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数学123586 2015-03-11

独立思考 ·实践创新· 执著追求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徐金国

 

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语文”,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蔡明老师的“生态语文”,君老师的“青春语文”,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等等。这些名师正是基于各自不同的语文教育理念,于是,他们的语文教学无不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风格,展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之途上一路追寻、一路跋涉、一路前行,偶尔驻足回眸,从那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上,努力寻找一个别具个性的自我,姑且总结为——智慧语文。

一、“智慧语文”主张的本质追求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说:“在古代学校里,教学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则降低了目标,教授的只是知识。从神圣的智慧沦落为教材学科和知识,标志着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一种失败。”而知识与智慧相比,知识是僵化的,智慧是灵动的;知识是平面的,智慧是立体的;知识是静止的,智慧是生长的;知识的功用是有限的,智慧的能量无穷的……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要把学生一个个培养成为大写的人,仅仅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习惯方法,仅仅把语文视为学习的工具、交往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把语文教育视为应试升学的工具、生存的工具更是可怕的。语文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根本,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修养的文明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人,这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的归宿。智慧语文教育理念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本”,强基方能固本,固本方能立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要让语文教育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批判地吸收西方课程教学的理念固然不可或缺,但更多的还是要回归传统,要从几千年母语教育的传统中汲取精华,要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滋养。让语文教育回归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仅仅只是在教室里、课堂上和书本上学语文。通过大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阅读中寻求智慧,在写作中彰显智慧,在实践中创生智慧,这是智慧语文始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语文教育是养成的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养成教育入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言说习惯、思考习惯、写作习惯开始。习惯源自细节,习惯缘于积累,而好的习惯背后透视出的是思想、是哲学、是智慧。智慧语文教育理念追求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向思想的深处进发,向精神的高度攀爬。只有智慧的教师方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只有智慧的教育方能成就学生智慧的人生。

二、“智慧语文”主张的核心内涵

“智慧语文”教学主张强调“做智慧教师,教智慧语文,育智慧学生”。具体地说,就是追求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与同行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让师生的智慧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得以开启、得以发展、得以丰盈,让语文课堂通过师生智慧的碰撞,带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达成语文课堂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的“三维目标”,从而真正把教师和学生都发展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境界的人。

做智慧的教师,强调教师要能够立足现实,知难而进,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与措施。当今的语文教育,旗帜繁多,门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想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风格的智慧语文教师,必备的品质就是独立思考。唯有思考,才能冷静,才能怀疑,才能清醒;唯有思考,才能务本,才能创新,才能求真。所以,做一个智慧的教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的智慧;二是专业的智慧;三是方法的智慧。

首先思想的智慧,关键是深刻、独到和创新。

所谓深刻,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独立地研究课程标准、教学纲要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方向和标准,能够精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充分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和内涵,能够真正做到高效的利用教材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教书育人。教师要能够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独到,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法时,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于繁华中见本质,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真正做到教师对课程、教材和教学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教学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创新,主要指语文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能够自觉地把教学和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以实践丰富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实践,拓展研究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

其次是专业的智慧,主要是广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表达。

广博的学识,主要指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应该都有所涉猎、有所了解、有所积累,只有这样,作为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才能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别有见地,妙趣横生。

生动的表达,智慧的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应该能够做到妙语连珠,厚积薄发,幽默诙谐,风趣生动,给学生以如沐春风之感受,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辽阔纯净的语文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身心陶醉。

第三是方法的智慧,主要是课堂教学应富有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智慧。是课堂生成的重要保证。从课堂突发事件引发的课堂生成,从师生对话中产生的精彩点评,从学生质疑中引发教师精彩深刻的见解,这些无不需要教师具有高度教学机智。

教智慧语文,追求在语文课堂上,以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不断绽放智慧的精彩,从而让语文课堂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读文本处理教材的智慧;二是教学设计与问题处理的智慧;三是促进学生生长与发展的智慧。

