 前望浩然,不知何处为浅,可得揭蹑。”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崖头之南,江流浩然自放。”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国民风气,因而一新。”
(2).广大壮阔貌。《管子·内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淮南子·要略》:“诚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观矣。” 唐 李白 《日出入行》:“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明 方孝孺 《题〈郑叔致字辞〉后》:“发之为文章,则浩然而无涯。”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吾尝登 帕米尔 之原,天风浩然,梅花开矣,白云飞矣。”
(3).正大豪迈貌。 晋 陶潜 《扇上画赞》:“至于 于陵 ,养气浩然。” 元 张可久 《金字经·偕王公实寻梅》曲:“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 赵忠节 ﹞有侠丈夫风,呼卢纵饮,意气浩然。”参见“ 浩然之气 ”。
(4).不可阻遏、无所留恋貌。《孟子·公孙丑下》:“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朱熹 集注:“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唐 温庭筠 《送人东游》诗:“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清 徐士鸾 《宋艳·丛杂》:“ 杨蟠 宅在 钱塘湖 上,晚罢 永嘉郡 浩然挂冠。”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再到 南美洲 去看那茫茫的大沙漠……到 南沙群岛 去看那郁郁的大森林--于是浩然归国。”
几杖  拼音:jǐ zhàng
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 唐 杜甫 《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 明 张煌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于物也。其铭之几杖,与于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杯棬,与于此宏式训焉。”


古诗词释疑之《昼居池上亭独吟》 (2013-02-26 11:00:10)转载▼
标签: 情操 古诗词 教益 教育 分类: 教学研究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②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汉代刘向曾有《杖铭》诗:“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近日在一份试卷上看到了刘禹锡的《昼居池上亭独吟》,对其中的一道试题甚为不解,于是查了百度,发现这道试题的设计来自百度上的一篇文章《昼居池上亭独吟—原文与欣赏》,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汝煜先生。吴先生对刘禹锡此诗的尾联作了如下解读: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澹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几杖”在这里是偏义词,主要是说“杖”。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本诗末句暗用刘向《杖铭》之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当今为几杖作铭,毫无意义。内心的不平,仅以反语微露而不使泻出,因而诗意就显得更为含蓄了。
先要指出的是吴先生的这段文字有自相矛盾之处。他先是说“尾联作达观之语”,后又说“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既是“达观”,又何来“内心的不平”?
当然我的疑惑主要是吴先生对尾联的理解。吴先生把“浩然机已息”理解为“‘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澹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这样的解读有可以商榷之处。我粗粗浏览了刘禹锡诗全集,发现刘禹锡的诗句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句表达一个意思,没有像吴先生这样理解的造句方法,——把一个句子拆成两个意思来读,这不是刘禹锡诗歌行文的习惯。这是我对吴先生解读的疑惑之一。吴先生在解读这句诗的时候,还打了个马虎眼,故意对“机已息”中的“已”字不做解释。但就是这个“已”字恰恰马虎不得。“已”就是“已经”,用了这个“已”字说明刘禹锡曾经有过,现在“已经”没有(即“息”)了。吴先生为什么故意不解释这个“已”字呢?估计他可能认为刘禹锡不可能有“机心”,所以他有意隐去了这个“已”字。如果吴先生查一查字典一定会知道,“机”还有一个解释是“心意”。把“机”字解读为“心意”,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就全都解决了:“浩然机已息”就是诗人“宏大的心愿已经消失了”。对“浩然机已息”作了如此解读后,对“几杖复何铭”的解读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既然自己宏大的心愿已经消失,那么自己在几杖上刻写铭文还有什么必要呢?因此吴先生所谓的“本诗末句暗用刘向《杖铭》之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点破”之说也就没了着落。
吴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抗厉不屈。……也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从这首《昼居池上亭独吟》的尾联来看,我认为表现的正是刘禹锡内心的消极情绪。刘禹锡被贬二十二年,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长期被贬,看不到自己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产生消极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把刘禹锡看成是永远充满着斗志的人,是不切合实际的。他在《和仆射牛相公(即牛僧孺)寓言二首》中说“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荣”,当是自己的深切感受。
文章写到这里,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呢?还不能。因为如果对尾联作这样的理解,那么对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理解也就与吴先生不一样了。