首先是解读文本处理教材的智慧。一堂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者能够准确解读文本,善于处理教材是前提。只有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课堂教学的高效才有可能。但仅有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又是不够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在准确把握文本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还必须全面思考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本本身的价值与课堂教学价值的有机统一。因此,要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教者必须能够做到智慧地选择处理教材,抓住核心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引导学生在文本中遨游的同时,巧妙地交给学生一把解读文本的“金钥匙”。真正做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现了过程与方法与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统一。认真研读名师的课堂案例,他们莫不在研读和处理教材中表现出了高度教学智慧。

其次是教学设计与问题处理的智慧。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对主要问题的处理往往至关重要。一是问题的设计能否紧扣文本,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能否始终从文本出发,在文本中反复出入。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在文本中自由出入,寻找答案,既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效果,又能很好地培了学生思维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让课堂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二是对课堂生成性问题处理的智慧。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总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就难以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本人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06期)上的《一枝独秀显风采,万花竞放馨远扬》的课堂教学片段,紧扣学生课堂生成,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彰显出自己的智慧,使课堂真正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第三是促进学生生长与发展的智慧。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变得智慧,获得精神的成长。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要有一定的收获,同样更要重视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和精神的成长。比如,我在执教《百合花开》一课,当百合终于战胜一个又一个来自外部的挑战,功成名就的时候,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百合花功成名就,从此是不是就一帆风顺,没有挑战和挫折了呢?”这样,既巧妙地引导学生转入对文章第二部分的研读,又引发学生对人生之路的探寻,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最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人生的至理名言:“我们穷其一生战胜了别人,最终却轻易输给了我们自己,所以迎接自我的挑战才是更加艰难的挑战。”并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人生的箴言。回味这样的教学细节,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得的就决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精神的滋养,是智慧的生长,也许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课。

育智慧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智是知的融会贯通,慧是心的大自大在。

语文课堂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智慧的人,一是要强化阅读注重积累。有语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中小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打好学语文的底子,所以,只有具备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学生才能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智慧人。智慧语文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阅读,要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关于中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整个学段的阅读计划,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和组织阅读竞赛。二是要让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贴近生活,可谓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创生出新的智慧。三是要将阅读与表达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发现寻求智慧,在写作表达中彰显智慧。

当学生能够自由的阅读,快乐地阅读,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当学生能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顺畅地交流,写作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学生必将有一个智慧的人生。

三、“智慧语文”主张的形成过程

“智慧语文”教学主张的形成应该说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然也源于一些契机。这个契机大概可追溯到2005年,当时,我区的一所乡镇初中整个语文教研组的队伍都非常年青,到这所学校调研视导,和老师们交流,好多老师都感到自己不会上语文课,都想我帮他们搞一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便于他们在课堂上好操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于是,我和这所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共同申报了一个《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读”课堂教学模式》市级课题,经过三年的实践摸索,我们初步形成“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品味感悟;三读课文,质疑探究”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总结出了“读、品、悟一线贯穿”的三字阅读教学法。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不断发现了新的问题,“三读”课堂模式仅仅是一个抓手,真正要把语文阅读课上得有深度、有厚度、高效益,必须提高教师自身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从2008年开始,又继续开展了《提升语文备课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提出了“语文备课必须三读教材”的思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到“读厚教材、读进教材再读出教材”,在“三读教材”的基础上,再围绕如何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出教案。组织教师共同阅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和陈日亮的《如是我读》,撰写读书心得,并定期开展苏语文教材经典篇目的集体研读活动。两年多时间,在我本人的带领之下,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写出了系列关于文本解读的文章,创新设计了60多篇教案,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交流也显得更加从容、更加自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就能做到既有模式又能不断突破模式,化模式于有形于无形之间。五年的研究和探索,该校语文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与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从原来相对落后的位置,跃居到全区前列。但语文阅读教学光有教师的读还不够,关键还要引领学生去进行广泛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获得比较大的提升。于是,在前面“课堂三读”、“课前三读”的基础上,2010年,我又提出了“课后三读”的思想,即“教师导读、学生阅读、以赛促读”。要求教师每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每学期一次的阅读大赛,促进师生共同加强课外阅读,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调研检测中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名著阅读考查的分值。为了保证把上面的三个“三读”落到实处,长久坚持,我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三思促三读”的策略。要求教师在阅读的同时更要善于思考,并努力把自己思考诉诸表达形成文字,不断总结提升。通过“读—思—写”这样一个过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长。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他的课堂自然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一个在智慧型教师引领下成长的学生,将来也必定会多一份人生的智慧。

以上,就是我“智慧语文”教学主张形成的一个大致过程。所以,我的“智慧语文”不是一个什么完整的理论构建,只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一些思考、总结和提炼。

四、“智慧语文”主张的实践路径

智慧语文的实践关键是做好“三读”与“三思”。

三读主要包括课前三读,课堂三读和课后三读;三思主要包括研读教材要深思,教学设计要精思,教学之后要反思。

所谓三读:一是课前的“三读”,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时,必须做到读厚教材,读进教材再读出教材。所谓读厚教材,首先是教师要通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特点和教材编写的意图。其次是大量搜集和查阅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只有教师在备课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查证,上下求索,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只有课前认真阅读和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背景材料,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论世,正确解读文本。所谓读进教材,首先是教师自身要努力沉浸到文本中去,对文本要倾注自己的感情,敢于表达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真正做到用心去教课文。其次是教师要努力透过文字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读进教材最好的做法就是,拿到一篇课文,首先什么资料也不看,自己仔细读上三遍(包括书下的注解和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然后思考四个问题:一是文本应该写什么?二是文本究竟写了什么?三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四是作者是怎样写的?等到四个问题思考有了大致的答案,这时再去查阅各种资料,看自己的对文本的解读,是否与作者和编者产生了共鸣,自己的解读与编者专家的解读有多大的差异,怎样的解读才最符合作者的本意,最贴近编者的意图,最适合学生接受,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所谓读出教材,首先是从教材出发,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其次是在前面读厚材、读进教材、读透教材的基础上,解读一篇文章,应该有教师自己的东西。譬如说参照了编者、专家、名师的解读,教师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最恰当、最适合学生的,怎样的解读更富有创新、更具时代意义。做出这种判断与选择都与教师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教学智慧有关。所以说,读出教材,最终表现出的就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是课堂的“三读”,即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着力构建“三读”教学模式。一堂语文阅读课,要做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主要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有效朗读指导,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再读课文,品味赏析。主要指阅读课堂上要用学生的阅读感悟,师生合作交流,代替传统的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感悟到文本背后的内涵和主旨,体验到文章表达的美,读出美感,读出情趣。三读课文,质疑探究。主要指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感受,启发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合作讨论中,不断把阅读探究引向深入,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读出感悟,读出趣味,读出见地。

三是课后的“三读”,即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智慧语文”仅仅依赖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师生必须共同合作完成“课后三读”。首先是教师的荐(导)读,即要求教师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书,每两周进行一次阅读指导,通过荐(导)读,强化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把教师自身锻炼和打造成为一个爱阅读的人,提升教师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品位,进而通过教师的阅读影响和带动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其次,学生的精读与书评,每两周在班级举行一次“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阅读交流会,交流学生的读书笔记、心得和书评。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三,学生的诵读积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丰厚的阅读积累,所以我们还提出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一定要求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并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的背默比赛和阅读比赛。

所谓“三思”:一是研读文本要深思。如果没有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就可能出现偏差,教学的重点难点就可能无法突破,教学的内容就可能流于肤浅。所以,打造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师不仅要能够深入研读教材,更要在研读教材过程中能够读出自己的思考,只有教师自身对文本有了独立的思考,“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才会更加灵动,富有生气,凸显创新。

二是教学设计要精思。精心设计教案是课堂成功的前提和保证。精心设计教案:一是要从课标、教材出发,定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学习的重点;二是要从学生学情出发,确定好教学的起点;三是要从问题出发,精心设计好教学的环节,做到简明精要,重点突出,不蔓不枝。

三是教学之后要反思。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每一堂课有得也有失,对成功,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形成理论,对失败,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并在今后的实践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学生活才不是在一个原点上简单地重复,我们的教学生活每一天才都是新的,我们每一天都在成长。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才能不断增长自身的思考能力、感悟能力,只有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如果缺乏教育智慧,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做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倾力打造智慧的语文课堂,培养智慧的学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