我们先来看颈联“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句中的“调”字很值得玩味。吴先生说“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既然诗人饮酒是为了“调节精神”,那就说明原先的“精神”可能有点消沉,有点不振,否则就没有必要“调节”。为什么精神有点消沉不振?这当然与诗人的长期被贬遭遇有关。心中有郁闷有不平,又无法言说,那就只能付诸于琴声,——“清琴入性灵”了。对颈联作这样的解读,才能读懂尾联的消沉情绪的来龙去脉。
最后来看颔联“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吴先生认为“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如果把这两句诗与全诗割裂开来,这样的理解是没有错的。但是,在诗的颈联和尾联我们读到了诗人内心的消沉情绪,那么对颔联表达的意思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重新思考呢?对“静看蜂教诲”,吴先生的解读是这样的:“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我也认同吴先生的解读。但是吴先生对“闲想鹤仪形”的解读我就不敢认同了。吴先生认为“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我之所以不认同吴先生这样的解读,是因为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是消沉情绪,如果对颔联作吴先生这样的解读,那么这首诗的前后表达的感情就不一致了。按照我对整体阅读的理解,一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统一的,尽管有的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但是它也应该有内在的思维逻辑和情感线索。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对“闲想鹤仪形”的解读思路就与吴先生不一样了。吴先生是用刘禹锡自己的诗句来印证“鹤仪形”的内涵,但是吴先生没有注意到,即便刘禹锡自己的诗中写鹤的形象也不一样。他在《鹤叹》里描写的是“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表现的是鹤的志向高远;而在《秋词》中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的是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样是写鹤,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差异。再说“鹤”在古代诗人笔下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以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为例,他写了不少关于鹤的诗,其中一首《感鹤》,既赞美了鹤的“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翩”,也惋惜鹤“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zēng zhuó)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不惟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惟恋主人,兼亦狎鸟鸢。”古人诗文中的鹤既是高洁的象征,也是隐者的化身。既然鹤在古人诗文中的含义是多样的,我们又何尝不能从《昼居池上亭独吟》的整体着眼来解读“闲想鹤仪形”的含义呢?诗人想到了自己当年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又想到自己因此而被贬多年,尤其是他被贬为连州司马(闲职)时,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就像鹤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样,于是“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诗句自然就从心中流出来了。也许我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有点异类,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理解是目前为止所有赏析《昼居池上亭独吟》的文章中最符合整首诗表达的情感的。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昼居池上亭独吟》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吴先生认为“写作年代不可确考,但定于开成元年(836)分司东都以后,当无大误”,我认为这种说法也可商榷。我揣度吴先生之所以对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在《刘禹锡诗全集》中,《昼居池上亭独吟》编号是“卷357—27”,而“卷357—28”是刘禹锡的《分司东都蒙襄阳李司徒相公书问因以奉寄》,两首诗一前一后,所以下了这样的结论。吴先生没有注意刘禹锡是在开成元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东都”是洛阳,远离京城长安,也就是说远离了朝廷,远离了权力中心,而刘禹锡这一年已经64岁,按吴先生所说《昼居池上亭独吟》表现的思想感情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刘禹锡身居闲职的处境是不相吻合的。更何况两首诗一前一后未必能说明写作年代相近。如卷357_46 是刘的「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卷357_47 是「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卷357_48是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三首」。这三首诗分别为三位皇帝写的挽歌,写作年代肯定不是相连的。我之所以做这样的考证,是觉得刘禹锡的《昼居池上亭独吟》更像是贬居谪所时所作,全诗表达的情感也与被贬的处境更为吻合。
 
附刘禹锡诗二首
「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刘禹锡
  抛却人间第一官,俗情惊怪我方安。兵符相印无心恋,
  洛水嵩云恣意看。三足鼎中知味久,百寻竿上掷身难。
  追呼故旧连宵饮,直到天明兴未阑。
「题欹器图」刘禹锡
  秦国功成思税驾,晋臣名遂叹危机。
  无因上蔡牵黄犬,愿作丹徒一布衣。
税驾:犹解驾,停车。谓休息或归宿。税,通“ 捝 ”、“ 脱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司马贞 索隐:“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李斯 言己今日富贵已极,然未知向后吉凶,正泊在何处也。”
黄犬:指晋陆机的黄耳犬。机有犬曰黄耳,曾为机长途传递书信。事见晋祖冲之《述异记》。后遂以"黄犬"为信使的代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